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汉画像石
基本内容
出土
1931年夏,雨季,南阳连日暴雨倾盆,白河水位暴涨,冲上堤岸,没想到在南阳城西南18里草店村附近,冲出一座汉墓,墓中的文物被盗抢一空,只剩下搬不动的墓石,后来有学者下到墓中,发现这些搬不动的墓石上刻有许多图案和文字,没想到这一发现,打开了两千年前汉代的生活全景图。
在其后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不知有多少座汉代画像石墓被盗掘和拆毁。汉代画像石在出土后,或被移作别用,或被散落荒郊野外。明清南阳城墙的基础中,也使用了大量的汉代画像石,因当时无人知其为汉代画像石,便误以为是神仙造化的古景,南阳市方城县的博望桥,建于明代桥身上有近百余块画像石,备用作桥的基石砌在桥下。传说中的“石人大睡觉”,就是指横砌于桥基上的人物画像石。
南阳汉代画像石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被中国的文物考古学专家发现,并认定其为汉代遗物,出自汉代古墓。
历史背景
环境:南阳位于河南省的西南部,地处汉水流域,东、北、西三面环山,是一个扇形盆地。这里河流纵横,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秦时在此设置南阳郡。西汉时,南阳郡因其所处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物产资源而成为农业和手工业极为发达的地区,南阳的冶铁业在汉代尤为著名,当时的冶铁技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随着冶铁业的发展,铁制工具的质量及数量不断提高,为农业、手工业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商业的繁荣。从而使南阳郡治宛城在西汉时就已成为全国著名的五大商业都市之一,并享有“商遍天下”“富冠海内”的美誉。
丧葬观念:正是南阳一带经济的日益富庶,才使其成为汉代大贵族依附和寄食的地方。西汉时就有不少王侯被分封在南阳,东汉王朝建立后,宛城又成为京城洛阳的陪都。因此,南阳更成为皇亲国戚,达官显贵们的云集之地。汉代普遍盛行“灵魂不灭,视死如生”的丧葬观念,因此,那些盘踞在南阳一带的众多贵族官僚们便将坟墓建得像生前阳宅一样豪华气派。
画像石墓:就连一些不太富足的中下层地主,商人也不惜倾其家产对其父母实行厚葬,企图以此举博得孝名,从而达到跻身仕途,升官发财的功利目的。于是,南阳一带便出现了大量豪华坚固的画像石墓。
汉代画像石墓出土最集中的是在南阳市的卧龙区和唐河、方城、邓州县内。南阳发现的汉画像石墓虽然同属于两汉时代,但也存在时间早晚的差异,最早在西汉昭宣时期,最晚在东汉晚期。在南阳地区先后发掘了四十多座汉画像石墓,后来文物考古工作者经过多次的文物普查,还发现了大量散存的汉代画像石。南阳市汉画像馆已收藏汉代画像石2000余块,成为全国藏品最多的汉代石刻艺术博物馆。
南阳汉画像石的出土量很大,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涵盖了汉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就像汉代社会的一面镜子,因此汉画馆根据画像石所反映的不同主题,按画面内容分厅分类进行展出,依次为:生产劳动、建筑艺术、历史故事、社会生活、天文与神话、角抵、舞乐百戏及祥瑞升仙八大部分,从不同层面反映汉代的社会生活状态。
和谐意蕴
汉代南阳画匠、工匠以朴素的观,把对自然万物和谐共存的体认、追求,进行了情感化的描述和呈现:同源、同本、同类的自然万物皆秉承天地之气以生,一切物体都处于或应该处于一种美妙、和谐、自在的状态,从而组成有节奏的生命律动,和谐地存在。南阳汉画像石的画面意境都体现着和谐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1.兽与兽的和谐。在南阳汉画像石中,自然界的动物及想象出来的动物很多:龙与虎、虎与熊、牛与象、象与凤等,这些不同类别、不同性格的动物出现在一处。它们虽多表现为争斗与运动场面,但在古人的心中,它们或具有祥瑞之意,或和祭祀有关,或寄托着人们镇守自然疆域、保佑人类安泰的期望,或与避邪求福有关。因而画面之上,均以祥云缭绕,呈现出祥和、温润的情趣,体现了一种相互之间的共生依存、共同协作的关系。如南阳市白滩出土的楼阁立柱的外侧,左边刻有青龙,右边刻有白虎,共同为主人把守着一方平安。
2.人与兽的和谐。南阳画像石许多为兽身人首。人与兽斗、人与牛斗是南阳汉画像石的主要题材,在这些人与兽斗、人与牛斗的画面中,人丝毫没有惊慌失措之态,反而有玩耍动作的安闲与滑稽,人与兽似为亲密的伙伴。如“羽人”的出现常伴随着动物,所以给它插上翅膀,让它似飞禽一样翱翔于天地之间。人与兽自在、流畅、和谐、融洽地共生共处,表现了汉代人们视万物如一体,驾驭自然的气度和心态。
3.人与神的和谐。南阳汉画像石有大量的人神异质同构的神:伏羲、女娲均为人身蛇尾,在神的意蕴和神话思维中二者合为一体。南阳县草店出土的神兽、门吏画像,上刻二神兽,下刻二门吏,神兽与门吏共同拥有一方空间,人与神和谐相处。[1]人对神的祭献神态的描画显得更加自然亲切,神也不再是阴森可怕,而是和蔼可亲。在对神的祭拜礼器上,也由原来使用的鼎一类较为讲究的贵重的青铜器变为民间凡人使用的清新活泼的日常生活用品。这说明,汉代人从先秦时期对神的敬畏、对高缈的道德理想的精神追求,转变为神人合一的自然观,转变为对个人养生健康的追求,转变为在神界致福的喜悦和欢乐。
4.人与人和谐。唐河针织厂汉画石墓,厅堂内外7个人物分成4组。堂内两组:一组主人端坐,侍从相伴,另一组伎优在弹奏。厅堂外两组:左方一组是拜谒图,右方一组乐伎在弹奏。可以看出,所绘人物心态平和,秩序井然,人与人在共拥的环境之中,安然、优雅、和悦地生存。
5.人与周围环境和谐。汉人极重视人与周围环境与宇宙之间的和谐共生。唐河石灰窑村汉画石墓的墓门画像,上部为建筑图像,四阿式顶楼阁,双柱,柱上有双层望亭,柱子两侧各置柏树一株,楼阁与望楼屋顶坡面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凤鸟姿态各异,柏树与望楼上的凤鸟向中心方向聚拢,中间楼阁上的凤鸟展翅欲飞。画面上,建筑、动物、植物、人物组成十分和谐的关系。整个画面敞宇高堂,墓室主人借助于巍峨的建筑、青松、伎舞、羽人、凤鸟的陪衬,表现出雍容优雅的风度,体现了祥瑞自然的气氛。
参考文献
- ↑ 「走遍河山」豫见中原08:走近南阳汉画,感悟汉代文明,渝夫文苑, 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