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卡萨德絮

卡萨德絮
原文名 RobertCasadesus
出生 1899年
逝世 1972年
职业 法国钢琴家

目录

人物介绍

法国钢琴家,卡萨德絮家族是法国有名的音乐世家,卡萨德絮1911年进巴黎音乐学院,1922年开始全球巡回演出。 卡萨德絮Robert Casadesus 1899-1972 法国钢琴家,卡萨德絮家族是法国有名的音乐世家,卡萨德絮1911年进巴黎音乐学院,1922年开始全球巡回演出。卡萨德絮的演奏具有典型的法国风格,这就是追求典雅与平衡感,他认为演奏最重要的是音质,而不是技巧。卡萨德絮演奏的拉威尔作品具有权威性,其阐释的弗雷作品典雅而华丽。他与弗朗西斯卡蒂合作举行奏鸣曲演奏会,与弗朗西斯卡蒂的境界极为契合,两人相得益彰,是极典雅的一对搭档。其与赛尔与克利夫兰交响乐团合录的莫扎特晚期协奏曲,也极具特色。 在音乐史上,“音乐之父”巴赫的家族可名副其实地称得上是“四世三公”了。 从他祖父克里斯多夫算起,历经其父约翰·安布罗休斯一辈,约翰·塞巴斯蒂安自身一辈,再到他的众多儿子辈正好是四代。这还剔除了他那身为磨坊工的高祖魏特和当面包师的曾祖约翰内斯这两辈,因为他们都还只能算是兼职打工的业余乐师。按说在德语中巴赫的原意是“小溪、小河”,然而每当我们细细打量着这个音乐家族的庞大谱系时难免会生发出“姓无贵贱,有才显彰;位无尊卑,唯业永昌”的感慨。虽说门第的等级和先祖的荫袭等封建理念早已被18、19世纪的民主、平等之风刮得不堪一击,可唯独在艺术领域,“世代相袭,师出名门”的艺术家们总还是被人看高一线,并报以羡慕赞叹之情的。

乐坛上的“音乐之家”几乎俯拾皆是,不胜枚举。只是当代的音乐之家要达到巴赫家族那样的人才济济,家业鼎盛却也极其罕见。在 20 世纪,法国的卡萨德絮(Casadesus)似乎是惟一一个称得上是名正言顺的“音乐世家” 的著名家族。在伟大的巴赫逝世的 100 年后,1850年 3 月 26 日,在西班牙东北部加泰罗尼亚地方诞生了一个名叫路易斯·卡萨德絮(Luis Casadesus)的男孩,这个路易斯就是日后建立 “卡萨德絮音乐王朝”的奠基人。路易斯从小就喜欢音乐,老是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成为像他老乡萨拉萨蒂那样的小提琴王子,然而他却得不到接受音乐教育的机会。长大后他继承父业成了印刷业主和会计师,只能在辛勤劳作之余自学音乐,除小提琴外他还自习吉他和曼陀林。他似乎对演奏吉他更有心得,在1913 年,他利用自己在印刷行业的先天优势自费撰写出版了一本关于吉他演奏的书,书名居然大言不惭地叫做《吉他的现代教学法》。20岁那年,路易斯娶了一位法国姑娘玛蒂尔德为妻。就这样,他白天在印刷所里忙里忙外,而一到晚上,就脱下工作衣跑到附近的咖啡音乐会上去演奏和指挥乐队。对于商人路易斯来说,他既能从音乐的演奏中获得精神上的乐趣,同时又能从这种业余的音乐活动中挣取额外的经济收入,真是一举两得。

或许是出于要为音乐事业多贡献一份力量的考虑吧,路易斯和妻子一鼓作气地生下了 9 个子女。20 世纪的孩子再也不会像巴赫的儿子那般容易夭逝,路易斯立志要将他们都培养成为专业的音乐家,毕竟他的经济实力足以保证他实现这个预定的目标。于是他与妻子领着一大群孩子离开了西班牙,来到音乐事业更为发达的法国首都巴黎定居下来。日后,如他所愿9个孩子中的8个都成了艺术家。1919 年,当路易斯老爹辞世时,他的那些从事音乐艺术的子女们都已卓然成家。他们分别是:弗朗索瓦(作曲家、指挥家)、罗丝(女,钢琴家)、罗贝尔-吉罗(戏剧演员、歌手)、亨利(作曲家、指挥家)、马塞尔(大提琴家)、塞西尔(女,钢琴家)、雷琴娜(女,古键琴家)和马留斯(小提琴家、作曲家)。这些卡萨德絮家族的音乐种子在20世纪的乐坛上滋生繁衍,共同谱写了一曲多姿多彩的“家族生命交响曲”。 而在这个庞大的家族中最扬名立万的当数钢琴家罗贝尔·卡萨德絮了,他是路易斯的孙子。不是说“三代造就一个贵族”吗?此其谓之。

