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通鎮
北通鎮位於廣西浦北縣西南部,全鎮轄14個村委會1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69657人(2017),欽州至浦北二級公路貫穿全境,交通便利。行政區域面積110.28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1520公頃,其中水田面積1354公頃。轄14個村委會1個社區,共286個自然村。該鎮是一個農業大鎮,被譽為"水果之鄉",大宗企業以煙花炮竹和外貿編織為主。該鎮的福多堂村是全國文明村。[1]
中文名: 北通鎮
外文名: Beitong Town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廣西浦北縣
地理位置: 廣西南部沿海
面 積: 150 km²
下轄地區: 轄14個村委會
電話區號: 0777
郵政區碼: 535300
氣候條件: 海洋性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69657人(2017)
火車站:欽州東站
車牌代碼: 桂N
目錄
概述
北通鎮鎮黨委下設33個黨支部(黨總支),其中村黨支部(黨總支)14個,社區黨支部1個;黨員1475名,其中農村黨員995名。全鎮總面積150平方千米。自開展農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以來,全鎮各級黨組織、黨員、幹部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帶領全鎮人民抓好兩個文明建設,取得累累碩果。
建制沿革
北通古稱北塞。明成化七年(1471年)屬萬安鄉,崇禎九年(1636年)廉州府在今北通設置北塞兵營。清朝屬萬安團、萬安鄉。乾隆三十七年(1773年)建圩,取名「北塞圩」。民國22年(1933年)屬三十七區(北塞),民國38年(1949年)屬合浦四區下的北塞鄉。後經商的人多了,認為「塞」字對做生意不吉利,便改「塞」字為「通」字,稱「北通」至今。1950年12月至1951年4月,北通為合浦縣第九區,從南至北,分別設大務鄉、北新鄉、社良鄉、博學鄉、楠垌鄉、三合鄉。1951年4月北通改為合浦縣第十六區。1957年11月,改稱北通大鄉。1958年11月撤銷北通鄉與龍門鄉,北通與龍門合併為北龍公社。1961年3月,撤銷北龍公社,改設為北通人民公社。1966年10月,曾一度稱為紅衛人民公社。1969年10月復名為北通人民公社(轄三合)。1984年9月,撤銷北通人民公社,與三合分鄉,改稱北通鄉。下轄14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2002年10月改稱為社區)。1993年12月撤鄉建鎮,稱北通鎮至今。
自然環境
地處丘陵地區,地勢東高西低。武利江由北向南貫穿全境。土壤肥沃。境內山脈東西走向,較高的山有仙女嶺,海拔526.5米;石祖嶺,海拔654米;尖峰嶺海拔754米。主要河流有武利江,境內流程約15公里。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1月份平均溫度13.6度,7月份平均溫度28.4度。年平均溫度21.5度。年平均降雨量1524.4毫米。年日照時數1796小時。主要自然災害有洪澇、乾旱、颱風等。
經濟發展
2002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2.23億元,農業總產值2.1億元,財政收入781.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71元,比上年增202元。鎮黨委榮獲縣"十星級"黨委,招商引資、財稅、村鎮建設、計劃生育、生態沼氣建設、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工作均獲得縣委、縣政府的表彰獎勵。
狀況
為了振興北通經濟加快北通發展,北通鎮圍繞"全鎮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0%以上,財政增長10%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200元以上,人口增長率控制在12‰以下"這四大指標,實施八大工作重點--抓好招商引資和鄉鎮企業發展、抓好小城鎮建設、抓好交通設施建設、抓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抓好計劃生育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抓好科技教育工作、抓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抓好基層組織建設。
黨建
在黨建方面,大膽實踐,積極探索"三個代表"學習教育活動與基層組織建設相銜接的路子,按照"科教富村、經濟強村、文明建村、依法治村、民主理村"的"五村"建設要求,以"創星爭旗、規範管理"、"城鄉聯誼、三級聯創"、"黨建帶團建"活動為載體,實行"六卡"聯誼幫扶卡、承諾公示卡、督查反饋卡、聯創績效卡、獎懲激勵卡管理;實施"五大工程"--村級集體經濟壯大工程、黨建擴大工程、黨建雙優工程、黨員先進性示範工程、村幹部素質提升工程,爭創"五個好"紅旗鄉鎮黨。
