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双流乡(南江县下辖乡)

双流乡(南江县下辖乡)位于南江县境西南部,东与正直镇相临,北与旺苍的白龙、西与苍溪的石马镇,南与巴中的玉井、三汇接壤,东西距7.5公里,南北距13公里,幅员面积6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150亩。

辖十三个行政村,两个街道居委会,71个村民小组,17个党支部,448名中共党员,总户数4512户,总人口17488人,总负担人口15430人,劳动力 8575人。2004年国民生产总值4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87元。

2016年7月,撤乡设镇获得四川省政府批准。[1]

[]

目录

发展规划

大力发展四大产业

即南江黄羊产业:坚持圈养与放养相结合,大户与散养相结合,饲养与精料相结合的喂养机制和以农户投入为主、信贷支持为辅、政府以奖代补、部门挂联帮扶的投入机制,力争年内发展黄羊2.2万只,养殖小区13个,大户45户,出栏1.3万只,存栏0.9万只,种草1000亩,建圈500平方米。生猪产业:采取政府引导、部门牵头、协会组织、农户参与的机制,大力推广良种繁殖、三元杂交等新品种、新技术,确保生猪产业良性发展,力争年内发展生猪4??.5万头,实现出栏3万头。银花产业:结合退耕还林的相关银花产业化发展政策,力争年内新栽植银花1000亩。核桃产业:充分利用退耕还林政策,科学规划,适期适管,力争新植面积达到500亩。

着力提升三大形象

即“百十工程”形象:围绕经济收入大增加,生活环境大改变,生产条件大改善,生活水平大提高,民主政治大推进的总要求,以“三通”、“三改”、“三建”为主要内容,不断丰富百十工程内涵,从而促进特色产业突出,增收项目稳定,发展后劲强劲,干群关系融洽,精神面貌振奋,努力构建和谐、活力、魅力新双流。乡村道路形象:按照税费改革后,村民“一事一议”的总要求,坚持“谁受益、谁负责、谁投入”的原则,在村民中筹一点,向上级争取一点,项目匹配一点的办法,力争年内实现正双路、双雪路达到四级标美泥碎路,同时抓好村道公路的养护工作,确保路路畅通。集镇形象: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提供宽松环境,坚持先建设后规范,鼓励更多的人来街道投资经商办企业,繁荣双流商贸,同时从严治理四乱(乱倒垃圾、乱摆摊点、乱堆放杂物、乱张贴广告),做到行商归点,坐商归店、垃圾归池、门前三包,最终实现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生活。

加快推进两大工程

即信息建设工程:2005年通过政府搭台,部门唱戏,年内建成双流、菩船移动通讯基站,彻底解决通信难的问题。水利基础设施工程:用足用活扶贫开发政策,结合农业基本建设综合开发,彻底解决旱点旱片和人畜饮水难的问题,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全乡区域协调发展。

基本情况

双流乡全境是山、沟壑纵横,北高南低,乡政府所在地海拔470米,年平均气温20℃,年平均降雨量400毫米,年平均无霜期270天,适宜一年两熟,是发展农牧业和经济作物的有利条件。在地上资源方面,除11150亩耕地,盛产粮食,经济作物和各种经贸土特产品外,还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和品种繁多的中药材。境内荒山草场和人工植造的成片小块森林约占总面积的60%左右,是发展林业和种养殖业的宝贵资源。水资源比较丰富。

全乡拥有大、中、小型水库及山坪塘共750口,可蓄水370万立方米,保灌面积7000亩,小沟小溪,全境密布,大多可供开发利用,两条小河流贯穿境内,在双流街道汇聚流入三汇镇。双流乡山清水秀,旅游资源比较丰富,有市级旅游风景区井坝水库,有远近闻名的山洞博物馆—郑家洞,攀援进洞,靠洞口远眺,群山脚下起舞,井坝水库碧波荡漾,高山平湖,如入仙境,让人留连往返。

历史沿革

双流乡历史悠久。自宣统(1910)《南江县志》记载以来,由场至乡,四易其名。1910年为新场,1935年4月,更名为双河场乡,1950年12月,废除民国之保甲制,改保为村,改甲为组,成立双河乡人民政府。1958年9月,又改为双河人民公社,1982年12月根据国务院和省府指示,进行地名普查。将双河更名为双流,双河公社更为双流乡人民政府,将大队改为村,改生产队为居民小组。

1984年3月29日在乡政府礼堂召开双流乡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双流乡第十届正、副乡长,乡长为曾兴裕,副乡长为吴宗国。乡政府内设办公室、武装、民政、治保、财政、国土、林业、农经、企办、畜牧、计划生育等工作机构,各配专(兼)职人员,1956年,全县乡级普通建立乡党委的委员会,1958年10月公社建立党委,第一任党委书记蔡俊基,副书记杨绍友。

