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
華是一個科技名詞。
現代漢字是指楷化後的漢字[1]正楷字形,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現代漢字即從甲骨文、金文[2]、籀文、篆書,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而來。漢字為漢民族先民發明創製並作改進,是維繫漢族各方言區不可或缺的紐帶。現存最早可識的漢字是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後的金文, 再到秦朝的小篆 和隸書, 至漢魏隸書盛行,到了漢末隸書楷化為正楷,盛行於魏晉南北朝,至今通行。
目錄
名詞解釋
天空有薄雲存在時,透過雲層在太陽或月亮周圍由雲中水滴或冰晶衍射而形成的彩色(內紫外紅)光環。
華是一種天氣現象,當太陽或月亮的光線為薄雲(高積雲、高層雲)遮蔽,光線透過薄雲時產生衍射現象而形成的彩色光環,其色彩排序為內紫外紅,最多可重複出現3次。
當太陽或月亮被薄雲遮擋時,其周圍又一圈特別亮的光環叫華蓋,華的內側呈白色或青白色,中間是黃色,外緣呈紅褐色。其角半徑通常小於5° ,一般只包含華蓋部分,然而發展完善的華,其角半徑可達10°
原理
華主要是由日光或月光杯半徑極小的水滴或冰晶衍射而產生的現象日光或月光透過由半徑很小的水滴或冰晶組成的薄雲時產生衍射現象而出現彩色光環。水滴或冰晶的直徑越小,光環越大;雲層內水滴或冰晶的大小越均勻,光環的色彩越鮮明。如果雲同時存在幾種不同半徑的水滴和冰晶,就可以出現幾道光環。
光線發生衍射時,光的波長與偏向角成正比,波長越長,偏向角越大,反之也偏向角越小。紫色光波長最短,偏向角最小;紅色光波長最長,偏向角最大,所以華光環的顏色呈內紫外紅 。
火山爆發後,空中懸浮大量和光波波長大小相近的火山灰,當它們飄浮在太陽或月亮光盤之下時,因衍射作用也能生成類似於華的彩色光環,角半徑約22°,稱為畢旭甫光環。華是一種地方性的天氣預兆,如果從暈變到華,而且華張角又在減小,則表示雲中水滴增大,雲層變厚,因而有降水的可能。
參考文獻
-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漢字,搜狐,2022-03-30
- ↑ 華夏古漢字《金文》,搜狐,202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