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麂島
南麂島位於浙江省平陽縣鰲江口外30海里的東海海面上,距溫州市區50海里,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南麂列島海洋自然保護區的主島,別名海山,古代又寫作「南己山」,南麂島是南麂列島52個島嶼中最大的島嶼,是一座旅遊島嶼。周圍多島礁,最高點大山海拔229.1米。島上居民2000人左右。 [1]
目錄
地理環境
南麂列島遠離大陸,海水清澈,含沙量低,海域底質以粉砂質粘土為主,海底地形自西向東南下傾,水深一般在15-25米之間,南麂島東北和西南兩側為深水通道,其水深在30米以上,最深處達45米。該區域以海蝕地貌為主,岸線曲折,岬角叢生,海灣眾多,礁石密布,沙灘多樣,是浙閩沿岸流與台灣暖流交匯和交替消長的區域。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為16.5℃,夏無酷暑,冬無嚴寒。 南麂列島受海浪和潮汐的侵蝕和衝擊,基岩裸露,且多呈陡崖峭壁。列島岸線曲折,岬角叢生,海灣眾多。地貌形態以海蝕地貌為主,海積地貌不甚發育。
氣候特徵
南麂列島地處亞熱帶海域,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屬於典型的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暖夏涼,年平均氣溫16.5℃,極端氣溫2.7℃和34.1℃,日極端最高氣溫在30℃以上天數不多。二是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降水日數為148.6天,年均降水量1063.4毫米,為浙江省海島中降水量最豐富的地區,主要降水期集中在5-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3%。無霜期365天,四季比大陸推遲40天。三是災害性天氣時有發生,主要是受颱風襲擊較頻繁,據多年氣象統計資料,均每年3.3次,5-11月都有颱風影響,主要集中在7-10月份,最大風力12級以上。
生態資源
南麂列島地處台灣暖流與浙閩沿岸流交匯和交替消漲的海區,屬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區內海洋生物物種繁多,區系成分複雜,自然生態系統保存良好,生物種類有很多:魚類397種、蝦類79種、蟹類128種,而貝藻品種之齊全居各海域之冠。本區已鑑定的海洋貝類有403種,其中19種為國內首次記錄,海洋底棲藻類有174種,22種藻類被列為稀有種,其中黑葉馬尾藻為世界海洋藻類的新種,貝藻類種數約占全國的29% 以上。本區的貝藻類不僅種類豐富,而且還具有溫、熱帶兩種區系特徵和地域上的斷裂分布現象,堪稱我國近海貝藻類的一個重要基因庫。
南麂島號稱貝藻王國,藍色牧場,自然資源豐富,各類海鮮不勝地枚舉,主要魚種有鱘魚、鰣魚、黃唇魚等。蟹蝦類307種、還有貝藻類403。 1999年南麂列島因海洋生物具有多樣性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生物圈保護區。
南麂島有紅壤、粗骨土、濱海鹽土、風砂土和潮土5個土類,下屬飽和紅壤、中性粗骨土、海灘鹽土、濱海風砂土和潮土5個土類。植被有維管植物126科401屬628種。其中海島特有種上獅紫珠為浙江僅見。四周海域產毛蝦、海蜓、帶魚、墨魚、七星魚、梭子蟹、鯧魚、小黃魚等,岩壁和暗礁處有名貴的石斑魚,以及野生紫始貝、觸嘴等貝、藻類。水產資源豐富,是浙南重要漁場之一。
景點介紹
天然浴場
大沙澳在南麂本島的南部,面對東海,三面環山,形成一個冬暖夏涼的大海澳。澳里有大面積的沙丘地,海沙又細又乾淨,漫步在沙灘上,一直走到潮水邊緣,腳步不會下陷。躺在沙上,身上不沾沙民是天然的日光浴場地。大沙澳口寬461米,海水碧藍澄澈,由淺到深,沙灘一直延伸到海,這又是海水浴的理想場所。起風時,海浪有節奏地拍擊沙灘,發出巨響,捲起千堆雪。但此時不能游泳,也不宜在臨近海水處步行。海帶養殖場在大沙澳,1957年省海洋水產研究所在南麂島試養海帶6台,獲得成功。1958年4月,浙江省在南南麂成立浙江省淺海試驗總場,當年養殖海帶1500台。1959年,改為國營南麂海水養殖場,溫州地區直屬縣級建制單位。1965年迄今改稱國營平陽縣海帶養殖場。已具有相當規模。養殖的海帶供碘廠做原料並大量供應市場。場內設立海洋自然保護區貝藻類標本室,有比類標本衛116種,藻類標本46種。
