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卞和洞亦名抱璞岩、抱玉岩,位於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荊山。相傳為春秋時楚國人卞和采玉處,故名。洞由巨岩天然巧成,石型圓潤,石表青翠。洞上方有玉坑、濯玉澗、鳳凰池等多處勝跡。洞中可容數十人(根據現代人實際得知,實際只可容納十幾人),岩壁有「青螺石帳」鐫 字,置身其中,仿佛入玉珠帳里。[1]

中文名稱: 卞和洞

別 名: 抱璞岩、抱玉岩

所屬地區: 中國安徽省

地理位置: 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荊山

著名景點: 岩壁有「青螺石帳」鐫 字,置身其中,仿佛入玉珠帳里。

傳 說: 春秋時楚國人卞和采玉處

目錄

相關詩歌

和氏璧(作者筆名:景秀)

卞和半世哭蹉跎,璞玉迷濛費琢磨。

塞馬流離連禍福,泥牛懵懂入風波。

無知豈說真知少?自足偏嫌廢足多。

美璧初成悄許願,相如不佩佩蕭何。

歷史記載

古人「白璧連城無雙產,古洞青螺有舊題」詩句,正是此間寫照。夏日暑氣不侵,冬季溫暖如春。唐宋以來遊人不絕,留下不少題詠。宋蘇軾(東坡)《塗山荊山記所見》詩中:刖人有餘坑,美石肖溫瓚」即指此。洞內原有唐胡曾《荊山詩》碑,惜已毀。

清康熙《鳳陽府志》:「今兩崖間鑿痕猶存」;荊山「高一百八十五丈,周圍十七里,東有卞和洞。」《中國名勝詞典》:懷遠縣荊山有抱璞岩,傳為卞和抱璞泣血之所。岩上有卞和洞,天然形成,幽深寬廣,可容數十人;岩壁有摩崖書刻「青螺石帳」四字;洞上有坑,曰「采玉」,坑內有玉石層迭,晶瑩閃亮,恍若白雲攢集,俗稱:「白雲堆。」洞左有溪,碧流淙淙,名曰「濯玉澗」,傳為卞和濯璞於此,故名;右有閣,曰「青山」,又名「梓潼」,其內舊有唐人胡曾《荊山詩碑》,上刻其詩云:「抱璞岩前桂葉稠,碧溪寒水至今流。空山日落猿聲啼,疑是荊人哭未休。」

據《韓非子和氏》記載,楚人卞和在荊山上伐薪得美玉,於是將此寶獻給楚厲王,楚厲王讓王宮裡的玉石匠鑑別,玉石匠粗略地看了一下便說:「這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厲王認為卞和有意欺騙他,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左腳。武王登基後,卞和再次捧着玉石去獻給武王。武王又命令玉石匠鑑別,玉石匠還是說:「就是一塊石頭啊!」武王又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右腳。文王登基後。卞和「和乃抱其璞而泣於荊山下,三日三夜,淚盡而繼之以血。」文王使人問之,他說:"臣非悲刖,寶石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為誑,所以悲也!"王使人理其石,裡面果然是寶,派玉匠剖璞,琢成一塊價值連城的希世珍寶「和氏璧」。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把天下最珍貴的和氏壁雕刻成受命玉璽,成為皇權的象徵,璽文為「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傳國玉璽,定國安邦。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