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卓新平,男,土家族,1955年3月出生,湖南慈利人,1981年5月入黨,1974年8月參加工作,研究生學歷,哲學博士學位。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1]研究員。被評為有突出貢獻的留學回國人員[2],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4],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入選歐洲科學藝術研究院院士[5],中宣部首批"四個一批"人才。曾兼任中國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副秘書長,常務理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屬國際哲學與人文科學研究理事會副主席。現兼任國家社科基金宗教學評審組組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宗教學會會長,全國人大常委,民族委員會委員,資格審查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辦哲學組成員。

卓新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
出生 1955年3月
湖南慈利
國籍 中國
母校 德國慕尼黑大學
職業 宗教研究人員
知名作品 《世界宗教與宗教學》、《宗教理解》、《基督宗教論》等

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目錄

人物簡介

卓新平,1955年生於湖南慈利。1974年畢業於湖南常德師專英語科,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哲學碩士學位;1981年9月到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1983年留學德國慕尼黑大學哲學系,1987年獲該校哲學博士學位。1988年回國,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基督教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88年被接納為德國宗教史協會終身會員,1991年被評為"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回國留學人員",1996年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入選為歐洲科學藝術研究院院士,2001年當選為中國宗教學會會長。2008年當選為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民族委員會委員。曾兼任中國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副秘書長,常務理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屬國際哲學與人文科學研究理事會副主席。

卓新平教授長期從事基督教思想文化、比較宗教學、西方宗教學及哲學等研究。著述豐厚,出版個人學術專著10餘部,主編及合著10餘部,發表論文80餘篇。代表著有《宗教起源縱橫談》、《中國基督教基礎知識》、《宗教與文化》、《尼布爾》、《世界宗教與宗教學》、《當代西方新教神學》、《當代西方天主教神學》、《宗教理解》、《基督宗教論》、《基督宗教研究》、《聖經鑑賞》等。其中專著《宗教起源縱橫談》於1992年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首屆青年優秀科研成果專著類三等獎,1991年負責主編完成《基督教文化面面觀》 。

個人經歷

卓新平,男,土家族,1955年3月31日生於湖南慈利,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 研究員,中國宗教學會會長。

1972年5月至1974年7月就讀於湖南常德師專英語專科,1974年8月至1978年9月任湖南常德師專英語科教師,其間曾於1977年11月至1978年1月在湖南大學英語培訓班、湖南師範學院英語系進修;1978年10月至1981年9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研究系讀基督教專業碩士研究生,1981年獲哲學碩士學位;1981年5月參加中國共產黨;1981年8月至1983年5月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83年5月至1988年11月留學德國慕尼黑大學,1987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88年9月當選為德國(歐洲)宗教史協會終身會員;1988年11月至1992年8 月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1989年至1993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基督教研究室副主任 ,1991年被國家人事部和國家教委評為"有突出貢獻的留學回國人員",1992年8月被評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和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993年9月至1998年9月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長,基督教研究室主任,自1994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同年當選為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和中國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理事,1995年至2001年任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1996 年至2003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研究系主任,1996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博士生導師,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基督教研究中心主任,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和"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當選為歐洲科學藝術研究院院士,自1998年9月 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1999年當選為中國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副秘書長,常務理事,2000 年至2004年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屬國際哲學與人文科學研究理事會副主席,2001年當選為中國宗教學會會長,2001年3月至2002年1月參加中央黨校第17期中青班培訓,2002年任清華大學偉倫特聘訪問教授,美國伯克利聯合神學研究院蘇吉特?辛格學術講座主講,2003年8月至2004年7月任英國伯明翰大學佩頓研究員(訪問學者),自2003年任國家社科基金宗教學評審組組長,評為優秀留學回國人員,任香港中文大學龐萬倫基督教與中國文化講座主講,2003年至2009年任美國亞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聯合董事會董事,2004年入選中宣部首批"四個一批"人才,連任中國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常務理事,2005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位委員會委員,2006年8月當選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連任中國宗教學會會長,2008年任國務院學位辦哲學組成員。

第十一、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民族委員會委員,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代表資格審查委員會委員 。

任免信息

2018年4月27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任命卓新平為代表資格審查委員會委員。

學習經歷

1972.05-1974.07 就讀於湖南常德師專英語專科

1977.11-1978.01 在湖南大學英語培訓班、湖南師範學院英語系進修

1978.10-1981.09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研究系讀基督教專業碩士研究生,1981年獲哲學碩士學位

1983.05-1988.11 留學德國慕尼黑大學,1987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2001.03-2002.01 參加中央黨校第17期中青班培訓

2002. 任清華大學偉倫特聘訪問教授,美國伯克利聯合神學研究院蘇吉特·辛格學術講座主講

2003.08-2004.07 任英國伯明翰大學佩頓研究員(訪問學者)

主要領導職務

1989-1993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基督教研究室副主任

卓新平
卓新平

1993-1998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長,基督教研究室主任

1998.09-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

其中:

1996-2003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研究系主任

2005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位委員會委員

專業技術職務

1981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988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

1994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1996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博士生導師

2006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主要兼職

學協會兼職

1,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1994-)

2,中國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理事(1994-1999),副秘書長(1999-2004),常務理事(1999-)

3,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1995-2001),會長(2011-)

