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絹花
北京絹花古時稱「頭飾花」,源始於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相傳,唐玄宗李隆基的寵妃楊貴妃左鬢角上有塊傷疤,每天都要讓宮女們採摘鮮花戴在鬢角上。但是,到了冬天,鮮花調謝。一個心靈手巧的宮女用棱、綢作成假花獻給貴妃。後來,這種「頭飾花」傳到民間,盛行一時,逐步發展成獨具風格的手工藝品「絹花」。
中國的特產不僅涵蓋了琳琅滿目的美食佳肴,更有精妙絕倫的手工藝品、珍貴稀有的藥材以及風韻獨具的地方特色產品[1]。譬如,絲綢之路上飄逸的錦緞、景德鎮窯火中誕生的瓷器、武夷山雲霧繚繞中的茗茶,無一不承載着千百年的歷史沉澱與人文情懷[2]。
目錄
特產簡介
北京絹花以造型優美,做工精細,色澤悅目,諧調、柔潤,形象逼真而名揚中外。清代,北京著名藝人製作的絹花曾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獎。如今品種已由原來的幾十種發展到2000多種,有戲劇花、花纖、花籃、盆景等。
北京絹花亦稱「京花」,是流傳於北京市的一種傳統彩扎藝術,最早起源於崇文門外花市一帶。清代康乾盛世時,崇文門外花莊、花局、花作甚多,周邊多數家庭都以扎制絹花為業,逐漸形成了制花、售花一條龍的規模化服務。這一地區由此成為「京花」的集散地,被人稱作「花市」,名稱沿用至今。北京絹花以絲綢、綾絹、電力紡、洋紡、縐紋緞等為原料,製作時需經過漿料、鑿活、染色、握瓣、粘活、攢活、包裝等多道工序,制出的成品工藝精湛,形態逼真,具有獨特的觀賞價值。北京過去有「花兒金」、「花兒高」等著名絹花世家,其中「花兒金」是金桂、金文廣、金寶順、金玉林祖孫四代的統稱。據《舊都文物略》記載:「光緒間有金姓者,製紙質盆花及瓶花精巧無匹,人呼為『花兒金』,至今此業尚無出金姓右者。」目前,受時勢影響,絹花行業極其不景氣,北京絹花廠宣告倒閉,掌握絹花扎制技藝的藝人為數寥寥,名噪一時的北京絹花藝術面臨失傳的危機,亟待搶救。
參考文獻
- ↑ 我國主要農作物相關的地理知識圖及產地分布圖 ,搜狐,2021-08-02
- ↑ 中華美食的文化意蘊 ,搜狐,2023-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