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杂志)
期刊名 | 南音 |
---|---|
创刊时间 | 昭和7年(西元1932年)1月1日 |
停刊时间 | 昭和7年(西元1932年)10月? |
起迄卷期 | 第1号~第1卷第12号 |
刊期 | 半月刊(第4号后拖期,形同月刊),共12期、12册 |
出版地 | 台北市永乐町二丁目八十八番地 |
发行单位 | 文艺杂志南音社 |
《南音》杂志创刊于1932年1月1日,其成立宗旨为创造纯文学的发表场所,共发行12期。于1932年7月25日发行最后一期之后,因遭当局禁止发行而停刊。《南音》至第7期为止在台北发行,发行人为黄春成,其后移至台中发行,发行人也改为张星建。
创刊缘由
根据发行人黄春成表示,创刊的契机是由于透过叶荣钟认识郭秋生而促成的。郭秋生为当时台北著名餐厅江山楼的经理,主张创作“台湾话文”,也就是用汉字将台语文字化。他告诉黄春成,当时在台湾设有汉文栏的仅有《台湾新民报》与《台湾新闻》,能够讨论文学的场所太少。黄春成对于郭秋生的意见深表赞同,为提供讨论文学的场地,因而开始思考创办杂志。其后号召同志,成立南音社发行刊物。社员有陈逢源、赖和、周定山、张焕珪、庄垂胜、张聘三、许文逵、叶荣钟、洪槱、吴春霖、郭秋生、黄春成12人。
杂志方针及特色
杂志的发行方针仅定义为文艺杂志,对于具体的内容并无明确的规范,其用意在于提供同人自由探讨文艺的场所。不决定文学思想方向性的主张即为其宗旨,这种主张亦可由当初有意将杂志命名为“杂菜面”之事中窥见一二。由于林幼春认为这种诙谐的名称“过于滑稽,恐阅者误会汝等为游戏”(黄春成〈本志之沿起〉),因而命名为《南音》,意为“南国之音”。杂志的基本方针有两点:其一是“凡属文艺作品,不论反对与主张,尽量登载”,其二是为使杂志能长期经营,而采用“运动含蓄的笔法,使读者称快,而检阅者惘然”的写作手法。
《南音》的特色在于,其思想内容由自治主义涵盖到社会主义思想,文学型态包含评论、小说、诗歌、散文、谚语、童谣等;文体以中国白话文为主,亦使用台语、汉文,有时以日文假名表示读音等,可谓网罗了当时台湾汉语文化圈中所有能够论及的政治思想、文学型态以及语言。
禁刊
然而,《南音》的创刊理念受到误解,遭受外界贴上各种标签。在创刊1个月后的第1卷第3号的专栏〈文艺时评〉中,出现了“只刊两号居然就有人加以‘乡土先生的娱乐机关’的衔头了”等叙述,由此可知当时《南音》在汉语文化圏中被视为是乡土文学的大本营。批评该杂志的主要人物为赖明弘等左翼人士,他们称《南音》为“反动杂志”,认为其刊登的文学是“假文学”、“死文学”,展开情绪性的批评。《南音》在受到左翼人士的批判后,为反驳批评意见而逐渐表明其政治立场,强调自己是站在“大众”的观点,此举反而引起当局的注意,导致进退维谷的局面。如此原以建设文学乌托邦为目的而创刊的《南音》,在受到左翼人士的严厉批评的同时,也遭受当局严密的监视,因而在发行至12期时遭到禁止发行的命运。
目标
《南音》杂志的编辑核心人物为叶荣钟,其目标在成立一个超越政治思想及立场、专属于台湾人的文学场所。由叶荣钟所撰写的〈发刊之词〉中可以理解,其呼吁同属汉语文化圈下的知识份子,应超越政治思想及阶级的差异,将《南音》经营为台湾人的文学园地。无论在当时或现在,《南音》的12个社员中有6人为地方自治联盟的成员,因此该杂志经常被视为改良派及自治派的杂志。然而在创刊号中,刊载了左翼阵营代表人物黄石辉,以及在乡土文学论战中与黄石辉敌对的左翼青年林克夫、朱点人、廖毓文等人的祝辞。由此可见《南音》极力纳入台湾的各种声音,努力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异。叶荣钟的想法虽未能成功,杂志亦逐渐被卷入意识形态的纷争,但其于第1卷第8号所提出的“第三文学”,依旧主张《南音》绝非偏袒于某种文学型态及政治思想。
影响
《南音》创刊的1930年代初期,为歌仔戏、台语流行歌等台湾人所建构的台湾文化盛行的年代。在此情况下,《南音》试图将占台湾居民九成比例的台湾人的母语文字化、并尝试创作台湾人共通的文字语言的活动,可谓意义非凡。该活动的中心人物为郭秋生。其收集台语的俚语、童谣以及歌词,并在《南音》上发表以汉字表记台语的具体尝试,引起庄垂胜、赖和等其他社员的热烈讨论。而此议论成为引发当时乡土文学论争的起因,促使台湾知识份子面对“台湾的大众为何人?”、“台湾人的文学为何?”等问题。《南音》中的讨论与实践,并不能为上述问题提供解答,然而引发此一议论的《南音》成为当时台湾知识份子交流的场所,为实现台湾知识份子大团结──1934年台湾文艺联盟的成立营造了基础的环境。[1]
注释
- ↑ 横路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