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古代求雨的方法

古代求雨的方法
圖片來自搜狐網

古代求雨的方法,作為一個農業民族,水澇求晴,天旱求雨,這是一種很正常的心理。但是,在古代,在人們對於支配他們的茫茫大自然並沒有科學的認識時,面對天旱,他們並非無所作為,他們根據自己對自然的認識(儘管在現代人看來是幼稚的認識),以自己所能夠做到的方式,乞求上蒼,求得甘露

目錄

原文

大自然是人類的衣食父母。    

特別是作為一個農業民族,水澇求晴,天旱求雨,這是一種很正常的心理。但是,在古代,在人們對於支配他們的茫茫大自然並沒有科學的認識時,面對天旱,他們並非無所作為,他們根據自己對自然的認識(儘管在現代人看來是幼稚的認識),以自己所能夠做到的方式,乞求上蒼,求得甘露。    

所以,求雨在現代人用現代科學價值衡量時,顯得可笑,似乎充滿了無知和迷信,而求雨在大多數情況下也並不能成功,但參加者至少是在本來束手無策的環境中能夠做些事情,這種行為本身就是積極的,雖然並不是科學的。同時,求雨行為所帶來的人能勝天的感覺也使人們能夠更好地面對旱災的現實。    

求雨習俗並非中國所獨有,在世界上的很多地區,不同文明的民族中都曾有過求雨習俗。求雨是萬物有靈觀念的產物,也是人們使用某種類似的巫術的方法希求上蒼滿足自己願望的古傳習俗。    

翻開史籍,天下大旱,耕地乾裂,赤地千里,顆粒無收,這些觸目驚心的記載,在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在中國的北方比比皆是。地處黃土高原的山西,十年即有九旱,農民們多以為天旱是得罪了龍王爺,為求得龍王爺開恩,賜雨人間,就舉行一系列形式各異的祭祀,祈禱儀式,這就是求雨。    

此種習俗在中國北方的河南、山東、河北、山西、東北、西北都流行甚廣,但尤以山西為最。    

由於中國是個農業國,糧食收成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國庫的收入與王朝的穩定。所以,求雨也為朝廷所重視,從皇帝到知縣,每遇天旱,都要設壇祭祈。如山西,每逢歲旱,設壇於城隍廟。先期,縣公服詣廟、行二跪六叩首禮畢,復跪拈鬮,請某處龍神取水。傳示鄉地灑掃街道,禁止屠活命,各鋪戶、家戶門首,供設龍神牌位、香案。僧眾、架鼓吹手,出城取水迎龍神。知縣率僚屬素服步行出城外,迎接入城,供奉雨壇,行二跪六叩首禮。每日辰、申二時,行香二次,鄉老、僧眾輪流跪香,諷經、典史監壇,利房照料香燭。如是者,三日,得雨,謝降撤壇,派鄉老送水;旱甚,率僚屬齋戒,出禱風去,雷雨,山川壇,進遍禱群廟。(光緒:《榆社縣誌》)天子向龍王下跪、並作為一種典章儀式,有專門的規範載於典籍。    

與官方求雨不同的,民間求雨是一種習俗,作為一種頗為莊重的儀式,民間求雨也有一套辦法、規矩,形式也多樣多種,因地而異。    

解放前,山西農村一般的村子裡都建有龍王廟,即使沒有專門的龍王廟,也要在娘娘廟中供奉一尊龍王神位。在有些村莊,一般的家庭里自己也供奉有龍王小神位。解放後,特別是文革期間,各種廟宇神位被摧毀者不少,但目前許多舊廟舊神都被逐漸恢復。所謂求雨,就是農民們對於其所供奉的、崇拜的龍王神位的請求與祭奠。    

一、龍——中國人的雨神    龍是中國人發揮想象力幻想出來的動物神,在古代神話傳說中受到格外的重視,後來又成了中國人象徵祥瑞的四靈——麟、鳳、龜、龍之一。由於龍的叱咤風雲和獨特的威力,它能夠化身為天子和偉人。因而是又成為天子和帝王的象徵,富有神力,威風無比。    

