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化為神通勸說兄弟

化為神通勸說兄弟
圖片來自六圖網

化為神通勸說兄弟,你這一次所造的福報,是無法計量。如果福德有形相的話,虛空之大也容納不下的!可惜你的肉眼無法看到,現在我帶你到一個地方,看看你所得的一小部分的福報吧

目錄

原文

  佛陀的大弟子,被人稱讚為神童,兄弟二人,弟弟在家裡,積蓄了很多錢,可以富敵國,他很吝嗇,一點也不肯幫布施,每天的積蓄一天比一天多了,都堆積了滿倉。還是很不滿足,目犍連尊者都知道了這樣的事情之後,專門跑去弟弟家裡,想辦法度化他。弟弟就不知道,看到自己的哥哥回家,非常的高興。哥哥一見到弟弟,就直接問道:「弟弟,你那麼多財產,對穿吃,你也不是很講究。幹嘛還拚命的賺錢,這是為什麼呢?」哥哥停了一下又說道:「你大概知道,錢越多的人名氣就越盛;名氣好了,危險就越大啊。」

  弟弟聽了目犍連這些話,覺得莫明其妙。他心懷疑惑,問哥哥道:「奇怪!錢越多,事情越好辦了,有什麼危險?」

  「弟弟!你不知道,有了錢,誰不認得你?由此,江湖大盜,市井小偷,不是日夜在動你的腦筋嗎?有了錢,那些貪官污吏,就來找你的麻煩,他隨便羅織你一個罪名,往你頭上一戴,你受得了嗎?你別看倉庫建築得牢固,一旦水災、火災到來,你還保得住嗎?大多數富有的家庭,都出不肖的子孫,因為享用是現成的,不用他們去勞苦,他們根本不懂得賺錢的困難,於是養成貪吃懶做的壞習慣。加上歹人的引誘,酒色、賭博無所不為,揮金如土。不要多久,必將賣光田園。這可不叫人笑罵嗎?弟弟!你艱難困苦地賺了這麼多的錢,自己又沒法永遠保住。同時,你的年齡已到了中年,人總是免不了要死。等大限一到,一個錢也帶不去;唯有你那貪慾慳吝所造的罪業,緊緊的跟着你使你墮落受苦,那時後悔就來不及了!所以我說,弟弟,當你兩眼還開着的時候,應該多做善事,儘量布施,為未來培植些福田。如果你能聽我的勸告,將來的福報,一定是無量的!」

  目犍連尊者的開導是成功的。那慳貪成性的弟弟,聽了哥哥這麼懇切的開示明見,也不能不感動。他當即大開倉庫,救濟貧苦的人們。同時另一方面,他又叫工人新建一座規模廣大的庫房,準備要接受無量的福德。

  不到一年,倉庫里的金銀財寶,布施得空無一物。這時,尊者的弟弟,急忙跑到新倉庫去察看福報,將門打開一看,裡面依然空無一物,這使他異常失望。全部的財產都布施光了,然而卻沒獲得什麼福報。一年前還是一個赫赫有名的大富豪,如今變成了分文全無的窮漢。他很傷心,以為上了哥哥的當,氣得將要生起病來了。

  正在參禪中的目犍連尊者,知道弟弟的痛苦和焦急,很快的跑到弟弟住的地方,對他安慰着說:「弟弟!你這一次所造的福報,是無法計量。如果福德有形相的話,虛空之大也容納不下的!可惜你的肉眼無法看到,現在我帶你到一個地方,看看你所得的一小部分的福報吧!」

  尊者說完話,就挽着弟弟,使用神通力,飛騰上空,一眨眼間,到了六欲天,去看一所巍巍屹立着的新宮殿。這宮殿是用很多珍寶所造成的,裡面應有盡有。尤以美女如雲,令人看得眼花繚亂。她們正忙於整理。弟弟看得奇怪,就問目犍連尊者道:「哥哥!這是什麼地方?是什麼人住的宮殿?我從來沒看到過這樣輝煌的建築,而且在這麼多的美女當中,沒看到一個男人。」

  尊者讓他自己去問那些女人,那些女聽到有人來問,笑臉的說「你難道不知道嗎?我們都在等他的弟弟,他非常慷慨布施,救貧恤難,由於他作善的福報,到老時,就在我們這裡做天王。」聽到這樣的話,弟弟才知道布施原來有那麼大的功德,所以,跑回尊者的身邊了,感恩哥哥的開導與指引,在此後,弟弟更加的熱心,救助大家,樂作不倦。[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