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双元村 位于江西省吉水县金滩镇以北l公里处,靠赣江边。该村现有居住户200户,人口1157人,面积1.3平方公里。据《夏氏族谱》载夏伯时于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一1404年)由县城北坊迁入,名夏家。夏氏古民居群据族谱载于清乾隆、嘉庆年间由夏氏29世秉让、秉谦、秉和三兄弟建造。古村的整体布局是以风水为原则进行规划,最为有特色的是护村河和护村墙。护村河对整个村落形成环绕,河水引自村前不远处的山涧,流向村后的赣江,村中有完整的排水沟系统,所有雨水和生活用水都可排至河中。村前有护村墙沿河而建,相当于整个村的一道屏风。沿墙内侧间隔植有香樟和杉柏,村后和两侧原来有大片的树木,由于保护不力,都破坏殆尽。村内房屋分三片,每片三十栋幢,每幢由双套大门,左右厢房、正房、偏房、后厅房、大厅、宝壁及落廒构成。面积百余平方米,直墙顶马头墙高高昂起,屋里四通八达,巷道横平竖直,沟渠相连,整体设计合理。采光、排水、防火、防盗、防涝等设施一应俱全,美观实用,每幢房屋的窗棂形状各异,意趣盎然。夏家村的主要特点是:规划整体、风格统一,功能齐全、气势恢宏。其夏氏宗祠也极具保护价值。[1]

目录

村情概况

双元文化名村的主要特点是:规划整体、风格统一、功能齐全、气势恢宏。

古村历史

桑园村,因"屋舍前后桑树成萌,以养蚕著称"而得名,东临赣江,距金滩镇1公里、县城5公里、吉安市城区20公里。明洪武间(1368-1398)建村,距今已有700余年。村落规划整齐,青山绿水樟树环绕,徽派建筑的粉墙黛瓦和精巧雕琢的马头墙鳞次栉比,又蕴藏着深厚的庐陵文化,被建筑界称为"东南半壁独一无二的古村落",被评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桑园村历代人才辈出,或进士举人,或恩贡荐授,其中以夏积为著。夏积,字孚英,号贞斋,生于明洪熙乙巳十月十五日(1425年10月15日),殁于明天顺甲申年(1464年);1454年乡试中举人,1457年会试第一名,次年殿试赐进士出身,观政兵部,刑部郎中致仕;其曾祖父即桑园村开基祖夏伯时,祖父夏子先;其父夏汝昭,号静庵,以子荣,诰封刑部郎中。

桑园村,现有人口约1160人,由夏、杨、曾三姓构成,以夏姓为多。古村背靠赣江,面朝西南方而立,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微倾。桑园村整体布局遵循风水原则,最有特色的是护村河和护村墙。整体村落原先均被护村河围绕,护村河宛若一条水龙,盘踞在村子周边。护村墙沿河而建。现护村河仅存西侧一段,护村墙也仅存部分墙基。据说,村西南面原本竖有一座风水性质的塔,惜已不存。可以想像当年:村民以塔为笔,以护村河为砚台,祈求文运兴盛。桑园村特别重视水口桥、水口塘等景观的营建。村民认为,水是财源的象征,水口形势直接关系到财气。水口桥、水塘至今留存,水口塔被毁于"文革"时期。

桑园村现有建筑200余栋,其中古建筑100余栋。建筑以祠堂为中心,呈棋盘式分布,整齐划一,规模恢弘;一色的青砖灰瓦,高大的山墙。房子规模大小一致,装饰手法相似,室内陈设简洁明了;一般设有双套大门、左右厢房、正房、偏房、大厅、后房、宝壁和独成一体的落廒;门楣上浮雕人物故事,门窗宝壁阁楼悬雕,桌椅床描金绘彩,中廊柱石雕石刻着或仙猴献桃、或狮子滚球、或红梅迎春等。巷道纵窄横阔,砾石铺砌。下水设施,全盘互通。这些特点,构成一组硕大的建筑群,显示了宗族的力量,也展示着曾经的繁荣。桑园村建筑概略分为三片,夏、杨、曾三姓各占一片,以夏姓片最为壮观。

夏氏古民居群有40栋建筑,又分为东西两片,西边主体横五栋纵三行;东面群体仅存外围,纵四排横二栋。各横排房屋山墙间设外门直通横向巷道,横向第一排住户大门直接对外,最外围山墙开侧门及小的高窗。纵横皆为高大实墙所围,外观似连为一体。各户间随双坡屋面走势砌三叠式封火马头墙。山墙间纵向巷道较窄,约1.5米宽,两侧凿排水明沟;横向巷道约3米宽,单侧凿排水明沟。巷道均由鹅卵石铺就,排水沟为砖石所砌,四通八达,雨天入内无泥泞之患,自古如此。

夏氏"儒林堂",原名"崇先堂",是全村保存完整、规模宏伟的建筑。夏氏祠堂"振宗以敦人伦,以端风化",传承着传统的宗族文化和儒家思想。参考资料:《江西风景独好 美丽城镇》

