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南陽縣位於河南省西南部,北靠伏牛山,東臨社旗、唐河,西鄰鎮平 ,南臨新野,位於南陽盆地中部,原南陽地區行政公署所在地南陽市四周。1994年7月,國務院批准南陽地區撤地設市,南陽縣被撤銷,與原縣級南陽市以人民路為界重組為宛城、臥龍二區。[1]

目錄

發展歷史

南陽歷史悠久,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早在四五十萬年前,"南召猿人"就在這裡生息繁衍,戰國時期已是全國著名的冶鐵中心。西漢時"商遍天下,冠富海內"。東漢為光武帝劉秀髮跡之地,故有"南都""帝鄉"之稱南陽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培養和造就出春秋時期謀略家、"商聖"范蠡,東漢時期科學巨匠張衡,澤被後世的醫聖張仲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等舉世矚目的歷史人物。

地理

南陽地理位置優越,交通通訊便利,是豫、鄂、川、陝交通要道。焦(作)柳(州)鐵路縱貫全地境,寧(南京)西(西安)鐵路在南陽與焦柳鐵路交匯;公路四通八達、交織成網;波音737客機可直達北京、廣州、深圳等地。

旅遊

南陽是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歷文化名城之一,是全國漢文化最集中的旅遊區之一,是中原主要的旅遊勝地。全市具有較高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的名勝古蹟達40多處。其中櫻寒員武侯祠、醫聖祠、張衡博物館、漢畫館、內鄉縣衙每吸引着數以萬計的中外遊人;丹霞寺、香嚴寺、水簾寺、山陝會館等勝跡,寶天曼、太白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丹江煮整詢寒水庫、石人山(南麓)、老界嶺、白河遊覽區等自然景觀,都是旅遊休養的好去處。1993年南陽盆地發現的恐龍蛋化石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恐龍蛋化石保護性開發"被列為世界21世紀議程項目。[2]

歷史沿革

南陽縣建置較早.唐、虞之際為呂望先祖"四岳"封地,稱呂。虞、夏間又封申於此.周宣王時為申伯封地.稱申伯國。春秋時楚滅申建宛邑。始稱宛。戰國屬韓。周赧王二十四年(前291年),秦伐韓拔宛。周赧王四十三年(前272年)始置南陽郡(秦置.時為秦昭王三十五年),郡治宛,並設宛縣。西漢因秦舊制,先後於宛縣析置杜衍、濟陽、安眾等縣與西鄂、博望侯國。新莽改南陽郡為"前隊"(隊音逆),改宛縣為南陽縣,改杜衍為潤衍、改博望為宜樂。東漢復西漢舊制。稱宛縣.仍屬南陽郡,改杜衍、衍陽、安眾為侯國。三國魏初,宛為南陽郡治,府陽、西鄂、安眾復改縣。

西晉宛為荊州南陽郡,曾藩封南陽國,領宛縣,濟陽、西鄂為侯國、博望為公國。東晉避簡文帝司馬昱諱,改府陽為雲陽。十六國時期前後趙(318-328年)、前燕,均有宛。隸荊歡頁淚州南陽郡。前秦於宛之外復析置府陽、西鄂2縣;入後秦、府陽、西鄂復廢。南北朝劉宋、南齊時,宛為雍州南陽郡治。北魏、西魏復置西鄂.又於宛析置上陌,均隸荊州南陽郡。北周並宛縣於上陌,稱上宛。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改上宛為南陽縣,廢南陽郡,將前西鄂地改為向城縣,俱屆鄧州。隋場帝大業三年(607年).改鄧州為南陽郡,領有南陽縣。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置宛州,領有南陽縣,並於南陽縣析置上宛、雲陽、安固等縣。武德八年(625年)宛州廢。復設鄧州,以上宛、雲陽、安固地人南陽縣,仍屬鄧州。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復改鄧州稱南陽郡,仍轄南陽縣。五代後梁於南陽郡設宣化軍.後唐改威勝軍(後晉、後漢因後唐舊制),後周改武勝軍,皆領有南陽縣。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廢向城,分其地入穰縣與南陽縣。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年)廢方城縣為鎮,併入南陽縣。宋神宗元豐元年嬸熱頁(1078年)復置方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置申州治南陽,元升申州為南陽府。明、清仍設府,俱轄南陽縣。明成祖永樂六年(1408年)為唐王藩國。民國初年,沿清朝舊制,屬南陽府轄。民國3年(1914年)廢南陽府,改屬南汝道。後道廢屬省。民國21年(1932年)屬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區,至1948年11月南陽縣解放。

1949年3月成立南陽縣市人民民主政府,屬河南省南陽地區專區轄。11月22日縣、市分設,建南陽縣。1960年6月16日縣併入市。1961年7月26日刪旋縣、市重新分設。1968年5月屬南陽地區。1994年7月1日撤銷南陽縣,大部分地入南陽市宛城區。

歷屆修志

府志初修於明正統間,後嘉靖、萬曆兩朝賄三修,三部方志均流傳至今。《千頃堂書目》、《明史·藝文志》、《天一閣藏書總目》各著錄葉珠《南陽府志》一種,十四卷,時為嘉靖三十年辛亥(1551)。此系誤收,嘉靖初葉楊應奎志刊行二十年後,刊本已不可多見,雕板亦遺失過半,後人為之輯補,邑舉人葉珠作《序》,時為嘉靖三十習項記灶年(1551),此何能稱為葉珠志,亦難獨立為書。

清代凡三修:順治志刊於十六年(1659),康熙志刊於三十三年(1694),嘉慶志刊於十二年(1807),三書俱存,後無主嫌煉續修。古佚志有二種:一為《南陽風俗傳》,後漢光武帝詔撰,或日此為中國志書之祖;再為崔援撰《南陽文學官志》。漢代南陽郡所轄甚廣,今河南南陽地區亦其中之一部分,故錄於此,不然此二佚書將無所歸屬。

城市特色

人文景觀:武侯祠、醫聖祠、漢畫館、內鄉縣衙、張衡墓、彭雪楓紀念館。

自然景觀:內鄉寶天曼景區、內鄉天心洞景區、西峽伏牛山景區、丹江口水庫風景區、桐柏淮源風景區、九龍溝風景區、南陽白河遊覽區。

特色風味:南陽油茶、南陽黃牛、山茱萸、辛夷花、玄妙觀齋菜、鎮平燒雞、博望鍋盔、界中米醋、鎮平黃酒、社旗三粉。

地方文藝:宛梆、大調曲子、三弦書、鼓詞、鑼鼓曲、槐書。

旅遊商品:南陽地毯、南陽絲綢、南陽玉雕、南陽烙花、黃石硯。[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