其實,龍在古代神話中,往往具有降雨的神性,如《山海經》中的應龍和燭龍就是這樣,漢代祈雨也常用土龍。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因佛經稱諸大龍王莫不勤力興雲有雨,隨着《華嚴經》的流行,後人求雨也就專祈龍王了。    

唐、宋以後,人間帝王又封龍神為王,在世俗權力的推動下,龍王信仰便在民間遍傳開來。在佛教中,求雨者請觀世音、使用龍鏡、施符念經等方式。唐、宋以後,道教除了齋蘸祈禱、畫符錄、念咒等求雨方法外,又吸收了龍王信仰,稱有諸天龍王,四海龍王,五方龍王等。後來在民間原始信仰及巫術的推動下,根據同類及外推法,大凡有水之處,大至江河湖海,小到塘井潭淵,莫不駐有龍王,專門負責當地的水旱豐歉。    

古代傳說中的龍王神爺,雖然有種種神性,但它不是地方神,並無守疆護土之責,它是無水不在的。而水在人們的生活與生產中又是如此重要。這樣一來,龍王便安家於各地,無論大江南北、高山平原,龍王廟林立,龍王神遍布,與土地神、城隍廟、關公嗣同尊共處,相提並論,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神靈。    

當然,在諸多掌管雨水的神靈中,龍王並非絕無僅有。中國人的求雨起源很早,西漢劉安等著的《淮南子》載:湯之時,七年旱,以身禱於桑林之際,而四海之雲湊,千里之雨至。西漢時仲舒治國,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所以錯行,故求雨,閉諸陽,縱諸明,其止雨反是。(《漢書·董仲舒傳》)    

民間認為,玉皇、雷公、風伯、雨師、龍王等神靈都主司降雨,所以人們為求風調雨順,採用各種辦法求助於這些神靈,其方式多種多樣,有以牲畜供獻的,有以人禱者,還有抬着神位神像游鄉展示以娛神的。此外,還有專門用於懲罰旱魃的象徵性表演;有求雨神的,有扎泥龍、草龍揮舞,也有在大門垂柳插技、還有的捕捉蛇、魚、蛙等戲水動物作祈雨生物。二月二在民間是為龍抬頭之日,在山西各村疃社醵錢獻牲,謂之『龍抬頭』。提壺汲水注之,曰『引青龍』。(道光:《大同縣誌》)    

目前,殘存於山西民間的求雨習俗仍然繼承了古代求雨的一般的基本做法。相傳每年陰曆五月以後,上蒼才開始授予龍王行雲布雨的權力,以後才可以舉行求雨活動,五月以前是不能求雨的。由於環境不盡相同,山西各地的求雨方式也有一些微妙的差別。    

二、女性求雨    利用女性,特別是年輕貌美的女子作為犧牲,貢獻給神靈作為祭品,這在中國是有傳說的。因為神靈多為男性,人們便根據現世間男性喜歡年輕女性的奉獻而常常施用於神界。古時候中國有所謂河伯娶妻,人們把年輕女性投於江中獻於河神的傳說。宗教中的尼姑,修女之類,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女子犧牲自己在現世間的青春,把自己奉獻給上帝及宗教的產物。    

利用女子求雨,反映了人們這樣一種心跡,似乎也是歷史上上述作法的某些遺傳。    

在山西晉中一帶,習俗中有所謂七女祈雨法。在祁縣一帶,天旱時,由村里挑選出七個聰明伶俐、品性兼優、家門興旺的年輕少女進行求雨。其辦法是:先把這七個少女家中所用的蠟燭搓配在一起,再以這七家的蠟和七家的爐灰用水調成稀泥,抹在村中一塊光亮的方塊石頭上,上面放一大罐,盛滿清水。之後,由七個少女扶着罐子的邊沿,一邊扶着一邊轉圈行走,嘴中念着類似於咒的求雨辭:石頭姑姑起,上天把雨去。三天下,唱燈藝,五天下,蓮花大供。村里所有人的願望都由這七個少女向龍神表述。    