古村建筑布局

元古村背靠赣江,面朝西南方而立,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微倾,护村河于西南面部分尚存,户连户,屋连屋,布局紧凑。这与江南村落一般的座北朝南有所不同,它们对朝向要求并不很严格,通常都是因地制宜依山水之势而稍异。

双元古村的整体布局是以风水为原则进行规划,最为有特色的是护村河和护村墙。整体村落原先布局中均被护村河围绕,在村边有护村墙沿河而建,现护村河仅余西侧一段,护村墙也只有部分墙基还在。在规划中,护村河宛若一条水龙,盘踞在村子周边。这在同类村子的规划中是极为罕见的。据说,村西南面原本竖有一塔(现已不存),据说也是按照风水原则来设计的。阳光斜照,从村中望去,以塔为笔,以护村河为砚台,从风水观念上来说是乞求当地学子文运兴盛,标志着当时村民对教育的重视。

双元古村内的布局大体横平竖直呈经纬状。夏氏古民居群分为东西两片,西边主体横向有五栋,纵列三行;东面群体仅存外围纵四排横二栋。各横排房屋山墙间设外门直通横向巷道,横向第一排住户大门直接对外,最外围山墙开侧门及小的高窗。纵横皆为高大实墙所围,外观似连为一体。各户间随双坡屋面走势砌三叠式封火马头墙。

山墙间纵向巷道较窄,约1.5米宽,两侧凿排水明沟;横向巷道约3米左右宽,单侧凿排水明沟。巷道均由鹅卵石铺就,排水沟为砖石所砌,四通八达,雨天入内无泥泞之患,自古如此。

保存完好的夏氏古民居群为青砖瓦房,排列规整有序,其间巷道均为鹅卵石铺就,并有完整的排水沟系统。巷道两侧相邻各户的二楼山墙上有正对的开窗,洪水泛滥之际可在这些窗间横架木板形成通路,使每户都相通。村中每栋古民居均由双套大门、左右厢房、正房、偏房、后厅房、大厅、室壁及独成一体做厨房的落廒构成。每户红石门楣上的人物故事石雕、桌椅床台飞金重彩的木雕等等斑斓多姿,尽显特色古韵。

夏氏古民居以砖木结构的一进三间两层房屋为主,数栋横向相连,前后排之间较宽的巷道兼作公用的院落。屋内中央明间太师壁前放置一长条几案,上供奉祖先,下设土地神位,一些人家还保留着太师壁和供案上的镏金花纹与浮雕。太师壁两旁有门可通至后堂。明间兼作起居和客堂,左右次间作卧室。二层作储物用。屋顶用青瓦铺成,灰砖砌外墙,惟门框与窗为红砖雕砌。屋面样式以封火墙头与硬山并存,檐口平直。屋内构架为穿斗式。屋前原有风雨廊檐现仅存下部支撑用的梁架。

现存夏氏宗祠位于西片夏氏古民居群的东端。为三开间前后两进两天井的平面布局,最内为供奉祖先牌位的寝室。建筑为木石结构,单檐硬山造,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柱和祠门门框为红石砌,檐柱两根,大门为两扇开合式。挑檐桁和大额枋下加透雕云纹、卷草纹的雀替,垂花下端雕覆莲,门廊月梁上画鱼鳞纹,门廊中央施方覆斗形天花。祠门与前进天井之间施八角覆斗形天花,中厅施轩形天花。前进天井以鹅卵石铺就外圆内方的铜钱图案。二进天井两侧廊芜及寝室上部有木雕栏杆和窗格。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48.17亩(其中:田27.49亩,地120.68亩),人均耕地0.29亩,主要种植玉米、烤烟、水稻等作物;拥有林地319.97亩;水面面积2.05亩;荒山荒地304.11亩,其他面积776.28亩。

特色产业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主要种植玉米、水稻),产品主要销往本县。2006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11.0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12.32%。该村目前正在发展烤烟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产业。

人口卫生

该村现有农户104户,共有乡村人口372人,其中男性197人,女性175人。其中农业人口372人,劳动力268人。该村以汉族为主,其中:有壮族4人,回族2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364人(人员名单附后),参合率97.85%;享受低保17人(人员名单附后)。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 距离村卫生所0.5公里,距离镇卫生院11公里。

文化教育

该村小学生就读于张家村完小,中学生就读于迤车中学、会三中。该村距离小学校0.30公里,距离中学11.00公里。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41 人,其中小学生36人,中学生5人。

村务公开

该村到2006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104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148.17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10.55亩。

基层组织

该村设党小组1个,党员总数8人,党员中男党员6 人,女党员2人。

发展重点

该村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一、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发展不平衡。二、村民整体素质普遍低,科技意识不强。三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人多地少的现象十分突出,科技推广难,村民小富即安思想严重,广大人民群众缺乏创新精神。四、经济结构不合理,财源结构单一,财政增收困难。五、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六筹集农业发展资金难。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围绕万元增收这一目标,突出扶贫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素质提高三个重点,培育壮大畜牧、林果、劳务输出三大产业,推进"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农村民主法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