4,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屬國際哲學與人文科學研究理事會:副主席(2000-2004)

5,美國亞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聯合董事會:董事(2003-2009)

教學科研單位兼職

1,清華大學:偉倫特聘訪問教授(2002)

2,美國伯克利聯合神學研究院:蘇吉特·辛格學術講座主講(2002)

3,英國伯明翰大學:佩頓研究員(訪問學者)(2003-2004)

4,香港中文大學:龐萬倫基督教與中國文化講座主講(2003-)

國家機關兼職

1,國家社科基金宗教學評審組組長(2003-)

2,國務院學位辦哲學組成員(2008-)。

3,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民族委員會委員,資格審查委員會委員(2008-2013)

4,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民族委員會委員,資格審查委員會委員(2013-)

學術榮譽

1,德國(歐洲)宗教史協會終身會員(1988年)

2,有突出貢獻的留學回國人員(1991年)

3,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992年)

4,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6年)

卓新平
卓新平

5,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996年)

6,歐洲科學藝術研究院院士(1996年)

7,優秀留學回國人員(2003年)

8,中宣部首批"四個一批"人才(2004年)

9,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2006年)

主要著述目錄

個人專著

1,《全球化的宗教與當代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2月;

2,《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相遇、求同與存異》,香港中文大學,2007年3月;

3,《當代亞非拉美神學》,上海三聯書店,2007年1月;

4,《當代基督宗教教會發展》,上海三聯書店,2007年1月;

5,《神聖與世俗之間》(文集),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6,《基督宗教論》(文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9月;

7,《基督教知識讀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8月;

8,《宗教理解》,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9月;

9,《當代西方新教神學》,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5月(2006年2月再版)

10,《當代西方天主教神學》,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5月(2006年2月再版)

11,《基督教猶太教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

12,《基督教文化百問》,今日中國出版社,1995年4月;

13,《世界宗教與宗教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2年6月;

14,《尼布爾》,台灣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9月;

15,《聖經鑑賞》,(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11月新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2月;

16,《西方宗教學研究導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7月;

17,《宗教起源縱橫談》,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

18,《宗教與文化》,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

19,《中西當代宗教理論比較研究》(德文),彼得.朗出版社,1988年(Theorie über Religion im heutigen China und ihre Bezugnahme zu Religionstheorie des Westens, Peter Lang Verlag, 1988)。

主編著作

1,《基督宗教研究》(第十二輯),共同主編,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11月;

2,《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共同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10月;

3,《20世紀中國社會科學 宗教學卷》,廣東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

4,《基督宗教社會學說及社會責任》,共同主編,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5月;

5,《基督宗教研究》(第十一輯),共同主編,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12月;

6,《中國宗教學30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10月;

7,《基督教小辭典》(修訂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7月;

卓新平
卓新平

8,《當代中國宗教研究精選叢書,基督教卷》,民族出版社,2008年1月;

9,《基督宗教研究》(第十輯),共同主編,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11月;

10,《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叢,宗教觀研究》,共同執行主編,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年9月;

11,,《基督宗教研究》(第九輯),共同主編,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11月;

12,《基督教文化160問》,東方出版社,2006年6月;

13,《基督宗教研究》(第八輯),共同主編,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11月;

14,《宗教比較與對話》(第六輯),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10月;

15,《中國基督教基礎知識》,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1月1版),2005年7月;

16,《信仰之間的重要相遇》,共同主編,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6月;

17,《基督宗教研究》(第七輯),共同主編,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12月;

18,《宗教比較與對話》(第五輯),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4年11月;

19,《基督宗教研究》(第六輯),共同主編,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3年12月;

20,《相遇與對話》,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9月;

21,《基督宗教與當代社會》,共同主編,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3年8月

22,《宗教比較與對話》(第四輯),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3年8月;

23,《基督宗教研究》(第五輯),共同主編,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2年11月;

24,《20世紀中國學術大典,宗教學》,執行主編,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

25,《基督教小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12月;

26,《宗教比較與對話》(第三輯),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10月;

27,基督宗教研究》(第四輯),共同主編,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10月;

28,《基督宗教研究》(第三輯),共同主編,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1年10月;

29,《基督宗教研究》(第二輯),共同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10月;

30,《宗教比較與對話》(第二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10月;

31,《宗教比較與對話》(第一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0年1月;

32,《宗教:關切世界和平》,共同主編,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8月;

33,《基督宗教研究》(第一輯),共同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12月;

34,《本色之探:20世紀中國基督教文化學術論集》,共同主編,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年4月;

35,《基督教文化面面觀》,齊魯書社,1991年10月。

參與合著

1,《基督教詞典》,文庸等主編,商務印書館,2005年2月;

2,《當代世界民族宗教》,李德洙、葉小文主編,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3年12月,117-126頁;

卓新平
世界宗教研究所長卓新平

3,《現階段我國民族與宗教問題研究》,中央黨校課題組編,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9月,34-65頁;

4,《當代新興宗教》,戴康生主編,東方出版社,1999年12月,279-292頁;

5,《宗教大辭典》(分科主編),任繼愈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8月;

6,《簡明華夏百科全書》("宗教學"分科主編),華夏出版社,1998年;