水果之鄉
簡介
北通鎮種植荔枝、龍眼60000畝,香蕉20000畝,養殖業以養雞為主,平均年養雞250萬羽。
具體內容
打特色牌,走特色路,開展黨建、生態長廊大會戰,以清湖福多堂生態綠色家園為示範村,推進"八改十化",建設綠色家園,全鎮建設示範自然村16個,建設沼氣池539座。在幹部管理方面,實施了"一線工作法"和"幹部監督網"工程。
城鎮建設
簡介
福多堂村坐落廣西浦北縣北通鎮的南邊,位於欽州至浦北二級公路旁,全村100戶人家,400口人,是一個水果生產專業村。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認真落 實貫徹科學發展觀,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堅持兩個文明一起抓,全面推進生態文明村建設。
發展
2002年榮獲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稱號,2005年10月被評為全國文明村。福多堂村土地肥沃,風景優美,但由於長期以來臭水橫流、髒亂不堪而默默無聞。隨着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福多堂人開始嚮往像城裡人一樣過上住宅樓房化、庭院綠色化、道路硬底化、廚房家具現代化、廁所衛生化、電視閉路化、電話程控移動化的美好日子。在縣委、縣政府和鎮黨委、鎮政府的支持幫助下,福多堂人拉開了建設綠色生態家園的帷幕,向髒、亂、差的環境宣戰,全面整治村容村貌。在建設農民怡樂園過程中,共拆除了9間廚房、30間豬舍、24個舊式廁所和有礙觀瞻、污染環境的舊屋破房,實施人畜分離、改廁入室、村道改造,疏通了溝渠,剷除了蚊蠅孳生地,清理了衛生死角,村前村後進行綠化美化。如今,漫步在別墅與綠樹交輝相映的福多堂,仿佛置身於城市的公園裡,環境幽靜,景色怡人,真叫人流連忘返。在創建文明村的實踐中,福多堂人深刻地認識到:發展壯大經濟,增強經濟實力,是促進文明村建設的物質基礎和保障。於是,他們利用本地土壤肥沃,氣候溫和,適宜種植亞熱帶水果的優勢,大力發展香蕉、荔枝等優質水果。針對本村種植業強而養殖業薄弱的實際,又發展養豬業,利用豬糞豬尿生產清潔的能源-沼氣,沼氣用來照明、做飯,沼渣作肥料用來澆果樹,走「豬-沼氣-果」三位一體的生態農業發展之路,形成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贏」的良性循環,大大地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他們並不滿足於此,又把生態農業與旅遊業結合起來,推出以觀光採摘生態果為主的吃農家飯、體驗農家樂的民俗旅遊,建起了占地100畝的生態觀光園1個,綠色生態庭院30個。到福多堂村旅遊的人一年比一年多,從而使福多堂村的生態旅遊很快就名聲大遠揚。此外,該村還結合靠近二級公路的有利條件,發動村民搞起運輸、修理、商貿等多種經營,使村民增收門路更多,生活更有保障,不斷走向富裕。建設文明村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村民的素質,村民的素質提高了,又有利於文明創建,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為此,該村着眼於提高果農的科學文化素質,堅持開展科普活動,向群眾傳授推廣致富實用科技。每年都舉辦科技培訓班,邀請科技人員或專家講課,參加培訓學習的達1000人次。對村民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制訂了村規民約、衛生公約、文明公約,規範村民的行為。同時,經常邀請法律工作者給村民上法制課,增強村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注意引導群眾樹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建起了農民劇場、圖書館、籃球場、宣傳牆等文化娛樂設施,廣泛開展豐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眾性文體活動,充實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質量和文明素質。同時,高度重視社會治安工作,組織治安巡邏隊,確保村裡的平安。村風民風始終保持良好,連續幾年沒有「黃賭毒」和違法亂紀現象發生。
十佳鄉鎮
為結合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表彰先進,樹立榜樣,激勵各級黨組織和廣大共產黨員創先進、爭優秀、當先鋒,推進農村黨員大培訓工作再上新台階,進個人,欽州市浦北縣北通鎮榮獲「十佳鄉鎮」稱號,欽南區龍門港鎮南村黨總支部書記包培才獲「十佳學用標兵」稱號。
視頻
北通鎮以農業特色創建綠色生態小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