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包脚黑褶伞

包脚黑褶伞

子实体较大,白色污白色,柄有菌托。菌盖扁半球形至近平展,直径7-13cm,可达16cm,表面白色后带淡黄色,比较平滑。菌肉白色。菌褶稠密,离生,初期粉红色后变黑褐色,长短不一。菌柄圆柱形,长可达13cm,基部膨大,直径可达4-6cm。菌托肥大,边缘呈锯齿状。孢子印紫褐色。孢子光滑,褐色,近球形至宽椭圆形,5-6.5μm×4.5-5.5μm。

目录

简介

亚纲:同担子菌亚纲

拉丁学名:Clarkinda pequinii (Boud.) Sall. & Syd.

种:包脚黑褶伞

中文学名:包脚黑褶伞

科:蘑菇科

目:伞菌目

纲:层菌纲,有资料归为担子菌纲

门:真菌门,有资料归为担子菌门

界:真菌界

属:蘑菇属

亚门:担子菌亚门

基本介绍

中文学名:包脚黑褶伞

拉丁学名:Clarkinda pequinii (Boud.) Sall. & Syd.

中文别名:包脚黑伞

同物异名:Chitonia pequinii Boud.

分类地位:伞菌目、蘑菇科、蘑菇属

形态特征

子实体较大,白色至污白色,柄有菌托。菌盖扁半球形至近平展,直径7-13cm,可达16cm,表面白色后带淡黄色,比较平滑。菌肉白色。菌褶稠密,离生,初期粉红色后变黑褐色,长短不一。菌柄圆柱形,长可达13cm,基部膨大,直径可达4-6cm。菌托肥大,边缘呈锯齿状。孢子印紫褐色。孢子光滑,褐色,近球形至宽椭圆形,5-6.5μm×4.5-5.5μm。

生态习性

夏秋季生阔叶林缘地上或草地、公园中,单生或散生。

分布地区

青海河北新疆西藏等地区。

经济用途

此菌中毒首次发现于北京,后来在河北等地也有发现。 中毒后一般发病慢,潜伏期6小时以上,最长可达42小时,主要表现恶心、呕吐、 腹泻及便血。有的出现发烧、瞳孔散大等。严重者类似毒伞、白毒伞、肉褐鳞小伞中毒,出现急性肝炎、黄疸等,甚至死亡。[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