7,《簡明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

8,《當代基督新教》,於可主編,東方出版社,1993年7月,24-90頁。

論文

1,龐迪我在中國的文化"適應"及"融入"之探,《明清時期的中國與西班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澳門理工學院出版,2009年10月,第9-15頁;,

2,關於中國宗教現狀及其發展的一些思考,《民族宗教研究動態》第19期,2009年,第11-27頁;

3,中國基督教研究30年,《30年回顧與評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9月,第195-228頁;,

4,Il pensiero filosofico occidentale e cinese nel Novecento(20世紀中西方哲學思想), Chiesa a Cina nel Novecento, 2009 eum edizioni universita di macerate, 第49-60頁;

5,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方法論探究,《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10月,3-9頁;,

6,"本土化":基督教在中國的發展之途,《中國民族報》2009年9月1日,6版;

7,基督教與當代中國社會的關連,《基督宗教社會學說及社會責任》,宗教文化社,2009年5月,第3-12頁;

8,"全球化"的宗教與當代中國,《中國宗教》2009年4期,第22-26頁;

9,論"政教關係"─"全球化"的宗教與當代中國,《宗風》己丑,春之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3月,第32-55頁;

10,宗教與哲學斷想,《華僑大學學報》2009年1期,第1-5頁;

11,金融危機與宗教發展,《中國宗教報告(2009)》,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6月,第23-34頁;

12,金融危機下的信仰重建,《綠葉》2009年第2期,第38-42頁;

13,Religionen und interreligi?ser Dialog in China(中國宗教與宗教之間的對話), Wolfram Wei?e(Hg.): Theologie im Plural, eine akademische Herausforderung, WAXMANN, Münster 2009, 第21-32頁;

14,海外華人的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中國民族報》2008年12月30日,7版;

15,公共生活中的神聖之維--當代中國的宗教理解,《宗教價值與公共領域:公共宗教的中西文化對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12月,第304-316頁;

16,中國基督教"愛的神學"及其社會關懷,《中國民族報》2008年12月5日,14版;

17,中國宗教的當代走向,《學術月刊》2008年10期,第5-9頁;

18"全球化"時代的中國政教關係,《民族宗教研究動態》第14、15期,2008年9月,第27-36頁;

19,和諧之音,始於對話,陳聲柏主編:《宗教對話與和諧社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8月,1-11頁;

20,《基督教與中國文化》導讀,吳雷川:《基督教與中國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7月,第1-38頁;

21,學術神學:中國當代基督教研究的一種新思路,金澤、邱永輝主編《中國宗教報告(2008)》,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北京,2008年7月,第130-156頁;

22當代中國宗教研究:問題與思路,金澤、邱永輝主編《中國宗教報告(2008)》,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北京,2008年7月,第1-15頁;

23,基督教思想文化及其對中國的影響,《名家談哲學》,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第206-242頁;

24,教堂建築藝術漫談,《中國宗教》,2008年3期,第45-47頁;

25,當代中國基督宗教神學發展趨勢,卓新平主編《當代中國宗教研究精選叢書,基督教卷》,民族出版社,北京,2008年1月,第3-24頁;

26,宗教學的"人學"走向,王建新、劉昭瑞 編《地域社會與信仰習俗-立足田野的人類學研究》,中山大學出版社,廣州,2007年12月,第2-9頁;

卓新平
卓新平

27,Die Rolle der religi?sen Ethik im spirituellen Leben der Chinesen(宗教倫理在中國人精神生活中的作用), ?kumenische Rundschau, Oktober 2007, 56. Jahrgang. Heft 4, Verlag Otto Lembeck, Frankfurt am Main, 第 458-469;

28,Religious Studies and Cultural Exchanges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全球化處境中的宗教研究與文化交流), 余國良編著《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 中美基督教交流十五年回顧與思考》,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11月,第371-380;

29,全球化處境中的宗教研究與文化交流,余國良編著《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 中美基督教交流十五年回顧與思考》,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11月,第364-370;

30,當代中國社會變遷與宗教重構,《民族宗教研究動態》2007年第4期(總第10期),中國統戰理論研究會民族宗教理論甘肅研究基地秘書處,2007年9月,第14-15頁;

31,沙勿略:天主教遠東傳教和與東方文化對話的奠基者,《文化與宗教的碰撞,紀念聖方濟各.沙勿略誕辰5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澳門理工學院出版,2007年10月,第15-26頁;

32,馬克思主義關於宗教社會作用的論述及其當代意義,《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叢,宗教觀研究》,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年9月,第35-47頁;

33,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宗教"理解,《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叢》下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5月,第624-631頁;

34,基督教音樂在中國的傳播,《中國宗教》,2007年8期,第32-34頁;

35,宗教在當代中國的定位與發展,《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2集),甘肅民族出版社,2007年8月,第15-23頁;

36,基督教與中美關係, 《宗教與美國社會》第四輯(下),時事出版社,北京,2007年6月,第455-471頁;

37,《道德經》對宗教和諧的貢獻----《道德經》與《聖經》比較初探,《和諧世界 以道相通》(上),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4月,第129-134頁;

38,基督教信仰與中西文化,《天風》2007年2期,第34-37頁;

39,The Role of Christiani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Today, (基督教在當今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Michael Nai-Chiu Poon ed: Pilgrims and Citizens: Christian Social Engagement in East Asia Today, ATF Press, Adelaide 2006, pp.197-199;