2005年3月乡镇机构改革,行政区域调整,将菩船乡并入双流乡,现任乡党委书记刘光美,乡长陈勇,人大副主席王清慧,乡纪委书记谢国强,副乡长吴东平,设党政办、经济发展办、社会事务办、安全稳定办四大办公室,有国家公务员18人,企事业干部11人。

民俗文化

旧时双流人民有很多习俗和禁忌。诸如“迎春”、“忌戌”、“保苗”、“祈雨”、“尝新”、“扫圈”、“破土”、“上梁”;农历正月初一日忌用针、扫地;天旱忌屠宰;妇女怀孕期间忌食兔、羊肉、母猪肉,忌搬动屋内东西;婚寿喜庆日忌啼哭;客死在外的尸体忌抬入中堂;蒜皮、四季豆壳忌火烧;抬工忌说“打锣”;船工忌说“翻”、“沉”;烧瓦忌说“红”、“火”;医生忌给病死者送终等等。解放后,破“四旧”,很多习俗和禁忌大都停止。但仍有部分在人们脑海中根深蒂固。如“扫圈”、“破土”、“上梁”;妇女怀孕忌食兔、羊肉;客死在外的尸体忌入中堂等至今尚存。在服饰方面,六七十年代,双流人在服饰上,都是各种棉布、劳动布、华达泥、灯草泥,到了九十年代后期,款式花样不断变翻新,西装、裙子多了,穿补丁衣服的基本没有了。双流乡自古是礼仪之邦,诸如结婚、丧葬、庆寿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传统节日主要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月半节、中秋节、重阳节。双流人对每个节日过得很隆重。

社会事业

教育 强化九年义务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双流乡历来重视教育工作,“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软硬件得到较大改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全乡现有九义校一所,小学1所,教学点13个,有学生1840人,教职工112人,其中:初中有在校生620人,共9个教学班。近三年来,整治维修校小学危房6所,改危厕所4处,新修学生教室12间,硬化操场600平方米,改变了学校办学面貌。双流九义校在2008年汶川地震校舍损毁严重,异地选址重建初中部新校区,2011年校舍竣工投入使用。学校不断的深化教学环境,使同学们在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里学习、生活。2011届初中毕业生有44人被重点高中录取,名列正直片区第一名。

卫生 建立计卫一体化服务站,实行农村合作医疗,改善就医环境,完善服务体系,加强防疫保健工作,建立村级卫生室,加大对集体聚餐的卫生监管,制定防范预案,提高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人口 认真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条例》,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走在全县乡镇计生工作的前列。

综合经济

绿色经济成效显著

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突出发展南江黄羊、生猪、金银花为主的特色产业,黄羊发展有了新的突破,生猪产业发展迅猛,年生猪饲养量达4.2万头,出栏3万头;黄羊饲养量达2.2万头,出栏1.3万头,小家禽饲养达10余万只;银花种植面积500亩,栽种优质核桃400亩;

民营经济不断加强

政府出台优惠政府,广泛动员农村人口向集镇转化,向街道转移,集镇人口达到1200人,个体农产品贩运大户15户,民营经济大户180户;

旅游经济开局良好

按照县委、县府大力开展“三头经济”的要求,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充分利用井坝水库开发水上资源,先后引进外资35万元,购游乐船5只,开发周边农家乐,接待巴中、广元等旅客2000人次;利用郑家洞博物馆宣传红军文化,先后接待各地各单位开展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人次1000人。

“百十工程”进展迅速

以“三通、三改、三建”为主要内容,不断丰富百十工程内涵。红材村实施以南江黄羊为重点的农民增收工程,实施池塘养鱼示范小区、黄羊圈养示范小区,新修公路3公里,建微水池48口。十字垭实施黄羊养殖示范小区,新增黄羊养殖户25户,大户2户,整治社道路5公里。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组织全乡劳动力养护乡村道路85公里,确保道路畅通。对水毁的塘、库、堰、池进行了彻底整治,排除了不安全隐患,新修水利工程140处,堰1000米,打机压井100口,建人畜饮水2处。拉大集镇框架,规范集镇管理,落实专人负责,整治了乱占乱摆、乱堆乱放,使集镇得到绿化、美化。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光纤电视入户达到250多户,农网改造基本结束。六是安全稳定不断加强。围绕“社会治安整体联动防范工程”,狠抓软硬件建设,建立了安全生产领导机构,层层落实责任,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书,制定了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对来信来访认真审查处理,及时答复,全乡无一例集访、上访、缠访事件,无一起森林火灾,未出现重特大安全事故,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和谐健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