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原子吸收光譜法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原子吸收光譜法是中國科技名詞。

漢字是用於記錄漢語,進行書面交流,傳承民族文化的書寫符號系統[1],也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國書法藝術[2]的載體,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它蘊藏着許許多多的文化內涵。

目錄

名詞解釋

原子吸收光譜(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AAS),又稱原子分光光度法,是基於待測元素的基態原子蒸汽對其特徵譜線的吸收,由特徵譜線的特徵性和譜線被減弱的程度對待測元素進行定性定量分析的一種儀器分析的方法。

基本原理

原子吸收光譜法 (AAS)是利用氣態原子可以吸收一定波長的光輻射,使原子中外層的電子從基態躍遷到激發態的現象而建立的。由於各種原子中電子的能級不同,將有選擇性地共振吸收一定波長的輻射光,這個共振吸收波長恰好等於該原子受激發後發射光譜的波長。當光源發射的某一特徵波長的光通過原子蒸氣時,即入射輻射的頻率等於原子中的電子由基態躍遷到較高能態(一般情況下都是第一激發態)所需要的能量頻率時,原子中的外層電子將選擇性地吸收其同種元素所發射的特徵譜線,使入射光減弱。特徵譜線因吸收而減弱的程度稱吸光度A,在線性範圍內與被測元素的含量成正比:

A=KC

式中K為常數;C為試樣濃度;K包含了所有的常數。此式就是原子吸收光譜法進行定量分析的理論基礎

由於原子能級是量子化的,因此,在所有的情況下,原子對輻射的吸收都是有選擇性的。由於各元素的原子結構和外層電子的排布不同,元素從基態躍遷至第一激發態時吸收的能量不同,因而各元素的共振吸收線具有不同的特徵。由此可作為元素定性的依據,而吸收輻射的強度可作為定量的依據。AAS現已成為無機元素定量分析應用最廣泛的一種分析方法。該法主要適用樣品中微量及痕量組分分析。

譜線輪廓

原子吸收光譜線並不是嚴格幾何意義上的線,而是占據着有限的相當窄的頻率或波長範圍,即有一定的寬度。原子吸收光譜的輪廓以原子吸收譜線的中心波長和半寬度來表徵。中心波長由原子能級決定。半寬度是指在中心波長的地方,極大吸收係數一半處,吸收光譜線輪廓上兩點之間的頻率差或波長差。半寬度受到很多實驗因素的影響。影響原子吸收譜線輪廓的兩個主要因素:

1、多普勒變寬。多普勒寬度是由於原子熱運動引起的。從物理學中已知,從一個運動着的原子發出的光,如果運動方向離開觀測者,則在觀測者看來,其頻率較靜止原子所發的光的頻率低;反之,如原子向着觀測者運動,則其頻率較靜止原子發出的光的頻率為高,這就是多普勒效應。原子吸收分析中,對於火焰和石墨爐原子吸收池,氣態原子處於無序熱運動中,相對於檢測器而言,各發光原子有着不同的運動分量,即使每個原子發出的光是頻率相同的單色光,但檢測器所接受的光則是頻率略有不同的光,於是引起譜線的變寬。

2、碰撞變寬。當原子吸收區的原子濃度足夠高時,碰撞變寬是不可忽略的。因為基態原子是穩定的,其壽命可視為無限長,因此對原子吸收測定所常用的共振吸收線而言,譜線寬度僅與激發態原子的平均壽命有關,平均壽命越長,則譜線寬度越窄。原子之間相互碰撞導致激發態原子平均壽命縮短,引起譜線變寬。碰撞變寬分為兩種,即赫魯茲馬克變寬和洛倫茨變寬。

赫魯茲馬克變寬是指被測元素激發態原子與基態原子相互碰撞引起的變寬,稱為共振變寬,又稱赫魯茲馬克變寬或壓力變寬。在通常的原子吸收測定條件下,被測元素的原子蒸氣壓力很少超過10-3mmHg,共振變寬效應可以不予考慮,而當蒸氣壓力達到0.1mmHg時,共振變寬效應則明顯地表現出來。洛倫茨變寬是指被測元素原子與其它元素的原子相互碰撞引起的變寬,稱為洛倫茨變寬。洛倫茨變寬隨原子區內原子蒸氣壓力增大和溫度升高而增大。

除上述因素外,影響譜線變寬的還有其它一些因素,例如場致變寬、自吸效應等。但在通常的原子吸收分析實驗條件下,吸收線的輪廓主要受多普勒和洛倫茨變寬的影響。在2000-3000K的溫度範圍內,原子吸收線的寬度約為10-3-10-2nm。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