40,The Christian Contribution to China in History, (基督教在歷史上對中國的貢獻) Michael Nai-Chiu Poon ed: Pilgrims and Citizens: Christian Social Engagement in East Asia Today, ATF Press, Adelaide, Australia, 2006, pp.157-167;

41,民族主義、愛國主義與宗教信仰在中國,《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一集),甘肅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1-10頁;

42,The Significance of Christianity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Society,(基督教對中國社會現代化的意義)Yang Huilin and Daniel H.N.Yeung ed:Sino-Christian Studies in China,Cambridge Scholars Press,Newcastle, UK, 2006,pp.252-264;

43,Chinese Academic Community: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Religion,(中國學術界論科學與宗教的關係),Chan,Tak-Kwong, Tsai, Yi-Jia and Frank Budenholzer ed.:Religion and Science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Culture,ATF Press ,Adelaide, Australia, 2006,pp.143-160;

44,Life Theology and Spiritual Theology in East-Asian Encounters, (東亞相遇中的生命神學與靈修神學) Quest, Vol.4, No.2, November 2005, pp.75-91;

45,基督宗教與中國現代化,《宗教比較與對話》(第六輯),2005年,第49-55頁;

46,當代基督宗教各派對話,《宗教比較與對話》(第六輯),2005年,第83-123頁;

47,"生"之精神:中國宗教中的生命意義及生存智慧,《宗教比較與對話》(第六輯),2005年,第171-178頁;

48,當代中國人對宗教與文化的理解,《信仰之間的重要相遇》,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第23-34頁;

49,Religion and Culture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Contemporary Chinese,《信仰之間的重要相遇》,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第353-366頁;

50,複雜的歷史,當前的警醒---讀《台灣基督教史》,《世界宗教文化》2005年1期,第59-60頁;

51,現代社會中宗教對話的困境與希望,《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增刊,第54-62頁(《中國宗教》2005年1期,13-15頁);

52,當代宗教研究中對"人"的關注,《宗教比較與對話》(第五輯),2004年,第235-243頁;

53,宗教學術研究對宗教理解的貢獻,《宗教比較與對話》(第五輯),2004年,第1-38頁;

54,融貫神學:一種結合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嘗試,《中國宗教學》(II),2004年,第283-290頁;

55,世界宗教中的人文精神,《中國宗教學》(II),2004年,第4-29頁;

56,宗教研究是一門"謀心"和"謀事"之學,《中國民族報》2004年9月3日,第3版;

57,基督教哲學與西方宗教精神,《基督教思想評論》第一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23頁;

58,道德意識與宗教精神,《基督教學術》第二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6-22頁;

59,宗教對社會的作用,《部級領導幹部歷史文化講座》,國家圖書館編,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9月,第45-89頁;

60,Research on Religion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ocial Compass"Vol.50, No.4, Dec.2003, Oxford,(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宗教研究) pp.441-448;

61,中國教會與中國社會,《基督宗教與當代社會》,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8月,第247-253頁;

62,講透"社會主義的宗教論"需要新思想,《宗教工作的理論與實踐》,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6月,第 412-415頁。

卓新平
卓新平

63,宗教與人類社會,《宗教比較與對話》(第四輯),2003年,第1-34頁;

64,基督宗教與歐洲浪漫主義(上),《國外社會科學》2003年第5期,第2-6頁;

65,基督宗教與歐洲浪漫主義(下),《國外社會科學》2003年第6期,第6-11頁;

66,廿世紀中國學者的基督宗教研究及其對未來的影響,《基督教與中國社會文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3-15頁;

67,Die Welt des Geistes und ein Leben im Geist(精神世界與精神生活), "Christentum, Chinesisch in Theorie und Praxis", Nr.9, EMW, Hamburg, 2003, S.85-93;

68,問題似路,《博覽群書》2003年第2期,第 5-7頁;

69,全球化與宗教問題,《大學演講錄》第2輯,新世紀出版社2003年,第33-46頁;

70,開創21世紀中國宗教學的新局面,《中國宗教學》(I),2003年,第1-9頁;

71,全球化與當代宗教,《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3期,第1-15頁;

72,中國宗教學研究的現狀與未來-宗教學研究四人談,(合著)《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第9-21頁;

73,社會處境與神學建設,《中國宗教》2002年第4期,第42頁;

74,當代西方基督宗教思想研究,《國外社會科學》2002年1期,第21-28頁;

75,西方宗教學與中國當代學術發展,《江蘇社會科學》2002年3期,第85-87頁;

76,中國知識界對宗教與科學關係之論,《橋,科學與宗教》,泰德.彼得斯,江丕盛,格蒙.本納德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5月,第230-245頁;

77.精神世界與精神文明建設,《中國先進文化的理論探索與實踐》,學習出版社2002年,第216-223頁;

78,全球化進程與世界宗教,《學習時報》2002年3月11日,第5版;

79,走向21世紀的基督教-機遇與挑戰,《基督宗教研究》(第三輯),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1-5頁;

80,精神世界與精神生活,《宗教比較與對話》(第三輯),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1-12頁;

81,馬禮遜漢學研習對基督新教在華發展的影響,《中澳情牽400年》,蕭卓芬編,澳門2001年,第105-129頁;