在呂梁地區,每逢天旱不雨時,村中的長者就從村里選出七個寡婦,由她們代表村民求雨,她們帶上饅頭、瓜果、香火與紙錢,到廟中龍王塑像前燒香叩頭。祈禱還願。用寡婦求雨,大概是少女的延伸。    

在臨縣一帶求雨頗具藝術色彩,一般屆時要殺豬一頭,按全村人的平均分攤肉錢。殺豬之前刀手們要先把豬拉到村口,用土堆起一個小土堆,讓豬嘴拱幾下,土堆被拱向哪個方向,說明雨神就在那裡,村民就朝那個方向敬戴龍王爺,行叩拜請求之禮。完後把豬肉分與村民吃,吃肉之前要先敬拜天地爺,土地爺,龍王爺,以示心誠,使老天降雨。    

晉中一帶還有的村莊用七位守寡的老太太求雨,當地稱之為七婆婆洗十八羅汗。每遇天旱,由村里選出七個守寡老太太,要求是本份,德性好。她們要手拿新毛巾到廟中為十八羅漢的神像抹面洗身,洗去羅漢身上的污垢,邊洗邊說:三天下,唱燈藝,五天下,蓮花大供。在當地,唱燈藝即唱戲,蓮花大供即指蒸上蓮花型白面大饃,供獻給十八羅漢。    

三、善人求雨    善人求雨在山西各地農村也是較為普遍的。每逢天旱,一般是到了農曆六月六這天,從本村里選出七個德行好、品格優異的成年男子履行求雨儀式。這些人被稱之為善人。求雨時,善人們頭戴用柳枝編好的帽子,上身赤裸兩腿高挽,赤搏雙腳。他們把龍王神像和禹王娘娘的神像從廟中抬出,沿本村大街小巷遊行示眾。讓它看看旱災的苦難和人們對它的敬意與期待。    

神像行游時,村中每戶人家都要在家門口放一口大瓮,瓮中盛滿水,水中插一棵較粗的柳枝,當善人們抬着龍王、禹王的神像走過各家門口時,善人們齊聲高喊:搬倒水瓮,並口念哪摩否的咒語。此時每戶必須立即把自家門口放的水瓮搬倒,讓水浸瀉而出。此後,每家每戶還要把那根柳枝插在門口放三天,以示三天之內,必有雨水而降。在祈雨的這一天,善人們必須吃素食,不得吃葷,三天之內如果真的下雨,全村百姓都要慶賀一番,唱幾天連台大戲。    

在陽高縣,與此種習俗略有不同的是,當善人們抬着龍王塑像敲鑼打鼓沿街行走時,各家各戶都要在門前擺好香案供品,全家在門口叩拜迎送,而且各家都要把門前的道路清掃後用水灑過,水灑得越多越好,這意味着下雨濕地。    

在民間信仰中,人們認為神靈同世間的人一樣,也有七情六慾,也講人情事故。所以請它辦事也要有所表示。除了奉獻少女、寡婦以侍候服務外,為神唱戲要他高興也是一種辦法,這就是唱戲娛神以求雨。這也是一種比較普遍的方式。唱戲者,有一個村子單獨舉行的,也有幾個村子聯合求雨聯合唱的。屆時分別由本村和幾位行家能手或各村派出的幾名里手進行組織、領導。唱戲之前,先要把龍王爺的神位請到靠近戲台的一間房子裡,有專人燒香待候,並接待布施者,戲台兩側貼着長幅對聯,內容為保佑風調雨順,生活安定云云,每唱一齣戲前後,都要大放鞭炮示吉利。戲的內容並沒有什麼特別的規定和要求。戲唱完後再隆重地將龍王爺的神位請送到廟中,娛神祈雨就告結束了。此外,如果久旱祈得甘澤,亦多演戲謝雨。(民國:《聞喜縣誌》)    

