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單碟容量

單碟容量(storage per disk),是硬盤相當重要的參數之一,一定程度上決定着硬盤的檔次高低。硬盤是由多個存儲碟片組合而成的,而單碟容量就是一個存儲碟所能存儲的最大數據量。硬盤廠商在增加硬盤容量時,可以通過兩種手段:一個是增加存儲碟片的數量,但受到硬盤整體體積和生產成本的限制,碟片數量都受到限制,一般都在5片以內;而另一個辦法就是增加單碟容量。

目錄

簡介

舉個例子來說,單碟容量為60GB的是希捷酷魚五系列和單碟容量為80GB的希捷7200.7系列,如果都用2個盤片那麼總容量將有40GB的差異,可見單碟容量對硬盤容量的影響。同時,硬盤單碟容量的增加不僅僅可以帶來硬盤總容量的提升,而且也有利於生產成本的控制,提高硬盤工作的穩定性。單碟容量的增加意味着廠商要在同樣大小的盤片上建立更多的磁道數(數據存儲在盤片的磁道中),雖然這在技術難度上對廠商要求很高,但盤片磁道密度(單位面積上的磁道數)提高,代表着數據密度的提高,這樣在硬盤工作時盤片每轉動一周,磁頭所能讀出的數據就越多,所以在相同轉速的情況下,硬盤單碟容量越大其內部數據傳輸速率就越快。另外單碟容量的提高使單位面積上的磁道條數也有所提高,這樣硬盤尋道時間也會有所下降。另外單碟容量的增加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節省產品成本,舉個例子來說,同樣的120GB的硬盤,如果採用單碟容量40GB的盤片,那麼將要有三張盤片和六個磁頭;而採用單碟容量80GB的盤片,那麼只需要兩張盤片和三個磁頭(盤片正反兩面都可以存儲數據,一面需要一個磁頭),這樣就能在儘可能節省更多的成本的條件下提高硬盤的總容量。單碟容量的增加也對磁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單碟容量的提升是隨着硬盤技術的逐漸提高的,在2000年時出現了單碟容量40GB的硬盤產品,但直到2001中旬才全面在市場中普及。到了2002年IBM、西部數據、希捷、三星都相繼推出了單碟容量60GB的硬盤產品,最早單碟60GB容量的硬盤是三星於2002年5月推出的SpinPoint V60系列硬盤,其後的一個月內西部數據、希捷就發布了酷魚V和魚子醬系列7200rpm硬盤

評價

最早的單碟容量80GB的硬盤產品是Maxtor於2002年10月發布的DiamondMax Plus 9,希捷也緊隨其後推出了酷魚7200.7系列與5400.1系列單碟80GB的硬盤。希捷在2003年的9月發布了單碟容量達100GB酷魚7200.7 PLus 200GB硬盤,而2004年9月,希捷(Seagate)又發布了酷魚7200.8(Barracuda 7200.8)系列硬盤,單碟容量為133GB,使得硬盤單碟容量又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相較於以前的最高單碟容量100GB,整整提高了33更高的單碟容量也就意味着更高的數據存儲密度、更大的總容量、更高的性能和更低的成本。但人們對於硬盤存儲空間的需求是不滿足的,單碟容量的發展是不會就此止步的,更高容量的硬盤產品將不久之後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