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李鉉傳
原文
李鉉,字寶鼎,勃海南皮人也。九歲入學,書《急就篇》,月余便通。家素貧,常春夏務農,冬乃入學。年十六,從浮陽李周仁受《毛詩》《尚書》,章武劉子猛受《禮記》,常山房虯受《周官》《儀禮》,漁陽鮮于靈馥受《左氏春秋》。鄉里無可師者,鉉遂詣大儒徐遵明受業。居徐門下五年,常稱高第。年二十三,便自潛居討論是非。撰定《孝經》《論語》毛詩》《三禮義疏》及《三傳異同》《周易義例》合三十餘卷。用心精苦,曾三秋冬不畜枕,每睡,假寐而已。年二十七,歸養二親,因教授鄉里。生徒恆數百人,燕趙間能言經者,多出其門。
以鄉里寡文籍,來游京師,讀所未見書。舉秀才,除太學博士。及李同軌卒,齊神武令文襄在京妙簡碩學,以教諸子。文襄以鉉應旨,徵詣晉陽。時中山石曜、北平陽絢、北海王晞、清河崔瞻、廣平宋欽道及工書人韓毅同在東館,師友諸王。鉉以去聖久遠,文字多有乖謬,於講授之暇,遂覽《說文》《倉》《雅》,刪正六藝經注中謬字,名曰《字辨》。天保初,詔鉉與殿中尚書邢邵、中書令魏收等參議禮律,仍兼國子博士。時詔北平太守宋景業、西河太守綦母懷文等草定新曆,錄尚書、平原王高隆之令鉉與通直常侍房延祐、國子博士刁柔參考得失。尋正國子博士廢帝之在東宮文宣詔鉉以經入授甚見優禮卒特贈廷尉少卿及還葬王人將送儒者榮之。楊元懿、宗惠振官俱至國子博士。
譯文
李鉉,字寶鼎,是勃海南皮人。九歲入學,抄寫《急就篇》,一個月就通曉。家中一向貧困,常常春夏時節務農,到冬天才入學。十六歲時,跟從浮陽李周仁學習《毛詩》尚書》,跟從章武劉子猛學習《禮記》,跟從常山房虯學習《周官》《興儀禮》,跟從漁陽鮮于靈馥學習《左氏春秋》。鄉里沒有可以從師學習的人,李鉉於是到大儒徐遵明處去接受學習。在徐遵明門下五年,常常是成績最優秀的。二十三歲,就自己隱居起來研討學術是非。編定《孝經》《論語》《毛詩》《三禮義疏》以及《三傳異同》《周易義例》共三十餘卷。用心精勤刻苦,曾三個秋冬不備枕頭,每次睡覺,和衣打盹而已。
二十七歲,回家奉養雙親,因而在鄉里教授弟子。學生常有數百人,燕趙地方能談論經籍的,大多出自他的門下。因為鄉里少有典籍,所以來到京城遊學,讀沒有見過的書。推舉為秀才,任太學博士。到李同軌去世,齊神武帝命令文襄在京城精選飽學之士,來教育各位皇子。文襄選中李鉉應旨,徵召到晉陽。當時中山人石曜、北平人陽絢、北海人王晞、清河人崔瞻、廣平人宋欽道以及善於書寫的韓毅都在東館,是各王的師友。李鉉認為距離文學先聖所處的時代已經很久遠,文字多有錯誤,在講授空暇時,就閱讀《說文》《倉》《雅》,刪改六藝經注中的錯字,名為《字辨》。
天保初年,下詔李鉉與殿中尚書邢邵、中書令魏收等人參議禮律,仍兼任國子博士。當時詔令北平太守宋景業、西河太守綦母懷文等人起草擬定新曆,錄尚書、平原王高隆之命令李鉉和通直常侍房延祐、國子博士刁柔討論新曆的得失。不久正式擔任國子博士。廢帝在東宮為太子時,文宣帝詔令李鉉教他經書,得到優待禮遇。去世時,特贈官為廷尉少卿。到回鄉下葬,國君送別,儒士以這個為榮。楊元懿、宗惠振都任官到國子博士。 [2]
作者簡介
李延壽,唐代史學家,相州(今河南安陽)人。貞觀年間,做過太子典膳丞、崇賢館學士,後任御史台主簿,官至符璽郎,兼修國史。李延壽曾參加過官修的《隋書》、《五代史志》(即《經籍志》)、《晉書》及當朝國史的修撰。《南史》與《北史》為姊妹篇,是由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兩代人編撰完成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