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華漕鎮隸屬上海市閔行區,位於上海市閔行區北端,吳淞江南岸。東與長寧區和新涇鎮相接,西與青浦區徐涇鎮相連,南與新虹街道相鄰,北濱吳淞江與嘉定區江橋鎮隔江相望。全鎮面積面積28.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60753人(2017年),鎮政府駐紀翟路228號。[1]

目錄

歷史沿革

宋初,吳淞江下游湮塞,漕運轉道,元初,漕河邊漸成集市,明弘治時「多夷賈貿易」,形成市集。因地處華亭縣漕運要津,遂名。清初,吳淞江疏浚,商市劇衰,嘉慶年間稱華漕市,同治年間「市肆寂然」。

1942年(民國31年)日偽「清鄉」期間,糧市比戶設攤。

1949年有商店 41家,從業人員46人,其中煙什店9家、鮮鹹肉莊4家、理髮店4家、飯店3家、茶館3家、藥店3家。50年代減至10餘家。

1984年25家。舊街呈丁字形,南北街長200餘米,東西街百米,街寬二三米,商店多列南北街,大多為平房。70年代後期,商店漸移北翟路、吳漕路交叉路口,一式多層樓房。舊街漸趨冷落,寂然如鄉村。鎮西北有上海市農業科學院,原址為30年代上海大學生「軍訓」之「中正營」。有74路、189路公交客運路線分別通新涇鎮和七寶、莘莊鎮範圍內。

「華漕」由華亭縣運漕河而得名。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上海縣建縣起至1992年新閔行區建立前,華漕{含諸翟、紀王}轄境歷分屬上海、華亭{後改松江}、青浦、嘉定四縣。1992年起屬新閔行區。

2000年10月8日,經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撤銷華漕鎮、諸翟鎮和紀王鎮,合建新的華漕鎮。2010年虹橋交通樞紐大動遷,陶家角等10個村和華漕等5個居委劃歸新虹街道。

現今的華漕鎮範圍主要由原諸翟鎮、紀王鎮組成,舊華漕鎮大部分範圍已拆遷並建造為虹橋機場2號航站樓、鐵路虹橋站和虹橋商務區。另外,華美社區和愛博家園2個社區,均屬於新虹街道管轄,並非華漕鎮轄區。

行政區劃

2017年10月,轄16個村(華漕、許浦、王泥浜、楊家巷、衛星、趙家、朱家涇、新家弄、肖王廟、紀王、紅衛、鷲山、紀東、紀西、陳家角、石皮弄)、13個居民委員會(華漕、華漕鎮二、沙茂、紫薇新村、諸新路、諸翟、金豐城第一、紀王、銀杏新村、美鄰苑、南華路、華漕鎮三、九韻)。 當前可能有因為虹橋綜合交通樞紐拆遷,部分村委會撤村撤隊和居委會註銷,大部分在老華漕鎮範圍,即滬青平公路以北,華翔路以東,北翟路北青公路以南,外環路以西範圍。

人口

本鎮戶籍15周歲以下未成年人5253人,占人口總數的11.18%,中青年28592人,占人口總數的60.85%,60歲以上老年人13145人,90歲以上高齡老年人300人,占人口總數的27.97%,持證殘疾人1312人,占人口總數的2.79%。[2]

經濟

產業結構

「十五」期末,一、二、三產業的比重分別為1.18%、76.6%、22.22%。與「九五」期末相比,第一產業下降2.9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下降了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上升了8.93個百分點,二、三產業共同推動經濟發展的格局進一步鞏固。工業基本實現向閔北工業園區集中,以現代製造業為主導的技術產業快速發展。第三產業向多元化發展,美國學校、新加坡國際學校、英國學校、韓國學校、台商子弟學校等國際學校相繼落戶,西郊莊園、蘭喬聖菲、上海網球公寓、上海年華、金色西郊城、九韻小區為代表的一大批中高檔房地產穩步發展,以物流、商貿為主的現代服務業得到進一步拓展。傳統農業積極向都市型農業轉變。

產權改革

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基本完成,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改革有序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繼續深化,社會事業領域改革積極探索。對內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吸收外資成效顯著,五年累計合同吸收外資10.3億美元,實際到位外資6億美元。私民營經濟長足發展,到2005年底私營企業達3500家,註冊資本達45億元。[3]

社會事業

市鎮建設

市鎮建設和管理進一步完善。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基本完備,生態環境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城鎮面貌進一步改善。積極推進城鎮管理綜合執法,探索建立城鎮管理長效機制,城鎮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

未來發展

鎮域內即將建成的上海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是經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的以從事高端、國際化的健管家服務園區,占地面積1500畝,首期開發600畝。

根據市衛計委相關規劃指導意見,擬形成1個醫技中心、7家高端醫院、若干個特色門診的「1+7+X」布局,床位規模約為1900張。此外,毗鄰地塊將建設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臨床醫學中心,重點設置神經外科等優勢學科,與園區醫療服務模式形成互補,迎合不同市場需求。園區北面地塊規劃建設酒店、餐飲、會務中心等配套商務設施。[4]

獲得榮譽

2020年5月13日,榮獲2018-2019年度上海市文明鎮榮譽稱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