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古代中國的港口

來自 孔夫子網 的圖片

古代中國的港口》,副標題:經濟、文化與空間嬗變,李燕 著,司徒尚紀 編,出版社: 廣東經濟出版社。

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1]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莎士比亞[2]

目錄

內容簡介

自古以來,在華夏文明的辭典中,就不乏「海國」一詞。華夏民族,並不從一開始就是閉關鎖國的,而是有着大海一般寬闊的胸懷。正是大海,一直激發着我們這個有着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一部中國海洋文化的歷史是波瀾壯闊的歷史,讓後人壯懷激烈,意氣風發。

金輪乍涌三更日,寶氣遙騰百粵山。

影聚帆檣通累譯,祥開海國放歡顏。

古人寥寥幾行詩,便把廣東遍被海洋文明之華澤,充分地展現了出來。兩千多年的海上絲綢之路,就是從廣東起錨,不僅令廣東無負「天之南庫」之盛名,更留下千古傳誦的「合浦珠還」等眾多的神話傳說。而指南針的發明,造船業的興盛,尤其是航海牽星術,更令中國之為海國,贏得了全世界的聲望。唐代廣州的「通海夷道」、南漢的「籠海得法」、宋代的市舶司制度,充分顯示了我們作為海洋大國的強勢地位。明代鄭和七下西洋,更創造了古代對外貿易、和平外交的出色典範。儘管自元代開始,有了禁海的反覆,但明清「十三行」在推動開海貿易上功不可沒,並帶來了大航海時代先進的人文與科學思潮,也為中國近代革命作出長期的鋪墊,成為兩千多年海上絲綢之路上的華彩樂段。新中國的廣交會,可以說是「十三行」的延續,為打破列強的海上封鎖,更為今日走向全面的對外開放,功高至偉。改革開放之初,以粵商為主體的國際華商,成為中國來自海外投資極早的,也是極大的份額。這也證實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先生所說的,國力強弱在海不在陸。海權優勝,則國力優勝。

作者介紹

李燕,女,博士,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歷史地理和文化地理。

2001年6月,獲中山大學人文地理學博士學位。

2001年7月迄今,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哲學文化研究所工作。

2004年1月,獲哲學副研究員資格。

2007年1月1日—2007年6月30日,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地理系訪問學者。

2007年7月1日—2008年6月30日,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者。

研究成果包括專着1部,合着2部,論文30餘篇。

參考文獻

  1. 關於智慧的名言,人生屋,2013-07-15
  2. 關於莎士比亞的名言名句(100句),豆丁網,2021-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