罗贝尔·卡萨德絮(Robert Casadesus)1899年4月7日出生于巴黎,他的父亲是老路易斯的次子罗贝尔—吉罗(Robert–Guillaume Casadesus,1878-1940)。罗贝尔—吉罗倒没有成为一名专业的音乐家,他是一位戏剧演员,艺名叫罗贝尔—卡萨。作为演员,他演、唱俱佳,也曾创作过一些轻歌剧和戏剧中的通俗歌曲。儿子罗贝尔出 生后,作为老路易斯的长孙,老路易斯对他格外寄予厚望。当孩子3岁半时,老爷子就试图让孙子学小提琴,不料被罗贝尔拿过一下给砸破了——他可不想拉琴,他要学的是钢琴。好在家里钢琴家多的是,于是,从4岁起罗贝尔就由姑妈罗丝教他习琴。罗丝(Rose Casadesus,1873-1944)是巴黎音乐学院著名的钢琴教授马尔蒙特(A.F.Marmontel,1816-1898)的学生,是阿尔贝尼兹、比才、丹第和杜波瓦的同科师妹,自然琴艺了得。这位终生未婚的女钢琴家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她所热爱的音乐事业,而她的幼弟马留斯和侄子罗贝尔更是在她的直接教诲和引导下步入音乐艺术的神圣殿堂的。除罗丝姑妈外,罗贝尔学琴生涯中正式拜的一位老师就是路易·杰梅(Louis Diémer,1843-1919)。杰梅也是马尔蒙特的学生,并且在老师退休后接替了他在巴黎音乐学院高级班的教职。杰梅的门下也是高徒满堂,名声最显赫者有科尔托、里斯勒(Edouard Risler,1873-1929)和伊冯·纳(Yves Nat,1890-1956)等。当杰梅在某次听了罗贝尔的演奏后当即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对他说:“下学期你必须到音乐学院我的班上来上课。”就这样,1911年,12岁的罗贝尔正式开始了学院的科班学习。14 岁时他获得了学院钢琴比赛的首奖,令人刮目相看。除钢琴外,他也学习和声和作曲,1915 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罗贝尔17岁首次正式登台亮相,从此在欧洲各国举行巡演,一时声誉鹊起。这时他是以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独奏家的形象在乐坛上崭露头角的。1921年,22 岁的罗贝尔与来自马赛的女钢琴家加贝·伊霍特结为夫妻, 这桩婚姻缔造了 20 世纪一个非常著名的钢琴二重奏。加贝(Gaby Casadesus)比罗贝尔小2岁, 她也是杰梅教授的学生,16 岁时也得过学院比赛的一等奖,1923 年又被授予法国为女钢琴家所设立的最高奖项——帕热奖(prix pages),其才艺与夫君不遑多让。大约从 20世纪 20 年代中期起,夫妇俩组成的钢琴二重奏开始引起音乐界的广泛关注,而使他们声誉大振的则是 1934 年他俩在华沙的音乐会上演奏了由罗贝尔本人创作的双钢琴协奏曲。第二年,他俩又在瓦尔特的指挥下合作上演了莫扎特的《第十钢琴协奏曲》(双钢琴),再次激发乐坛的轰动。同年,罗贝尔首度访美,在纽约的音乐会上成功地演奏了莫扎特的《第二十六钢琴协奏曲》(加冕)。指挥大师托斯卡尼尼亲耳聆听了罗贝尔的演奏,对他赞赏有加,遂力邀他在纽约爱乐乐团的下个演出季中合作演出圣—桑的钢琴协奏曲。当时的罗贝尔认为圣 — 桑乃一介二流作曲家,他的作品实在无法与巴赫、莫扎特和勃拉姆斯相比拟,后来还是请教了拉威尔方始扭转他对圣 — 桑的这种偏见。两年之后,他终于与托斯卡尼尼合作将作曲家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搬上了美国的音乐舞台。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