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盧姓主要源自姜姓、姬姓以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春秋時期的高傒為盧姓始祖。

盧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67位。2010年,中國大陸姓氏排行第42位,台灣地區排行第39位。

中國盧姓總人口約650萬,約占漢族人口的0.47%,以廣東、河北、廣西三地居多,三省區盧姓約占中國漢族盧姓人員的48%。

目錄

主要源流

1、源於姜姓,以邑名為氏。春秋時期齊國文公子名高,食采於盧邑(今山東長清縣) ,其後人以盧為氏。

2、源於姬姓,以封邑名稱為氏。東周時期,舅犯助晉文公姬重耳戰勝楚國,因功封邑於昝邑(今河南唐河昝崗),舅犯之子賈季封邑於五鹿(今河南清豐),舅犯後人以盧為氏。

3、以國為氏。春秋時期,有廬子國(今安徽省合肥市),盧氏為廬子國戢黎之後。

4、以官職為氏:

①出自兩周時期官吏若盧令丞,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若盧令丞,為弓箭手統領,主弩射;後逐漸轉為主管監獄的官吏,就是典獄官;秦漢時期隸屬於少府管轄)。若盧令丞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若盧氏,後簡化為單姓盧氏者;

②出自漢朝時期官吏當盧令丞,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當盧令丞,為專職掌管釀酒、煮酒的官吏,隸屬於少府管轄)。當盧令丞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當盧氏,後簡化為單姓盧氏者。

5、以兵器名為氏。歐冶子所鍛越劍,名湛盧。

6、源於改姓而來:

①複姓改單姓盧氏。齊桓公後裔有以封地為盧蒲氏、葛盧氏,後改成單字的盧氏。北魏時期,複姓吐伏盧氏、伏盧氏、盧浦氏、莫蘆氏改為漢字單姓盧氏。

②帝王賜姓為氏。隋煬帝楊廣賜予河間人章仇太翼為單字盧氏;祖籍河北范陽(今河南光山)雷氏家族人氏,被北周皇帝宇文覺改為盧氏;祖籍三原(今陝西三原)閭氏族人閭雲保,被唐高宗李治賜准改姓為盧氏。

③少數民族改姓盧姓。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鮮卑族有姓「莫蘆」的,改為姓「蘆」,後去掉草字頭,歸於盧姓。又有少數民族姓「吐伏盧」、「豆盧」或「奚什盧」的,也改為姓盧。

源於西南夷,出自明朝時期西南從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中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中有一個從族,為古百越民族一支,在明朝時期有取漢姓為盧氏者。

源於赫哲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居住於黑龍江流域的赫哲族盧如火氏,改漢姓為盧。

源於滿族,屬漢化改姓為氏。滿族泰楚嚕氏和喜瞻氏,在明清時期,有改為盧姓的。 [1]

得姓始祖

高傒(傒公)。傒公是呂尚十一世裔孫,任齊國正卿,因屢建豐功,受封於盧,其子孫遂以盧為姓。

齊桓公在登位(公元前685年)之初,為了表彰傒公在內政外交兩方面對齊國做出的貢獻,把盧邑(盧邑址在今山東省長清縣偏西南)封給傒公,其子孫以邑為姓。傒公便成為盧姓的得姓始祖。

郡望

范陽郡:秦朝時期置郡,轄地在今河北省定興縣一帶。西晉時期改為范陽國,北魏時期復改回范陽郡

河南郡:西漢時期改置,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民國時期置河南省。

河間郡:亦稱河間府。西漢時期置郡,轄地在今河北河間一帶。

淮陽郡:西漢時期置淮陽國,漢成帝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淮陽市、鹿邑縣、太康縣、柘城縣、扶溝縣一帶。

弋陽郡:漢朝初期為弋陽國,三國曹魏改為郡,治所在弋陽縣(今河南潢川西部)。

三原郡:即今山西省朔州市。戰國時期,朔州歸入趙國版圖。秦朝時期置雁門郡,治所在善無(今右玉縣)。

頓兵郡:亦稱彭城、北徐州(今江蘇省的徐州市)。

堂號

范陽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河間堂:以望立堂。

淮陽堂:以望立堂。

弋陽堂:以望立堂。

三原堂:以望立堂。

頓兵堂:以望立堂。

專經堂:東漢盧植,少年時和鄭玄一起拜馬融為師。馬融在講壇上設絳紗帳,帳後設女樂,在帳前講書。盧植只專心聽講,幾年從沒看女樂一眼。盧氏後人即以「專經堂」為堂號。

講述堂:明朝大理學家盧一誠,著有《四書講述》。盧氏子弟以「講述堂」為堂號,以紀念盧一誠。

考禮堂:北魏時期范陽人盧辯,官至太學博士,著有註解大戴禮記等書。盧氏後人為紀念盧辯「考禮」的功績,以考禮堂為堂號。

得閒堂:緣起於盧孝標的《得閒堂集》

抱經堂:清朝學者盧文弓召,取號抱經,把自己的書齋稱抱經堂。盧氏後人以」抱經堂「為堂號。

顯承堂:源於福建省漳州市天寶鎮盧姓宗祠,意在於彰顯先祖盧如金將軍功績。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