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歷史學系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始於1899年京師大學堂設立之史學堂,是近代中國最早的國立史學高等教育機構。該系現有世界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歷史地理學、專門史、史學理論與史學史、歷史文獻學及考古學8個二級學科。擁有2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國家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1個歷史學博士後流動站[1]。共有1個系直屬科研實體,2個藏書共達20萬冊並有珍本、善本等特藏的專業圖書館,1個史學文獻數字化實驗室。
目錄
學科簡介
歷經105年的風雨坎坷,民主科學的光榮傳統代代相傳,嚴謹求實的優良學風長盛不衰。1903年開設中國史學門和萬國史學門,民國初年增設歷史地理學、考古學[2]、史學理論與方法、專門史等課程體系。新文化運動中在陳獨秀主持下,北大史學學科體系改革,與國際接軌,得風氣之先。1919年五四運動後期史學門改稱史學系。李大釗、朱希祖、馬敘倫、馬衡、葉瀚、陳漢章、陳翰笙、陳衡哲、馮承鈞、何炳松、傅斯年、陳寅恪、李濟、董作賓、孟森、錢穆、陳垣、陳受頤、顧頡剛、范文瀾、馮家升、張星烺、劉崇鋐、毛子水、姚從吾、鄭天挺等史學大師先後在此執教。1952年院系調整後,清華、燕京等名校的史學精英匯入北大,翦伯贊、向達、張政烺、鄧廣銘、齊思和、楊人楩、周一良、侯仁之、王鐵崖、邵循正、蘇秉琦等名師雲集,再創輝煌。
學科齊全,實力強勁:北大1998年獲得首批歷史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本系還設有歐洲研究中心、世界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希臘研究中心、東北亞研究所、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現代史料研究中心、中外關係史研究所、孫中山思想國際研究中心、當代企業文化研究所、明清史研究中心、歷史文化資源研究所、中外歷史文化交流中心、人才研究所等研究機構。全系目前承擔國家、教育部、省市、自治區和學校各類項目48項,其中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1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類項目20項,學校和其他項目17項。
視頻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339個博士後流動站獲批!哪些高校表現優秀?,搜狐,2019-10-26
- ↑ 考古學的定義,搜狐,20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