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是如何進行人才招聘的
古代人才招聘 |
中文名 :古代人才招聘 |
招聘作為一項選拔官員和徵求人才的方法,由來已久。我國最早的招聘可追溯至殷商。《孟子》中寫商湯曾五次派人「以幣聘」伊尹輔治國政。到了周代,人才招聘開始形成一種制度,《禮記•月令》上講,周代於每年三月「聘名士,禮賢者」,廣徵各方人才。此後,我國歷代都有人才招聘的方法,歸結起來主要有四種。[1]
目錄
築招賢台,亦稱黃金台
這是古代帝王招賢納士的一種常用手段。與黃金台有關的最著名的莫過於燕昭王求賢的故事。公元前315年,燕國被齊國攻破,燕昭王繼位後,採納大臣郭隗的建議:「請先自隗始」。燕昭王即為其築宮室而敬之如師,樹立禮賢樣板,置千金於台,卑身厚幣延請天下士。各方有識之士問詢而來,形成「士爭趨燕」的局面,最終使燕國日益強盛而成為戰國七雄之一。誠如一首唐詩所詠:「燕昭北築黃金台,四方豪傑乘風來。」
出招賢榜,亦稱求賢令
兩漢是我國歷史上人才招聘的黃金時代。漢高祖曾發布「招賢詔令」遍於天下,還規定但凡發現人才,當地郡守都要親自勉勵,駕車送至京城,如果不這樣做,就要受免職處分。這不啻為一次全國性的招聘人才動員令。
漢代的招聘制度還具有幾個特點
一是按州縣定名額,與地方官的舉薦連在一起。二是專門招聘精通某方面學問、技藝的人才。三是會特為辦某一件事而招聘。四是招聘來的人如果不合格,可以罷免、斥退。五是各級官員都有招聘人才的權利,各諸侯王也可自行招聘人才。
薦舉
歷史上許多朝代都實行過薦舉人才的方法。有才不薦,朝廷治罪。春秋時,施伯向魯莊公推薦曹判,長勺一戰大敗齊軍。漢武帝下薦賢詔曰:「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並行,厥有我師。」明初,德高望重的元老重臣楊士奇,一生以薦賢為己任。
實地察訪,隱處求才
隱士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特有的現象,劉備「三顧茅廬」訪諸葛亮,已是盡人皆知的求賢美談。朱元璋亦下令分行十道旁求隱逸之才,使明初「由布衣而登大僚者不計其數」。明朝左光鬥風雪之夜私訪,發現了民族英雄史可法。
此外,古代進行人才招聘時,還有一些至今都值得我們借鑑的政策,比如不以前過為過,為國舉才,不計私仇;有大略者不問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不問其出身本末;勿限年齡,毋拘資格;不限國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