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浦城剪纸“惊艳”亮相福州, 中国剪纸的内容含意
剪纸 |
千年浦城剪纸“惊艳”亮相福州, 中国剪纸的内容含意“中国民间剪纸之乡”福建浦城民间剪纸艺术作品展21日正在福建海峡民间展览馆举行,展出浦城剪纸优秀作品110幅,既有传统花样,也有现代作品,全面展现浦城剪纸的艺术特点和作品形态。
现场,剪花嫂娴熟剪出鲤鱼,初看不过是条活灵活现的鲤鱼,细看却发现其鳞内还嵌有“鱼跃龙门”的字样,让现场中外游客大为赞叹。
“浦城剪纸给我一种惊艳的感觉,不仅花样精美,还很有传统文化的底蕴。”前来参观的福州市民郭威表示。
浦城剪纸历史悠久,西晋时由中原士族入浦定居传入,明清时浦城剪纸开中国民间剪纸礼品花之先河,对江南乃至全国的礼品花剪纸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剪纸史上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浦城民间剪纸艺术作品展在福建海峡民间展览馆举行,展出浦城剪纸优秀作品110幅。
2008年,浦城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4年,浦城剪纸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目前,浦城剪纸已成为该县的一张文化名片。
本次展览由福建省文学艺术联合会、浦城县人民政府主办,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院、福建海峡民间展览馆承办。[1]
1、中国剪纸: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中国剪纸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剪纸的内容含意:
民间剪纸善于把多种物象组合在一起,并产生出理想中的美好结果。无论用一个或多个形象组合,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构象”来造型,而不是根据客观的自然形态来造型,同时,又善于用比兴的手法创造出来多种吉祥物,把约定成俗的形象组合起来表达自己的心理。追求吉祥的喻意成为意象组合的最终目的之一。地域的封闭和文化的局限,以及自然灾害等逆境的侵扰,激发了人们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渴求。人们祈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健康长寿、万事如意,这种朴素的愿望,便借托剪纸传达出来。
民间剪纸《鹿鹤同春》是民间传统的主题纹样。据记载,鹤即“玄鸟”,玄鸟是“候鸟”总称。在民间文化中鹿称为“候兽”,鹤称为“候鸟”,鹿鹤同春是春天和生命的象征。民间鹿与禄同音,鹤又被视为长寿的大鸟,因此鹿与鹤在一起又有福禄长寿之意。在民间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的情况下,人力劳动成为生存的保证,摆脱病魔和死亡的痛苦是人们永恒的理想。民间剪纸以各种形式表达出对生命的渴望,袒护生命,颂扬生命,表现生的欢乐,对生命的崇拜成为人们虔诚的信仰。《鹰踏兔》是民间洞房的喜花之一,也是传统纹样,在民间流传极广。
鹰喻“阳”,同鸡、鸟、鸦一样。在民间神化中称太阳为“三足鸟”,民间称太阳为“鸦”。兔寓意“阴”民间称月为兔。鹰踏兔暗喻男女情爱,反映了生殖崇拜的主题。民间剪纸中常见的坐帐花、喜花都以隐喻的方式表达出对生命繁衍生息的崇拜与追求。《扣碗》《抓髻娃娃》《鱼唆莲》等为主题的剪纸作品比比皆是。
在民间剪纸中有许多反映生产生活的画面,这些作品有着一个最大的相同点,就是对主体进行的夸大,大大的鱼、大大的辣椒、大大的蚕、大大的谷粒等,通过剪纸,人们虚构了美好的形象;来慰藉自己的心灵,来张扬人征服自然的伟大创造力,以期建立自己的理想世界,并肯定人的力量,鼓舞人们继续奋斗的勇气。[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