82,基督教思想的普世性與處境化,《基督教思想與21 世紀》,羅秉祥、江丕盛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第26-42頁;

83,雲南旅遊業與民族宗教工作,《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4期,第151-155頁;

84,基督宗教四次來華的歷史命運,《中國宗教》2001年4期,第46-47頁;

85,宗教在當代中國應有的自我意識和形象,《中國宗教》2001年2期,第37-38頁;

86,"中國當代基督宗教研究"學術研討會綜述,《中國宗教研究年鑑1999-2000》,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413-417頁;

87,Discussion on "Cultural Christians" in China(中國關於"文化基督徒"的討論), "China and Christianity",Stephen Uhalley Jr. and Xiaoxin Wu ed. M.E.Sharp Armonk, New York 2001, pp.283-300;

88,基督教倫理與中國倫理的重建,《衝突與互補:基督教哲學在中國》,許志偉、趙敦華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第 152-172頁;

89,Kontext der Christlichen Entwicklung in China(中國基督教發展的處境),"Die Welt des Mysteriums", Klaus Kr?mer und Ansgar Paus hg. Herder, Freiburg 2000, S.465-470;

90,Das Religionsverst?ndnis im heutigen China(今日中國宗教理解), "Christsein in China, Monika G?nssbauer hg.Hamburg 2000, S.82-97;

91,基督教神學與哲學研究百年之路,《中國宗教研究年鑑1997-1998》,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第432-444頁;

92,中國基督宗教的現代意義,《世界宗教文化》2000年1期,第49-51頁;

93,宗教對話的時代-世界宗教百年回眸,《中國宗教》2000年4期,第32-33頁;

94,化解衝突-宗教領袖對人類和平的新貢獻,《中國宗教》2000年6期,第24-25頁;

卓新平
卓新平談全球化宗教與中國文化戰略

95,中國基督宗教研究的現代處境,《基督宗教研究》(第二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第260-268頁;

96,對話以求理解,《宗教比較與對話》(第二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第1-6頁;

97,民族主義,愛國主義與宗教信仰在中國,《宗教比較與對話》(第二輯),2000年,(2006年,甘肅人民出版社)第90-99頁;

98,基督宗教在中國的文化處境,《宗教比較與對話》(第二輯),2000年,第100-116頁;對話作為共在之智慧,《宗教比較與對話》(第一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第1-10頁;

99,中國基督宗教與中國現代社會,《宗教比較與對話》(第一輯),2000年,第84-95頁;

100,中國傳統倫理與世界倫理的關係,《宗教比較與對話》(第一輯),2000年,第169-179頁。

101,中西天人關係與人之關切,《基督教文化學刊》1999年第1輯,東方出版社,1999年4月,第35-53頁;

102,20世紀中國宗教研究的歷史回顧,《歐美同學會會刊》1999年1期,第45-47頁;

103,揭露愚昧迷信,保護宗教信仰,《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3期,第1-4頁;

104,中國神學建設的沉思---讀《丁光訓文集》,《中國宗教》1999年1期,第60頁;

105,中國宗教研究百年曆程,《中國宗教》1999年2期,第50-51頁;

106,中國基督教與中國現代社會,《世界宗教文化》1999年3期,第28-31頁;

107,當代中國基督宗教研究,《基督宗教研究》(第一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第1-14頁;

108,論基督宗教的謙卑精神,《基督宗教研究》(第一輯),1999年,第145-160頁;

109,趙紫宸,《基督宗教研究》(第一輯),1999年,第196-230頁;

110,Religion and Mora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當代中國宗教與道德), China Study Journal Vol.14, No.3,December 1999, London, pp.5-9;

111,索隱派與中西文化認同,《道風漢語神學學刊》第八期,香港,1998年春,第145-171頁;

112,趙紫宸與中西神學之結合,《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1期,第128-132頁;

113,當代中國知識分子對基督教的理解,《維真學刊》1998年1期,第26-38頁;

114,基督教研究概說,《中國宗教研究年鑑1996》,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第279-283頁;

115,Dialog als Weisheit der Koexistenz(對話作為共在的智慧),An-Denken Festgabe für Eugen Biser,Erwin M?de,Felix Unger, Karl Matth?us Woschitz hg.,Verlag Styria,1998,S.231-237;

116,Die Bedeutung des Christentums für Chinas Modernisierung(基督教對中國現代化的意義), Christentum im Reich der Mitte,Monika G?nssbauer hg., EMW,Hamburg, 1998, S.78-86;

117,The Significance of Christianity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Society(基督教對於中國社會現代化的意義), CRUX: March 1997, Vol. XXXIII, No. I, pp.31-39;

118,當代宗教問題之思,《當代宗教研究》1997年第2期,上海,第10-17頁;

119,後現代思潮與神學回應,《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7年第3期,第38-45頁;

120,中國知識分子與基督教,《建道學刊》7,1997年,香港,第179-189頁;

121,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雙向契合,《世界宗教文化》1997年夏季號(總第10期),第8-12頁;

122,歐洲基督教新動向,《世界宗教文化》1997年冬季號(總第12期),第36-37頁;

123,新福音派神學芻議,《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4期,第19-27頁;

124,基督教文化概覽,《中國宗教》1996年秋(第三期),第29-32頁;