四、集體游雨    外出集體求雨,在山西又稱作游雨,這種方式往往是在天旱特別嚴重、村中求雨已無濟於事的情況下,採取的更大規模的外出求雨。    

游雨人多勢眾,有一個村子的,也有聯合幾個村子一起進山求雨的。凡遇旱請神,兩村互為迎送,謂之『神親』。或迎龍神,或迎狐大夫,或迎李衛公,或迎麻姑、或迎小大王。禱得雨,則將一廟之神俱請,謂之『請後神』。(同治:《榆次縣誌》)所去之處都是富有傳奇魅力的山中,或是具有特定傳說的地方及建有大型龍王廟的地方。    

在天鎮,求雨時先由年長者到廟裡去領牲,所謂領牲就是把閹割過了的公羊領到一個廟中,用冰冷的井水猛澆羊的後背梁,如果羊因突受涼水澆而打冷戰,就表明龍王領牲了。領牲之後,年長者率眾人在龍王神像前燒紙、祈禱、叩頭上香,並把能夠取水的各個山名寫成紙條,揉成團後放在盤中搖動,跳出盤子的紙團上所寫的山名就是取水的地方。天鎮縣可取水的地方有八角海,盤山,五華寺等處。    

游雨的方式很多,這裡我們介紹二種。第一種是取水求雨。這種方式在北部的天鎮及呂梁的柳林和晉東南一帶較為盛行。每歲仲春,各里人民向析城崦山換取神水,僅從靡費。(同治:《陽城縣誌》)屆時全村的青壯年小伙子在長者的帶領下,上身裸露,下面赤腳,頭戴柳條帽,不煙,不酒,不撐傘,敲鑼打鼓,抱着用紅布裹着的取水罈子或瓶子向幾十里甚至百里之外的取水地進發。途經的村莊一般都給以食宿接待,並有部分人加入到取水隊伍。到了山中取上水之後,回來供奉在本地的龍王廟中,進香燒紙進行祭奠儀式。    

這種方式在有些地方叫做偷雨,偷雨的人沿途幾十里,幾百里都不能說話,據說講了話就會把雨丟掉。燒香回來時,村里派專人去接,將裝滿水的罐子恭恭敬敬放在村中廟裡,再行祭典。    

在壽陽一帶過去也留傳着一種方法祀雨之法、置瓶於神案,焚香虔祝,神至廟中輒有聲、或有蝴蝶生物飛出,用紙探瓶中溫,即還去必有甘雨。據載,光緒五年,曾國荃就任山西巡撫時,派人用此法求雨,奇驗。(光緒:《壽陽縣誌》)    

第二種方法是請龍王求雨。在沒有龍王廟或龍王神的地方有時採用此種方式,祀雨時首先殺羊作為貢品,準備好香、紙、大紅布、旗幟、轎子、鑼、鼓等等,一應俱全後,便由村子裡選出來的幾十位年輕力壯的小伙子到附近幾十里之外的龍王廟請龍王去。按照傳統,請龍王的隊伍回來時經過的所有村莊都要為請龍王的隊伍招待飯水、送物送錢。屆時,在炎熱的夏天,祀求龍王者上身裸體,穿白色褲子,赤腳戴柳條帽,到達龍王廟時,將所帶供品一應擺出,如果龍王爺的神像已被其他村請走,也可供請其他祀神,燒紙敬香,眾人齊跪,連聲祈禱。盛大的儀式結束後,即用所帶紅布恭恭敬敬地給龍王披上,幾個人將龍王君抬入黑布轎中,八人大轎起駕,轎前九人高舉大彩旗,迎風招展,轎兩側分立數人敲鑼打鼓,轎後善男信女浩浩蕩蕩,一路行進。途中所經過的村莊為了能夠得到龍王爺的恩澤通常由村里人從本村口接轎,一直指到另一個村的村口,再由另一村人抬轎,依次傳遞,絕對不許歇轎。    

每過一村莊時,村民都要迎住龍王大轎,跪滿一地,燒香敬紙,上供祭品,並在轎前用清水灑道,恭敬送出。    

龍王爺抬到所請村莊之後,將龍王恭請廟中,殺豬宰羊,以整羊整豬作為盛大貢品進行祭祀,每日燒香焚紙不斷,鑼鼓喧天,日夜不息,男女老少皆叩拜禱祈。這種儀式一直持續九天。下雨之後,最後再將龍王原路奉回。    

