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南天竹梗
t012c0339d9397e37a5.jpg
圖片來源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1355490&sid=1433045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南天竹梗

漢語拼音:Nán Tiān Zhú Gěnɡ
性味歸經:味苦,性寒。歸肺經
功能:清濕熱,降逆氣
主治:常用於濕熱黃疸,瀉痢,熱淋、目赤腫痛,咳嗽,膈食

南天竹梗,中藥名。為小檗科植物南天竹NandinadomesticaThunb.的莖枝。南天竹梗具有清濕熱,降逆氣之功效。常用於濕熱黃疸,瀉痢,熱淋、目赤腫痛,咳嗽,膈食。[1]

目錄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南天竹梗

拼音名:Nán Tiān Zhú Gěnɡ

英文名:Stem of Common Nandina, Stem of Heavenly Bamboo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Nandina domestica Thunb.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來源

藥材基源:為小檗科植物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 Thunb.的莖枝。

採收和儲藏

全年右采,除去雜質及葉,洗淨,切段,曬乾。

原形態

南天竹 常綠灌木,高約2m,莖直立,圓柱形,叢生,分枝少,幼嫩部分常紅。葉互生,革質有光澤;葉柄基部膨大呈鞘狀;葉通常為三回羽狀複葉,長30-50cm,小葉3-5片,小葉片橢圓狀披針形,長3-7cm,寬1-1.5cm,先端漸尖,基聞楔形,全緣,兩面深綠色,冬季常變為紅色。花成大型圓錐花序,長13-25cm,花直徑約6mm,萼片多數,每輪3片,內兩面三刀輪呈白色花瓣狀;雄蕊6,離生,花葯縱裂;子房1室,有2個胚珠,花柱短。漿果球形,熟時紅色或有時黃色,直徑6-7mm,內含種子2顆,種子扁圓形。花期5-7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長於疏林及灌木叢中,多栽培於庭院。

資源分布:分布陝西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廣東廣西、雲南、四川、貴州等地。

化學成分

南天竹莖含南天竹種鹼(domesticine),南天竹種鹼甲醚(O-methyldomesticine),小檗鹼(berberine),藥根鹼(jatrorrhizine)木蘭花鹼(magnoflorin),編幅葛任鹼(menisperine),南天竹鹼(nandinine),異波爾定鹼(isoboldine)及南天青鹼(nandazurine),去氫南天寧鹼(dehydronantenine),清風藤鹼(sinoacutine),N-去甲南天寧鹼(N-nornantenine),羥基南天寧鹼(hydroxynantenine),荷葉鹼(nuciferine),去氫異波爾定鹼(dehydroisoboldine),掌葉防已鹼(palmatine),黃連鹼(coptisine),非洲防已鹼(columbamine),芬氏唐松草定鹼(thalifendine),芬氏唐松草亭鹼(thalidastine),5-羥基小壁鹼(berberastine),表小檗鹼(epiberberine),去四氫碎葉紫堇鹼(groenlandicine)。

藥理作用

小檗鹼見黃連條。南天竹鹼見南天竹子條。

性味

辛苦;性寒

歸經

肺經

功能主治

清濕熱;降逆氣。主濕熱黃疸;瀉痢;熱淋;目赤腫痛;咳嗽;膈食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

各家論述

《貴州民間方藥集》:鎮咳止喘,興奮強壯。[2]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資料

  1. 南天竹梗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南天竹梗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