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北京大學中國國情研究中心

北京大學中國國情研究中心

來自 網絡網 的圖片

北京大學中國國情研究中心 成立於1988年,是隸屬於北京大學、以北京大學各學科專家學者為主組成的學術研究機構。其宗旨在於發揮北京大學的人才和知識密集的優勢,組織和開展多種研究項目、學術交流活動和培訓工作,推進對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狀況的多學科綜合研究。重點在於推動實證的、量化的科學方法在學術界、政策研究,以及市場調研等方面的應用。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北京大學中國國情研究中心 [1]

成立時間 1988

隸屬於 北京大學

目的 研究中國國情

中心宗旨

北京大學中國國情研究中心的機構性質是中立的、非贏利性的的學術研究機構,奉行科學性第一的宗旨。

中心自成立以來已吸引了大批具有高度專業背景的專家以及具有跨文化教育背景和工作經驗的專業人員,組成了高素質的科研隊伍和管理人員。中心聘請了一批國內外知名學者作為中心的顧問和學術委員;中心還聘請了來自美國、英國、德國、俄國、日本等20餘國家的專家共約40餘人,擔任中心客座研究員。

經過多年的積累和始終秉持科學性的努力,中心贏得了良好的國際聲望,中心的研究水平和專業調查能力在國內外處於領先地位。能夠獨立設計和實施樣本規模大、抽樣設計要求精度高、測量指標多、問卷結構複雜、實施難度大的大型概率抽樣調查。

科研成果

近年來,中心曾經應邀參與多個國際知名的大型調查研究項目,例如:2000年,負責實施世界衛生組織的"世界精神健康調查(中國部分)",2001年,實施美國密西根大學的"世界價值觀調查(中國部分)";2005年,參與執行國家勞動部與美國勞工部的四城市"勞動關係調查"。在承擔國際性研究項目的同時,中心設計、組織並實施了若干全國性的大型實證研究項目,例如:1998年進行的"全國公眾環境意識調查"(樣本規模12,000,541個村/居)、2003年進行的"中國公民思想道德觀念調查"(以研究人們法律維權意識和行為為主要內容,樣本規模12,000),2004年進行的"全國公民價值觀調查"(研究平等、公正等複雜主題,樣本規模4,000)等。除此之外,中心多年來還實施了多個地方性實證研究項目,內容分布在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環境保護、公共政策、衛生、文化、交通等多個方面,例如:從1995年起,中心獨立設計的"北京社會經濟發展年度調查"(目前已經進行了10次,其中包括一次固定樣本跟蹤調查),1996年承擔了對1990年實施的"中國地方政府和政治經濟的四縣研究"的固定樣本跟蹤調查(panel)、"西北農村社會經濟發展調查";1997年"江蘇省地方幹部素質與改革開放調查"、"安徽省健康與家庭環境調查"、"工業企業改制問題研究";1998年"私營企業黨建研究";1999年"九城市地方領導環境保護意識調查"、"上海、廣州市民精神健康狀況調查"、"百村農民素質調查"、"北京、香港市民生活質量調查";2001年"湖北、江蘇公眾環境意識調查";2003年"北京市海淀區教育、環保工作績效評估調查";2004年"私營經濟與黨建調查";2005年"公共衛生和疾病預防研究"調查等等。

除了以上在中國大陸所進行的調查以外,2005年5月,中心還應澳門發展政策研究中心的邀請,設計並協助組織實施了"澳門居民素質調查",中心撰寫的數據分析報告已經在澳門出版。

中心多年始終秉持科學性第一的原則使得中心在調查實施的質量方面獲得了國際上的認可。2002年,中心應世界衛生組織"世界健康調查(WHS)"項目組的邀請,派專家參加了該項目的質量控制委員會,到其他國家參加了調查質量的監督和控制工作。

在抽樣設計方面,中心可以自行設計各種複雜的大型抽樣,並擁有一套標準的程序保證在抽樣實施的每一個環節堅持科學性。不僅如此,針對中國目前的人口流動現狀,中心發展出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GPS輔助的區域抽樣方法",該方法已經在國際上得到學術界的認可,並在全國範圍內試驗了兩次,取得了成功。

憑藉中心在實證調查研究領域內的權威技術水平,以及十餘年來豐富的實踐經驗,中心承擔了提高我國調查業專業素質的培訓功能。自1996年起,在福特基金會的資助下,中心與美國密西根大學社會科學院(ISR)合作開辦亞太地區社會調查培訓班,每年舉辦若干期次,邀請了在調查研究設計、抽樣理論、數據管理以及數據分析等方面的世界頂級專家,為調查業的高級技術人員舉辦多次高級技術培訓,頒發由雙方聯合簽發的結業證書,到目前為止已經舉辦了20多期,學員廣泛分布在學術研究機構、調查行業和國內外知名企業之中。

合作交流

曾經來華的培訓教師有抽樣領域內最權威的專家、美國密西根大學的Leslie Kish教授、美國伯克利大學的Thomas Piazza教授,調查項目設計領域內的知名專家美國密西根大學David Featherman教授、Larry Mohr教授、James M. Lepkowski教授,數據分析領域內的頂級專家美國密西根大學Steven G. Heeringa教授、Willard Rodgers 教授,以及新興的網絡調查業的權威設計專家Mick Couper 和Scott Crawford教授等。培訓內容涵蓋抽樣調查領域內的各個方面以及前沿課題,其中包括"調查項目設計"、"問卷設計"、"抽樣理論與方法"、"數據分析"、"焦點座談會理論和操作實例",以及"網絡調查技術"等。參加培訓的人員除了我校的教師和研究生之外,還有來自於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信息諮詢中心、國家信息中心經濟諮詢中心、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北京國際貿易研究所、AC尼爾森、零點、勺海、環亞市場研究社等多個學術研究單位和知名調查機構。

組織結構

中心實行理事會和主任負責制相結合的組織結構。理事會由主席和委員共同組成。在日常工作方面實行主任負責制,中心主任及行政機構的基本職責:一是負責籌劃、實施中心的長遠發展目標;二是為中心的各項研究工作提供服務、支持和日常管理。

中心日常行政實行主任負責制,中心主任及行政機構的基本職責一是為中心的各項研究工作提供服務、支持和日常管理,二是負責籌劃、實施中心的長遠發展目標。

此外,在主任、副主任之下,中心還設有2名項目主任,負責具體實施中心的研究和培訓計劃;中心的行政辦公室共有6名工作人員,其中4名是兼職。

中心還聘請了一批國內知名學者作為中心的顧問和學術委員,其中國內顧問有費孝通、雷潔瓊、季羨林、蔡子民、王鐵崖、侯仁之等。國外顧問有鄒讜(Tang Tsou)、斯卡拉賓諾(Robert A. Scalapino)、奧克森伯格(Michel Oksenberg)、鮑大可(A. Doak Barnett)、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等。

中心也聘請了一批國外知名的學者擔任客座研究員。包括來自美國、英國、德國、俄國、日本等20餘國家的中國學專家共約40餘人。中心集中和吸引北京大學社會多科學方面的部分優秀學者。這些學者構成了中心基本的研究隊伍。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