125,回應"社會變遷與香港、澳門天主教會的社會服務事業",《社會變遷與教會回應交流會論文集》,張家興主編,香港公教教研中心有限公司,1996年10月,第230-231頁;

126,教會的社會服務事業:機會與局限,《社會變遷與教會回應交流會論文集》,1996年10月,第271-278頁;

127,Die Entwicklung des Religionsverst?ndnisses in China seit Beginn der achtziger Jahre(八十年代以來中國宗教理解的發展), China Heute, XV 1996, No. 4, S.115-120;

128,Das Christentum und die Chinesische Kultur(基督教與中國文化), Wege der Theologie an der Schwelle zum dritten Jahrtausend, Festschrift für Hans Waldenfels zur Vollzendung des 65. Lebensjahres, Günter Risse, Heino Sonnemans, Burkhard Thess hg. , Bonifatius, Paderborn, 1996, S. 751-759;

129,The Concept of Original Sin in the Cultural Encounter Between East and West(東西方文化相遇中的原罪觀念), Christianity and Modernization, Philip L. Wickeri, Lois Cole, ed., DAGA Press, Hong Kong, 1995, pp. 91-100;

130,The renewal of religion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society(中國社會現代化中的宗教復興), Religion and Modernization in China,Proceedings of the Reg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History of Religions held in Beijing, China, April 1992, Dai Kangsheng, Zhang Xinying, Michael Pye ed. ,Published for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History of Religions, Roots and Brabches, Cambridge, England, 1995, pp. 45-51;

卓新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卓新平

131,宗教與文化關係芻議,《世界宗教文化》1995年春(總第1期),第10-12頁;

132,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基督教原罪觀,《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第2期,第74-78頁;

133,當代西方宗教,《中國宗教》1995年秋(第2期),第49-50頁;

134,十字架的象徵意義,《中國宗教》1995年冬(第3期),第49頁;

135,基督教與中國社會現代化的意義,《維真學刊》1995年3期,第32-40頁;

136,Religion und Kultur aus chinesischer Sicht(從中國的視野看宗教與文化), Dialog der Religionen,1994, Nr. 2, Michael von Brück hg., Kaiser Verlag,1994, S.193-202;

137,Original Sin in the East-West Dialogue-A Chinese View(東西方對話中的原罪觀--一種中國觀點), China Study Journal, Vol. 9, No. 3, December 1994, pp.11-15;

138,中國宗教更新與社會現代化,《維真學刊》1994年1期,第2-7頁;

139,改革開放與精神文明建設,《北京青年論壇》1994年1期,第7-9頁;

140,展開多層次的宗教探究,《世界宗教資料》1994年第2期,第47-49頁;

141,宗教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中國社會科學》1994年3期,第21-23頁;

142,三教聖地---耶路撒冷,《世界宗教資料》1994年第4期,第37-43頁;

143,Der kulturelle Wert der Religion im Verst?ndnis der Chinesen in der Gegenwart(當代中國人對宗教文化價值的理解), Grundwerte menschlichen Verhaltens in den Religionen, Horst Bürkle hg.,Peter Lang Verlag, Frankfurt am Main,1993, S. 179-186;

144,Reflections on the Question of Religion Today(今日中國宗教問題之思), China Study Journal,Vol. 8, No. 2, August 1993,London, pp. 4-15;

145,überlegungen zur Frage der Religion heute(關於今日宗教問題的思考), China Heute, Jahrgang XII,1993, Nr. 6 (70), S. 172-180;

146,歐洲宗教哲學縱覽(一),《世界宗教資料》1993年第2期,第30-37頁;

147,歐洲宗教哲學縱覽(二),《世界宗教資料》1993年第3期,第40-47頁;

148,西方的"新時代"運動與宗教復興,《世界宗教資料》1992年第1期,第1-7頁;

149,社會科學與現代化,《群言》1992年10期,第13-15頁;

150,基督教:歐洲發展的一面鏡子,《世界知識》1992年24期(總1117期),第10-11頁;

151,西方宗教社會學研究概況,《世界宗教資料》1991年第1期,第1-7,36頁;

152,范.得.列歐傳略,《世界宗教資料》1991年第2期,第46-47,54頁;

153,萊因霍爾德.尼布爾,《永恆與現實之間》,傅偉勛主編,台灣正中書局,1991年3月,第216-239頁;

154,西方宗教學的歷史與現狀,《世界宗教研究》1990年第3期,第139-145頁;

155,西方傳教士與中國古代文化,《世界宗教資料》1990年第3期,第1-7頁;

156,論利特的生命哲學和教育哲學,《德國哲學》8期,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第140-150,283-284頁;

157,Religion im heutigen China --- Ein Interview mit Dr. Xinping Zhuo(與卓新平博士談今日中國宗教), Der geteilte Mantel,Nr. 1, 1989, S. 16-18;

158,笛卡爾與近現代西方哲學的反思---兼論西方宗教觀的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89年第3期,第37-44頁;

159,Theorien über Religion im heutigen China(關於今日中國宗教的理論), China Heute, Nr. 5, 1988, S. 72-80;

160,論朋諤斐爾的"非宗教性解釋",《世界宗教研究》1988年第1期,第60-69頁;

161,論西方宗教學研究的主體、方法與目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88年第4期,第50-55頁;

162,宗教現象學的歷史發展,《世界宗教資料》1988年第3期,第11-18頁;

