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医秋韵(王双福)
作品欣赏
卢医秋韵
家乡是一座小城。袖珍而灵秀。
灵秀的小城南面,有一青山,名曰卢医。
早就有朋友告诉我卢医山四季有韵:春有花,夏有蝶,秋有景,冬有雪。花是五彩斑斓的花,蝶是巴掌大小的蝶,景是苍翠欲滴的景,雪是傲骨铮铮的雪。我便戏弄:不就是北方一座普普通通的山么?能比五岳吗?友说:用心去看就会看出意境。我便等待着有朝一日用心去领略一次卢医秀色。
孟秋时节。一个清风送爽的日子。市文联组织20余名文客赴卢医山采风。我挎了相机,与文友们从城南东南山村一路说说笑笑翘首而上。心里记起朋友的话语,便聚精会神地领略卢医山的风采,映入眼帘的果真是一幅苍翠秀丽的水墨画。
眼前的卢医竟像一位亭亭玉立的仙女袅袅娜娜扑面而来:单见她身着墨绿青裙,头戴金丝珠髻,肩披紫轻纱,项围缨络圈,貌似黛玉不见颦,面如湘云笑先闻,好一个淡抹轻妆的卢医淑女。正如清朝潞城知县张士浩《卢山叠翠》诗云:“巍巍千仞号卢山,名胜由来甲潞疆。叠嶂穿空凝紫翠,连岗宿雾锁苍茫。”
沿新砌石路拾阶而上,林荫深处传来叮叮当当的声响,如敲击瓷器般清脆,又像击打金属般悠扬。大家循声而趋,才发现原来是石匠锻凿青石发出的声响。但见林荫深处戴了安全帽的工匠们正在铺砌石路,那一顶顶彤红的安全帽像挂在一棵大树上的一个个灯笼一般亮丽耀眼,赋予卢医一种灵动的色彩美。一位师傅介绍说:20天的时间他们已铺砌百米路径,争取在国庆节前让石路通向山巅。
我被这些愚公的精神所打动,遂用相机咔嚓咔嚓地记录下了这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拨动相机上的速控转盘,液晶监视器上一一显示出优美的图画:绿色的松林,红色的安全帽,青色的石块,黝黑的面庞,灿烂的笑容。
临近山巅,双腿不像在山脚时那样坚实硬朗了,变得柔软虚飘起来,肩上的相机也沉重了许多,仿佛内存卡里也装进了工匠们新凿的青石。眼前的路径越来越窄,有拜神人用指头宽的红布挽了左右两树横亘在面前,像跑道终点的冲刺线。心想这世间的高级动物实在有趣又友善,故意留下作品让你“撞吉”。便双手抓住横在胸前的红布带,歇步不前,用心感受着拜神者的善意,同时也感悟着眼前的美景。
脚下是一条幽深的路径,头顶的天空倏忽间瘦了许多,两旁的松柏渐次高大起来,周围的绿意盟动着,膨胀着,拥簇着,仿佛投入母亲那慈爱温暖的怀抱。看得见日蒸树冠的烟雾,听得到松枝柔情的蜜语,嗅得出柏油浸出的清香。
置身其中,触景生情,耳边便回荡出唐代诗人常建的名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不正是诗人见到的景象吗?
走出幽径,翻上石阶,越进庙院,果然瞥见三孔石窑额端有“烟锁 云封 参天地”七个石刻大字,便觉得古人早已把乾、坤、日、雾、云、树、霞、霭八大景象聚于笔端了,凝练得竟然如此神工,遂自叹不及。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卢医的古韵也美得让人神往,美得让人心醉,美得让人眼馋。这便是仙人和仙人洞的传说。卢医的仙人洞离顶峰不足十丈,在三座石窑的崖脑,座南面北,洞深丈余,口径碾盘大小,这便是秦越人为民治瘟的处所了。据说早先洞内有石炕、石桌、石凳,更有瓦罐盆钵之类器物,现早已荡然无存。眼前的仙人洞面目全非,洞前刺藤缠绕,无法靠近,但由此折射出那一段神秘的故事却令人敬仰。
据史书载,秦越人(誉称扁鹊),战国时渤海郡卢村(今河北任丘北)人,在为晋国赵简子医病途中,曾游此山,并为乡民治瘟,手到病除。百姓盛感其德,故取“卢医”二字命名此山,永志纪念。传说后人建庙后心诚膜拜,便可得药王神丹,无病不除。书载“远近病者,持香烛纸钱诣庙,言籍贯,述病缘,用黄纸空包压香炉下。祷毕,纸角动。开视红丸者,入口病即愈;白丸者,淹缠数日可愈;无治者,无药。”而且只可白天拜药,因“庙门夜间二黑虎守之,傍晚不敢进山。”此故事一直流传至今,现仍有百姓来此拜药。逢每年农历四月初十、七月十五庙会期间,香火旺盛,求神拜药人络绎不绝。
作者简介
王双福,笔名太枫,山西长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