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南山之蛟,漢愍帝之季年, 東都大旱,野草皆焦, 昆明之池竭。洛巫謂其父老曰:南山之湫有靈物可起也。

目錄

原文

   漢愍帝之季年, 東都大旱,野草皆焦, 昆明之池竭。洛巫謂其父老曰:「南山之湫有靈物可起也。」父老曰:「是蛟也! 弗可用也。雖得雨。後必有憂。」眾曰:「今旱極矣! 人如坐爐炭, 朝不謀夕, 其暇計後憂乎?」乃召洛巫, 與如湫, 禱而起之。未畢三奠, 蛟蜿蜒出, 有風隨之, 颼颼然, 山谷皆殷。有頃, 雷雨大至。木盡拔, 彌三日不止,伊、洛、瀍、澗皆溢, 東都大困。始悔不用其父老之言。

——劉基《郁離子》

賞析

這則寓言的特點,是通過一個反面的事例啟發人們從正面得到教育。矛盾是集中而尖銳的。一開始,作者就渲染了漢愍帝(即哀帝)時東都(指洛陽)大旱的嚴重狀況,表明求雨解旱是迫在眉睫的頭等大事。接着洛巫提出了向南山之湫(qiu水池)中的蛟龍祈雨的辦法。由於當時並沒有別的方案可供比較和選擇,人們圍繞着是否向蛟祈雨的問題展開了爭論。爭論的焦點在於要不要在求雨的同時顧及後憂即可能帶來的危險後果。在旱情威脅「人如坐爐炭,朝不謀夕」的情勢下,大多數人終於接受了祈蛟的建議,結果大雨三天不止,伊河、洛河、瀍河、澗河都發洪水,導致了一場巨大災難。事實證明了只顧眼前需要而不計長遠利弊是錯誤的。作者並沒有指出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只是通過這一故事批評了錯誤做法,啟發人們認識處事用人,應全面權衡利弊,兼顧目前利益與長遠利益。這正是此文構思的獨特之處。

對現實生活的迫切需要總是驅使人們把目光投注於眼前,而對當前的過分關注卻常常導致對未來的忽視。能高瞻遠矚者很少,而真理有時卻正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裡。特別是事物的內在矛盾尚未充分暴露和被人們認識的時候,對大多數人意志的盲目屈從反而是悲劇產生的根源。「南山之蛟」的故事,可以啟發我們對哲理的思考。

昆明池是漢武帝為了操練水兵而在長安修築的一個人工湖,周圍四十里,水面廣闊。昆明池水乾枯,說明旱情嚴重之極。但昆明池並不在東都洛陽。作者並非不知道這種歷史地理常識,而是有意露出破綻,從而顯示寓言故事的虛構性。[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