163,略論西方思想界對宗教的理解,《世界宗教研究》1988年第4期,第51-57頁;

164,西方宗教學的起源與形成,《世界宗教資料》1987年第4期,第1-6頁;

165,"世俗神學"思想家---迪特里希.朋諤斐爾,《世界宗教資料》1984年第1期,第58-61頁;

166,基督復臨派,《世界宗教資料》1983年第1期,第52-54頁;

167,近現代歐洲基督教思想的發展,《世界宗教資料》1983年第2期,第53-58頁;

168,《聖經》是怎樣一部書,《環球》1982年10期,第24-26頁;

卓新平
卓新平教授在開幕式上講話

169,"危機神學"的著名代表---卡爾.巴特,《世界宗教資料》1982年第2期,第48-51頁;

170,現代美國新教神學的派別,《世界宗教資料》1982年第2期,第6-12頁。

其它文章

1,伊拉斯謨:人文主義興起,《競爭力》2009年11期,第75頁;,

2,網民:徜徉在孤寂與公共空間,香港《時代論壇》1140期,13版,2009年7月5日;

3,這個社會不要都是"快",香港《時代論壇》1133期,13版,2009年5月17日;,

4,宗教回歸社會關愛,香港《時代論壇》1125期,12版,2009年3月22日;

5,哥白尼:顛覆"地球中心論",《競爭力》2009年10期,第75頁;,

6,庫薩的尼古拉:有學識的無知,《競爭力》2009年9期,第75頁;

7,奧卡姆:經院哲學的"剃刀",《競爭力》2009年8期,第75頁;,

8,鄧斯·司各脫:形而上學的沉思,《競爭力》2009年7期,第75頁;

9,但丁:對神學的"詩化",《競爭力》2009年6期,第75頁;,

10,愛克哈特:找尋神秘之光,《競爭力》2009年5期,第75頁;

11,托馬斯·阿奎那:攀援經院哲學的頂峰,《競爭力》2009年4期,第75頁;,

12,波拿文都拉:心向神聖之旅,《競爭力》2009年3期,第75頁;

13,亨利·根特:集成與求新,《競爭力》2009年2期,第75頁;,

14,哈勒斯的亞歷山大:修行與治學,《競爭力》2009年1期,第75頁;

15,紀念中國宗教學體系的開創者任繼愈先生,《中國宗教》2009年8期,26-27頁;,

16,以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看待當代中國的宗教問題,《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8月11日,第5版;

17,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宗教學研究,《中國宗教》2008年10期,39-40頁;,

18,抓住機遇,推動宗教研究的創新發展,《中國宗教》2008年1期,第32頁;

19,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8年1月17日,第1版;,

20,大阿爾伯特:德國哲學之始,《競爭力》2008年12期,第75頁;

21,羅吉爾·培根:奇異博士,《競爭力》2008年11期,第75頁;,

22,格羅斯特:光之形而上學,《競爭力》2008年10期,第71頁;

23,雨格:科學分類的嘗試,《競爭力》2008年9期,第69頁;,

24,索爾茲伯里的約翰,《競爭力》2008年8期,第75頁;

25,明谷的伯爾納:愛與治療,《競爭力》2008年7期,第69頁;,

26,阿伯拉爾:精神與情感,《競爭力》2008年6期,第67頁;

27,安瑟倫:信仰與理性,《競爭力》2008年5期,第69頁;,

28,埃里金納:機敏與神秘,《競爭力》2008年4期,第66頁;

29,鮑埃蒂:苦難與慰藉,《競爭力》2008年3期,第69頁;,

30,奧古斯丁:悔過與創新,《競爭力》2008年2期,第71頁;

31,奧利金:會通兩希文明,《競爭力》2008年1期,第67頁;,

32,德爾圖良:荒謬與信仰,《競爭力》2007年12期,第67頁;

33,普羅提諾:充盈與流溢,《競爭力》2007年11期,第67頁;,

34,塞涅卡:回返心中的"天國",《競爭力》2007年10期,第67頁;

35,西塞羅:關注神聖,《競爭力》2007年09期,第67頁;,

36,亞里士多德:超然之探與形而上學,《競爭力》2007年08期,第69頁;

37,柏拉圖:對話與學園,《競爭力》2007年07期,第69頁;,

38,數與哲學,《競爭力》2007年06期,第67頁;

卓新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卓新平發言

39,愛智精神,《競爭力》2007年05期,第71頁;,

40,"契約"精神及其律法構建,《競爭力》2007年03-4期,第153頁;

41,"神秘"精神及其超凡體驗,《競爭力》2007年03-4期,第152頁;,

42,"禁慾"精神,《競爭力》2007年02期,第78頁;

43,"拯救"精神,《競爭力》2007年01期,第73頁;,

44,"先知"精神及其未來洞見,《競爭力》2006年12期,第73頁;

45,"超越"精神及終極關懷,《競爭力》2006年11期,第74頁;,

46,"普世"精神及全球觀念,《競爭力》2006年10期,第72頁;

47,"謙卑"精神,《競爭力》2006年09期,第67頁;,

48,精神與社會:"愛"之蘊涵,《競爭力》2006年08期,第71-72頁;

49,精神上的溫暖,《神州學人》2002年5期,第11頁;,

50,哲學家之路,《神州學人》1998年10期;

