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港口
《古代中国的港口》,副标题:经济、文化与空间嬗变,李燕 著,司徒尚纪 编,出版社: 广东经济出版社。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1]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2]
目录
内容简介
自古以来,在华夏文明的辞典中,就不乏“海国”一词。华夏民族,并不从一开始就是闭关锁国的,而是有着大海一般宽阔的胸怀。正是大海,一直激发着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部中国海洋文化的历史是波澜壮阔的历史,让后人壮怀激烈,意气风发。
金轮乍涌三更日,宝气遥腾百粤山。
影聚帆樯通累译,祥开海国放欢颜。
古人寥寥几行诗,便把广东遍被海洋文明之华泽,充分地展现了出来。两千多年的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从广东起锚,不仅令广东无负“天之南库”之盛名,更留下千古传诵的“合浦珠还”等众多的神话传说。而指南针的发明,造船业的兴盛,尤其是航海牵星术,更令中国之为海国,赢得了全世界的声望。唐代广州的“通海夷道”、南汉的“笼海得法”、宋代的市舶司制度,充分显示了我们作为海洋大国的强势地位。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更创造了古代对外贸易、和平外交的出色典范。尽管自元代开始,有了禁海的反复,但明清“十三行”在推动开海贸易上功不可没,并带来了大航海时代先进的人文与科学思潮,也为中国近代革命作出长期的铺垫,成为两千多年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华彩乐段。新中国的广交会,可以说是“十三行”的延续,为打破列强的海上封锁,更为今日走向全面的对外开放,功高至伟。改革开放之初,以粤商为主体的国际华商,成为中国来自海外投资极早的,也是极大的份额。这也证实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所说的,国力强弱在海不在陆。海权优胜,则国力优胜。
作者介绍
李燕,女,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和文化地理。
2001年6月,获中山大学人文地理学博士学位。
2001年7月迄今,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文化研究所工作。
2004年1月,获哲学副研究员资格。
2007年1月1日—2007年6月30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地理系访问学者。
2007年7月1日—2008年6月30日,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
研究成果包括专着1部,合着2部,论文30余篇。
参考文献
- ↑ 关于智慧的名言,人生屋,2013-07-15
- ↑ 关于莎士比亚的名言名句(100句),豆丁网,2021-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