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十里亭镇湾头村

十里亭镇湾头村十里亭镇辖行政村,位于韶关市东北10千米浈江区十里亭镇东北隅。村北依靠横亘东西的丹霞山南部余脉,东靠峰火岭长坝镇南俯浈江沿岸平原,群山环绕,翠竹四绕,良田周围,山清水秀,静享天优。[1]

中文名: 湾头村

所属地区: 广东省韶关市浈江区十里亭镇下辖村

人口数量: 4702(2014年)

方 言: 粤北土话,当地人称之为“虱乸话”(粤语耶鲁拼音:Sat Na Wa)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车牌代码: 粤F

目录

地理位置

于该镇东部17公里烽火岭山脚,该村地域范围东靠烽火岭与长坝镇交界,西至皇罗寨与腊石村接壤,南至八角塘与黄浪水村相连,北至黄竹村分界。湾头村三面环山,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民风淳朴,东、西、北皆有群山环抱,背靠玄武高耸,左倚青龙护卫,右伴白虎低伏,南面有浈水环绕,朱雀平坦,明堂秀水,案山来朝,风水格局为之“头顶天子降,腰揽将军坳,脚踩八角塘”,风水绝佳,因该地为北江支流浈江第一湾,得名曰:湾头村。

历史

该村始建于唐、宋年间,是当时较为有名气的千家村,具有“九井十八桥”之称。卢氏于明初时代迁入,至今是该村的主要姓氏。该村环境优美,人杰地灵,是清乾隆时期二广都督卢广居的故居,明清科举屡出进士和举人,清代乡试每年亦有10数人中秀才者;民国时期黄埔军校毕业生就有4人,从这里还走出了台湾立法委员、曲江县县长、曲江中学校长、韶州师范校长等才俊。

文化习俗

明末清初,浈江水运发达,作为浈江第一湾的湾头村是著名的水驿站,成为水上运输的人流、物流中转站,码头上熙熙攘攘,南海北往的货物和客商在此中转逗留,繁华热闹。由于浈江过去水运险滩重重,上游有大黄滩(今湾头水利枢纽附近),下游有水口庙,来往货船在过了一个险滩之后,都要在湾头水驿站停留休息,养精蓄锐,明日再过另一险滩。为了保佑过万商船和客商安全,因此有了连续舞三晚香火龙,再送火龙下水,期盼保佑浈江沿途从事水运、码头工作的人们平安顺利安全的民俗活动。香火龙就地取材,用本地稻草扎成龙头,再用稻草和木棍编织成龙身和龙尾,长约33余米(扎龙);晚上启龙时辰一到,在祠堂门口村中长老一声吆喝下,众人借助火堆,同时点燃香火,再将香火插在稻草上,顾名思义叫做“香火龙”,启龙仪式一结束,马上举行游龙活动,即10多名精壮小伙子舞者火龙走街穿巷,后面跟着长长的游龙队伍,给家家户户拜年送吉祥,每家每户人出门立即点燃爆竹烟花迎接火龙,象征着好运和一年的日子红红火火,期盼来年风调雨顺,幸福安康!香火龙连舞三个晚上,每天龙身加长3米,从33米变成39米,寓意福禄绵长,子孙延绵不绝,最后一天舞龙结束,香火燃尽,人们把龙身送往浈江河边,谓之送龙入水,灵龙则逐波而去。民俗活动结束后,村里宴请参与舞龙的人们吃宵夜,谓之“煲龙粥”。

文化遗迹

该村有古老文化遗迹,宋朝期间建有约7000平方米面积的三峯寺(此寺毁于1912年雷电)。元至清朝期间先后建有规模较大的新庙(毁于抗日战争时期)、西华庵(毁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据说西华庵与南华寺有一脉相连。传说观音娘娘是女儿之躯不能进入南华寺,特建此供奉。1993年,香港佛门弟子跟踪到此,建造师姑庙,供善男信女朝奉。

村貌特色

湾头村总体坐北朝南,扇形布局,每姓均设祖厅-正厅-门厅-过厅-后厅-侧厅,民房多单体4合院硬山顶,封闭式天井。以源于峰火岭,呈“〈”状的水渠如动态界刀将村剖为东西两片。渠西侧建筑群皆清代青砖黛瓦房,与水渠平行,南北延伸,东西分布5列,均为巨石铺檐街分开,偏北处一条近3米宽街道将整体一分为二。街道南侧最东列以卢氏宗祠为核心,门楼筑红砂岩框,屹立一对红砂岩抱鼓石。入门楼南侧设照壁,照壁正对红砂岩框中门,里间为祖厅,神龛顶悬“高第街卢府”匾,标明屋主身份。门楼东北角峙立一幢坐东北朝西南,二面坡硬山顶楼,红砂岩基础,青砖筑墙至顶,重檐,灰瓦垄,凤脊。楼长方形,3层,高11米,宽8米,深12米,占地面积96平方米。开西南方门。筑方形和十字形窗,其中,东墙五窗呈“品”字形布局,极为鲜明,整体完好。据年近八旬的卢伯介绍,房主为清代捐官卢广基。宗祠背北侧与义礼门相通,门匾保存完好。最西一幢为二面坡硬山顶建筑,坐西朝东,长方形,3层,高15米,宽20米,进深12米,占地面积240平方米。青砖砌筑及顶,正门红砂岩楣,红砂岩或青砖筑方形、拱形窗,铁窗棂,半圆形楣,东北角配小厢房。整体完好,作杂物房。街道北侧房屋规模明显小。水渠东侧以李府宗祠为核心,纵横交错,井井有条,以5列建筑为主体,以近3米宽的巨石铺檐街为划分单元,尽青砖瓦黛瓦建筑。北侧李氏祖厅仍存“世送儒林”石匾。南、北面为分别有古樟、古榕。 距村150米西北方樟林,有座方基金字塔身“姜公历代纪念碑”,坐北朝南,配联:“永久千秋生子孙继承祭此地;丰功立业倾浈江忽忘天水堂。”基底题“永结长存”。以务农为祖业的湾头村,巷道随处可见功名石残片、饮马槽、练功石、官墩、须弥座……无不向人们展示其昔日的光辉。随着湾头水利枢纽的使用和丹霞山朝深度开发,翠竹滔滔,江风习习,稻香弥漫,古韵醇厚的湾头村将迎来新的产业转型,唤起新的活力。

经济状况

2004年该村总人口1280人,有耕地面积3560亩,山村面积16800亩。该村经济长期以来以农业、林业为主。农业以种植水稻、黄豆、红瓜子、花生、蕃薯等作物为主,兼营水产、畜牧等养殖。红瓜子以粒粒饱满、匀称、鲜红而闻名,91前是出口外销的主要农作物。2000年,根据镇政府的农业布局进行了农业结构调整,推行了“粮改菜”工程,70%的水稻改作蔬菜种植基地,同时,该村大力发展竹笋项目。1988年与曲江县长坝鸡场签定了300亩的笋竹种植合同,并利用河边滩涂山坡地,大量种植笋竹、篙竹,进行竹笋加工,产品远销广州、上海、香港等地,成为该村主要经济来源。2001年该村引进外地客商,发展旅游农业,生产绿色环保产品,所产西瓜以甜蜜、皮薄、爽脆闻名,远销香港、东南亚等地。2004年,村的工农业产值1457万元,人口平均分配4043元,劳动力平均分配9298元。该村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1980年起,先后投资20万元扩建学校,整修道路,建造饮水工程,建立卫生站,村民参加合作医疗100%。孤寡老人实行“五保”制度,村民自觉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是区、镇表彰的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

视频

十里亭镇湾头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