51,重訪慕尼黑,《神州學人》1998年6期;,

52,人文精神的弘揚,《神州學人》1997年8期;

53,香港印象,《神州學人》1997年7期;,

54,中國智慧之斷想,《神州學人》1997年4期;

55,呼喚社會溝通,《神州學人》1996年10期;,

56,選擇與定位,《神州學人》1996年8期;

57,處境與心境,《神州學人》1996年6期;,

58,德國慕尼黑大學漢學院,《中國之友》1995年第5期,第55頁;

59,歸國創業過三關,《神州學人》1994年第2期,(總第48期)第24-25頁;,

60,精神之探的憂思與期盼,《群言》1994年3期,第26-27頁;

61,成功不必得意,失敗不必喪氣,《追求奏鳴曲》,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2年,第57-60頁;,

62,中青年學者談改革開放,《群言》1992年9期,第10頁;

63,現實人生覓真情,《神州學人》1992年2期,(總第30期) 第33-34頁;,

64,在學海中遨遊,《群言》1991年3期,第35頁;

65,認識歷史、認識國情、認識現實,《神州學人》3期,1990年5月(總第19期),第9頁;,

66,圖書館裡的樂趣,《人民日報》(海外版),1988年6月7日,第4版;

譯文

1,基督宗教社會倫理中人的尊嚴與人的形象作為教會政治諮詢的背景,《基督宗教社會學說及社會責任》2009年,318-331頁;,

2,文化-多種文化:文化間對話與發展合作,基督宗教社會學說及社會責任》2009年,255-268頁;

3,基督宗教社會倫理的基礎及其對社會公正理念的貢獻,《基督宗教社會學說及社會責任》2009年,222-246頁;,

4,人性權利要求下的社會與國家,《基督宗教社會學說及社會責任》2009年,168-171頁;

5,全球化與團結一致,《基督宗教社會學說及社會責任》,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153-159頁;,

6,玻利維亞的教會與公民社會,《基督宗教與當代社會》2003年,313-315頁;

7,非洲的教會與國家,《基督宗教與當代社會》2003年,307-312頁;,

8,瑞士教會與國家合作共存之道,《基督宗教與當代社會》2003年,244-246頁;

9,米索爾友愛團結基金會在中國的發展合作:問題-挑戰-展望,《基督宗教與當代社會》2003年,190-196頁;,

10,基督宗教在當今世界社會中的義務,《基督宗教與當代社會》2003年,182-189頁;

11,教會與國家,《基督宗教與當代社會》2003年,153-171頁;,

12,從公益的角度看宗教/教會與政府機構之間合作的前景及困難,《基督宗教與當代社會》2003年,136-143頁;

13,宗教社團與國家:合作的障礙和機遇:歐洲之經驗,《基督宗教與當代社會》2003年,113-115頁;,

14,德國教會與神學的當代思潮,《基督宗教與當代社會》2003年,81-89頁;,

15,德國在克服貧窮上的變革,《基督宗教與當代社會》2003年,55-67頁;

16,教會與當代文化及社會的對話,《基督宗教與當代社會》2003年,6-9頁;,

17,今日猶太研究,《宗教比較與對話》(第一輯),2000年,207-231頁;

18,巴哈伊的宗教進步本質觀,《宗教比較與對話》(第一輯),2000年,202-206;,

19,20世紀基督宗教的哲學辯護,《宗教比較與對話》(第一輯),2000年,110-121頁;

20,和解他者:美國巴哈伊信仰作為基督宗教與伊斯蘭教的成功綜合,《宗教比較與對話》(第一輯),2000年,51-69頁;,

21,文化相遇的詮釋---基督宗教與中國思想:個案研究,《宗教比較與對話》(第一輯),2000年,28-50頁;

22,跨越第三個千年的門檻---基督宗教能否成功邁入?《宗教比較與對話》(第一輯),2000年,11-27頁,約12000字;,

23,基督教與現代文明的危機,《基督教文化與現代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9-22頁;

24,現代化和宗教對未來的展望,《世界宗教資料》1992年4期,51-58頁;,

25,現代化和宗教的辯證法,《世界宗教資料》1992年4期,46-50頁,;

26,宗教社會學,《世界宗教資料》1992年2期,36-39頁;,

27,宗教學的結構與任務,《世界宗教資料》1989年3期,13-19頁;

主編叢書

1,"劍橋聖經註疏集"(譯叢):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世界宗教研究叢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3,"世界宗教研究譯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基督宗教與公共價值叢書"(共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當代基督宗教研究叢書":上海三聯書店,

6,"當代基督宗教譯叢": 上海三聯書店

7,"宗教研究辭典叢書": 宗教文化出版社,

8,"宗教與思想叢書":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9,"基督教文化叢書": 宗教文化出版社

視頻

社科院卓新平:佛教可作為宗教中國化的借鑑和參考2017-04-26

社科院卓新平:建立宗教學科的重要意義2017-04-24

參考來源

  1.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卓新平簡介 ,鳳凰網, 2016-04-17
  2. 卓新平 ,中國智庫網
  3. 中國宗教學會會長卓新平 ,豆瓣網, 2016-11-19
  4. 卓新平 ,中國宗教學術網, 2019-07-10
  5. 卓新平 ,名人簡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