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基督教堂
历史
基督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宣扬上帝创造并主宰世界,耶稣基督教是上帝的儿子,降世救赎人类。该教起源于一世纪时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逐渐流行到罗马帝国全境。初期教徒大多是贫民和奴隶,对统治者极端仇视,因而到三世纪止,一直遭受当局残酷迫害。后中上层人士渗入并取得领导权,主张效忠和顺从当局,当局也变迫害为利用。公元四世纪时被定为国教。
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基督教开始传入中国。当时传入中国的基督教是聂斯胜利派,称为景教。该教派信奉公元五世纪时君士坦丁堡大主教聂斯胜利的神学观点,主张将耶稣的神性和人性分开,反对将耶稣之母尊为圣母。贞观年间,聂派主教叙利亚人阿贸本经波斯来到长安,受到唐太宗的礼遇。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唐太宗准其传教,并由官府资助在长安建波斯寺,传教收徒。后将波斯寺更名为大秦寺。至唐武宗时,景教遂趋衰落。元明以后再次兴起,至清代后期,基督教各派系都纷纷传入中国,并扩展至城乡各地。
河东基督教堂
化州市河东基督教堂是较有代表性的教堂之一。主体建筑进深11.25米,面阔20.4米。地下建造有8个拱形承托水泥地板,墙体四周也用拱形结构作承托支架,楼体上下四周均有回廊环绕,中央为教堂大厅。上下大厅每个面积为100多平方米,可同时容纳200多个信徒活动。
现状
基督教堂已恢复活动,它也是宗教协会办公所在地。每逢周末的星期日,许多宗教信徒和市民群众,都喜欢到教堂内参加有关活动。基督教堂既是教徒的朝拜场所,也是广大群众愉悦身心的好去处。
基督教建筑
初期基督教建筑反映了当时一些奴隶和贫民,早期基督教雕塑,主要表现在纪念死者、寄托对来世希望的石棺雕刻上[1]。
基督教于1~2世纪开始流传。罗马帝国于313年颁布《米兰敕令》取得合法地位后,教堂建筑逐渐发展起来,罗马一地就有30余座。5 至 10 世纪西欧的基督教建筑,主要的类型是教堂。早期基督教徒利用罗马建筑作为礼拜仪式之用,没有固定的教堂型制,其中大部分是将罗马的巴西利卡改为教堂。教堂平面有圆形和多边形的。
教会规定:圣坛必须在东端,大门朝西。圣坛为半圆形穹顶所覆盖,圣坛前设祭坛,祭坛前又增建一横翼,比较短;与巴西利卡一起形成长十字形平面,称为拉丁十字,象征基督受难。一般在巴西利卡前还有一个三面有围廊的前庭,中央设洗礼池。独立的钟楼位于教堂一侧,形成完整的群体。这种巴西利卡式教堂[2]是西欧中世纪天主教堂的原型,典型实例是罗马圣彼得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