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卵形短須蟎 學名:Brevipapus obovatus Donnadieu

目錄

形態特徵

成蟎背部具網狀紋,中央網紋不明顯。後半部具5對背毛,須肢4節。雌蟎體長0.293毫米,體寬0.167毫米,橢圓形,背腹扁平,暗紅色,有不規則的黑色斑塊。雄蟎體長0.232毫米,寬0.15毫米。體型比雌蟎細長。後半體的網狀紋在前部和亞側部比較明顯。後足體與末體之間有1橫紋區分開。

若蟎橢圓形,末體較前足狹窄,背面無網狀紋,僅在後足體具橫向皺紋。背毛呈闊披針形,具鋸齒腹面的生殖板未分化。[1]

發生規律

1年發生6-7代,以橙紅色的雌蟎群集植株根系越冬,或在葉反面、腋芽等處越冬。春季氣溫達15°時,雌蟎出蟄,爬至葉片上取食產卵。約40天完成1代7-9月為發生高峰期。

分布與危害

卵形短須蟎學名Brevipapus obovatus Donnadieu,該蟲分布廣泛,在我國華東、華中、華南等地均有發生,為害嚴重。寄主主要有非洲菊大麗花滿天星、白蘭、石榴等。

為害時一般表現在葉背,使葉反面產生油漬狀的紫褐色斑塊,葉柄紫褐色,易早落。

防治方法

(1)增施肥料,增強植株的抵抗力。冬季清潔園地,減少越冬蟲源。越冬前可噴施波美0.3-0.5度石硫合劑。

(2)使用10%苯丁噠蟎靈乳油(如國光紅殺)1000倍液或10%苯丁噠蟎靈乳油(如國光紅殺)1000倍液+5.7%甲維鹽乳油(如國光樂克)3000倍液混合後噴霧防治,建議連用2次,間隔7-10天。[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