虎嶼
大沙澳口就是南南麂港,海港中有一個島嶼像一頭龐大的老虎,正搏擊在海浪間、或剛從深山密林中沖向大海,於是獲「虎嶼」的美稱。虎嶼後面,靠近海岸這邊有一黑色礁石,叫「虎子」或「虎糞礁」。此自然景觀的特點是「海中有島,島中有港,港中又有島」,在國內實屬罕見。
美齡居
昔日宋美齡在南麂島的寓所。位在大沙澳東北面山坳里,背山西海,有公路相通,離台灣基隆港只140海里,十分隱蔽,便於防禦退卻。美齡居建於1954年,當時南麂島與大陳島都駐有國民黨殘部,宋美齡率歌舞團來兩島慰問,寓所就是專為宋氏到來特建。採用大石塊、鋼筋、水泥結構。
蠟燭峰
南麂本島門嶼尾村東北面有一處海礁,懸崖峭壁的外側有一對石柱矗立海上,約5米高,看上去如一對蠟燭。這就是蠟燭峰,也叫蠟燭壟礁。
青蛇與白蛇
大山兩側臨海灘有一個大岩洞,深莫測。有一條又粗又長的大青石,從洞中彎彎曲曲伸向海灘頭,活像一條大青蛇在覓食魚蝦。另一條岩石色白也從洞中潛出,經過灘頭,游向海底。其頭便成為海底暗礁,天風颳來,白花花的,看去,宛如大白蛇在海上興風作浪。這就是「白蛇礁」,「蛇」頭所成暗礁,危險圈面積達0.061平方公里,過去曾多次發生觸礁事故。
避風港
國勝澳在南麂本島偏北部,澳口寬1000米,澳長1900米,三面環山,是南麂列島唯一良好的避風港,也是重要軍港,不論是東南風、西南風、東北風(只怕西北大風),船隻泊在港里都很安全。
國姓澳摩崖石刻
鄭成功曾被明朝皇帝賜姓朱,即所謂國姓,鄭氏在這裡練兵,這個南麂西澳也就叫國姓澳了。澳回北面有個小山丘,叫做國姓山,人們稱鄭成功為國姓爺。走到澳口海邊,可見峭壁上刻石「官澳」兩個大字,每個字40厘米見方。右下角還有「虎林」向字.題鐫者姓氏及履歷詩考。認這個荒島開發歷史推測,這摩崖石刻系鄭成功駐軍此島時所作。
國姓廟
明末清初為紀念鄭成功所建;在南麂國姓岙底部小山坡上。據云,當時有屋數椽,廟貌頗雄偉,廟裡供有國姓爺塑像。到南麂的漁民、客商,無不前往瞻仰。王理孚開墾南麂時,「延平之廟在焉」。台灣漁民到此避風,登岸後都以一睹國姓廟為快,找到遺址者,往往獻上一柱香,聊表心意。當地居民亦有意重建國姓廟。 註:南明唐王隆武帝賜國姓朱,更名成功,故又稱鄭國姓、國姓爺;南明桂王永曆帝封他為延平郡王,故又稱鄭延平。荷蘭等西洋國家根據「國姓爺」的閩南語發音Kok-sèng-iâ,稱之為「Koxinga」。 斬斷尾門 在國姓山與龍頭嶼之間有一水道,長闊各100米左右。如被仙人寶劍斬斷一般。潮落時,行人可涉水而過,潮平時,船隻可以航行,通過大門。據說,原先兩個山嶼連在一起。鄭成功部被清兵圍困在國姓澳內,澳口嚴密封鎖船隻無法通過。為了突圍,鄭成功一怒之下,抽出寶劍向龍頭嶼尾部斬下去,頓時山崩地裂,出現斬斷尾門這條大水道。於是戰船就衝出重門順利航行到福建繼續堅持抗清。 三盤美景 南麂山向東南延伸有頭嶼、二嶼、三嶼,按山丘高低層次來分,有頭盤、二盤、三盤,一直延伸到南麂島東南之尾部。三盤尾之名稱由此而來。它是南麂島自然景觀中.觀望海景最佳之處。春夏秋冬、晴雨晨昏,在這裡欣賞景物,興味迥異。
望夫石
三盤尾的後村東北向山背上,最立着一尊人岩石,像一個漁婦,披着長發, 朝向南方,聚精會神地凝望大海,殷切等待出海捕魚的丈夫安全歸來。「腳踹船板三分命」,漁民的妻子,誰都有這種共同心聲。月明星稀時,這望夫石又成為老母親在招喚兒子,嘶啞的喊聲被海濤淹沒了,她噙着滿眶熱淚盼望海峽彼岸遊子早日歸來。
猴子拜觀音
三盤尾南部東側海濱,從北向南看.在大大小小小規則的岩群中,有一巨岩像南海觀世音站立在那裡,慈祥的目光投向遠方。相對方向,在矗立着的岩峰上疊着一塊形似猴子正在拱手下拜的石頭,這就是猴子拜觀音。然而走到南邊,再往北看,觀世音卻幻變成老公公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