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卞橋

名   稱 :卞橋

由   來 : 因為泉林一帶古為卞國

年   代 : 公元前690年左右

位   置 : 泗水縣東部泉林鎮卞橋村東

卞橋位於中國山東省泗水縣泉林鎮卞橋村東,跨於泗河之上,因為泉林一帶古為卞國,故名「卞橋」。卞橋歷史悠久,造形雅朴,雕飾精美,是山東省現存最古老的橋樑,與趙州橋盧溝橋蘇州寶帶橋同為我國現存最早的四大石拱橋之一。

卞橋始由春秋時期魯國宣公(公元前690年左右)的大夫卞莊子所建,為8塊石條的簡易橋。相傳楚漢相爭時,韓信避難於橋下為報恩,改建為三孔石拱橋。唐初李世民東爭歸經此橋,聽人介紹人文典故之後,為揚皇威, 令魏遲恭(字敬德)重修此橋,至今橋下拱頂上仍鐫刻有「敬德監造」字樣。(公元 1183年)進行了改建,明代又進行了修補。建國後,在1978年和1998年2006進行了修復,至今在仍在使用。

古代經濟專題史話·古代橋樑史話》記載,卞橋「可能是全國罕見的晚唐建築」。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目錄

卞莊子

卞橋始由春秋時期魯國宣公(公元前690年左右)的大夫卞莊子所建,據司馬遷著《史記》載:與孔子同時的魯國大夫卞莊子,愛民如子、智勇雙全。當地老虎為患,百姓飽受其害。有一天,大小兩隻老虎正為吃一頭相鬥,卞莊子拔劍要去刺虎。館豎子急忙勸住他說「你看,兩虎正爭一頭牛。爭則必斗,斗則必有死傷。等他們斗完你再去刺,不是既省力又能博得連刺雙虎的美名嗎?」 卞莊子聽從了勸告,靜觀兩虎相鬥,結果小虎死,大虎傷。卞莊子這才奔向前去,不太費力地刺死受傷的大虎,一舉兩得[1]。日後民間「坐山觀虎鬥」的諺語即來於此。孔子曾稱讚「卞莊子之勇」,卞橋也因此而出名。明朝張祚的詩中這樣寫道:「山城寂寞草含秋,刺虎人亡膽氣收。唯有當年橋上月,夜深還到水西頭。」

簡介

卞橋,是山東境內所存最早的古橋。該橋正處在山東中南部由兗州、曲阜通往臨沂的古代要道上,在古代交通運輸中曾發揮過重要作用。

古代經濟專題史話?古代橋樑史話[2]記載,卞橋「可能是全國罕見的晚唐建築」。金大定二十一年(公元1181年)重修,明萬曆九年(公元1581年)曾對部分欄板、望柱進行過補配。橋為東西走向,三孔聯拱券砌。橋身長25米,寬7米,高6.5米,兩端各有引橋35米。3孔拱形石橋洞,中間的大孔高約5米,東西兩個小孔高約4米。3孔跨徑4.5米,拱腳厚0.5米,拱頂厚0.4米,橋面兩邊各有14根望柱和13塊欄板。 

精美石雕

望柱頂部刻着方蓮圖案,欄板四周飾以雲水花紋,中間是「太公釣魚」、「卞莊刺虎」、「周處除三害」、「松下問童子」等幾組浮雕,形象逼真,大小適宜,是石雕中的精品。橋身兩端各有一對石獅相向,蹲踞於須彌蓮花座上,光光的獅頭可以看出這橋的年份了。券孔兩側頂上均鑲有透雕龍首向南北兩面探出。龍頭栩栩如生,注視着河面,據當地人講,這龍頭有「鎮水」的作用。拱腳處為蓮花托石,橋墩下部為梭形迎水。

卞橋拱腳處的蓮花托石,花瓣圓潤肥大,帶有顯明的晚唐風格,托石以下部分應為晚唐建築。其重修年代,從金大定二十一年算起,在時間上比北京盧溝橋還要早,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它與趙州橋、盧溝橋蘇州寶帶橋,同為我國現存為數不多的最早期石拱橋。因而在我國古代橋樑建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時,卞橋還是一處不可多得的古代石刻藝術畫廊。它的石刻藝術,包括欄板、望柱、石獅、獸頭、須彌座蓮花托石等,採用線雕、浮雕、透雕、整體雕等各種技法,集古代雕刻藝術之大成。特別是橋面兩側的欄板圖案,內容豐富,雕刻精湛,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組成了一條石刻藝術畫廊。充分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藝術才能[3]

實用

卞橋還是古代橋樑建築史上的優秀傑作。卞橋不僅造型美觀,建造精工,而且布局巧妙,結構合理,經過精心設計,整座橋渾然一體,堅固異常。雖歷經800多年的風雨滄桑,主體建築除橋面、望柱、欄板外,基本完整無損,照常通行載重車輛,是將橋樑的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完美結合的典型。它集數學、力學、美學於一體,是古代橋樑建築特別是拱橋建築史上的傑作。因此,不僅具有實用價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4]

景觀

整座橋非常雄偉壯麗,遠遠望去,好似橫臥在泗河上的彩虹。每到中秋之夜,水裡現雙月,故名「卞橋雙月」[5],又叫雙月橋,舊為「泗水十景」之一。

視頻

卞橋 相關視頻

獨家首發 大美泗河
山東濟寧泗水千年古卞橋橋體浮雕將被復刻,運用三維數據技術
紀錄片 趙州橋
歷史的痕跡,北京盧溝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