在晉南與太行山區的一些地方,關公這位近乎全能的神也被用來求雨。關公求雨採用了與關羽在世時身為大將軍的角色相適應的方式,即出巡視查災相,以救民於水火。    

一般情景是,經過連日的乾旱之後,先由一或兩個人半夜入關帝廟、把關公神位抬到村外,第二天早晨村民見狀都說:關公到了。於是供奉一,二天後開始抬着關公神像出巡求雨。意思是讓關帝看看旱災情景。先由幾個手拿大鑼鳴響,帶着黃紙符,寫上祈雨二字張貼在村中或家戶門口,叫眾人出行。關公出巡時、二人鳴鑼開道、八人抬大轎,上坐關公,再有小孩扮着雷公,閃將,風婆,龍母,禹王娘娘等,後隨鑼鼓隊,龍公龍母,並用推車拉上大缸一口,插柳滿水,龍公推,龍母拉,一路浩浩蕩蕩,出巡三日,當兩村關公相遇時,也有互不相讓者。    

上述幾種求雨方式主要是採取了娛神,敬神的方式請求龍王爺開思,這在山西民間稱為善求雨。    

五、惡求雨    與善求雨不同的,還有一種惡求雨方式,也流行於山西各地。先善後惡,先禮後兵,這是中國人的傳統。也就是說,當上述的求雨方式仍然無法求到雨時,在乾旱的煎熬下,村民們只好採用惡求雨的方式。    

從信仰邏輯來講,惡求雨是人們希望通過自我折磨的方式展示人們所遭受的旱災之苦,以求得神靈的可憐之心,開恩普降甘澤。    

在隰縣的惡求雨中有提馬子一說,求雨者據稱是神靈附體,這些人多為一些村中無賴,二流子、精神病者、拐子或瞎子,他們在大庭廣眾面前,手拿鐵釺,鐵棍,鐵鞭,或者用小刀,刺、打、割、扎自己的身體,自己折磨自己,請龍王目睹。直到折磨的皮開肉綻,鮮血淋淋,血肉模湖,慘不忍睹之至,據說才可能得到神靈的憐憫,降雨以救民。人們都說這些人事後不會有什麼皮肉之苦,仍然會完好無損於人間。    

在進山遠道求雨中,惡求雨也需要人們遭受極大的苦難。每到天旱時,村中都選出幾個品行,家庭都好的人進山求雨,他們赤身裸腳,一走十多天,每天只吃素食,不煙不酒,休息時間也很短,到了目的地之後,這些求雨者必須跪在尖利的石渣上或者長滿荊棘的草叢中,兩腳及兩膝蓋鮮血淋淋、心中無雜念,口中念咒語,以此感動龍王,有的持續很長時間。    

還有一種較為簡單的惡求雨方式,流行於晉東南及呂梁一帶。通常由村里人共同出資重賞招聘一兩個人求雨,招之人多為叫花子、流浪漢或村中好吃懶做的無賴漢。這些人受聘之後,用匕首或小刀,或鐵絲刺入臂部,任憑鮮血流淌,沿着村子分別到各家各戶院中求雨、跪在地上,口中念念有詞。每到一家主人都要給求雨者恭敬地奉上禮品、錢財,然後再用一碗清水澆在插着匕首的手臂上,據說也是為了向上蒼表示誠心,祈求降雨。    

然而,人們對於龍王的請求和祈求也是有限度的。惡求雨當中一種最為激烈的方式就是對於龍王神,由恭敬的請求變成憤怒的責打。這種情況往往是發生在恭敬請求多次,卻仍不起作用的情況下。於是,人們就不客氣了,他們對於龍神開始失去耐心。此時,村民們往往請幾位和尚帶着三把鋤刀放在神像前,由幾位身強力壯的村民把龍王塑像搬倒在地,五花大綁,用皮鞭抽打、責罵,把天旱無雨的罪過歸因於龍王的固執。他們想用這種方式迫使龍王屈服人們的願望。[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