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泐大佛寺
勐泐大佛寺位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州府景洪市城郊,按照國家AAAA級景區標準打造。勐泐大佛寺是在古代傣王朝的皇家寺院「景飄佛寺」的原址上恢復重建的,「景飄佛寺」是傣族歷史上一位名叫撥龍的傣王為紀念病故的王妃南紗維扁而修建。
目錄
寺廟簡介
勐泐大佛寺,該建築在佛歷2883年(即公元1848年,清咸豐年間)戰爭中被毀,距今已有169年。 勐泐大佛寺於2005年開始重建,於同年3月9日舉行了大型的土地開光儀式,於2005年5月9日舉行了盛大的大殿奠基開光儀式,在大殿施工時,挖掘出大量的銀幣、銀盒、佛教法事用品等。 勐泐大佛寺,占地面積400畝,佛寺依山而建,落差達122.8米,呈坐佛形,為國內外所獨有,佛寺以佛祖釋迦牟尼的生平及佛寺活動為主線,巧妙融入到景觀及建築群體中,充分展示南傳佛教的歷史與傳統文化色彩。
從中可以看出傣族建築的顯著特點。那就是這些建築物沒有一座是把柱子鑲嵌在牆中的。大多建有佛塔。佛塔主要有:緬式鐘形佛塔、亭閣式佛塔、泰金剛座佛塔、八角形密檐佛塔,千姿百態。
這些塔基本上由磚砌成,外敷石灰、塗料,大多是實心,景洪市曼飛龍佛塔屬泰式金剛座塔。這座像拔地而起的春筍的佛塔由3位印度佛教傳教士設計,傣族頭人主持建造的,建於公元1204年,距今已有800來年。
勐泐大佛寺塔基呈梅花狀,周長42.6米,主塔高16.29米,四周圍繞着8座小塔,高9.1米,分布八角,塔身是多層葫蘆形。每座小塔塔座里都有一個佛龕,龕里有泥塑的鳳凰凌空飛翔。整座群塔潔白無瑕,秀麗無比。這裡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人們旅遊觀光的勝地。
勐泐大佛寺是在古代傣王朝的皇家寺院「景飄佛寺」的原址上恢復重建的,「景飄佛寺」是傣族歷史上一位名叫撥龍的傣王為紀念病故的王妃南紗維扁而修建。
王妃一生信奉佛法,所以每逢節日傣王 就親臨寺院,舉行大型法會,以紀念愛妃同時弘揚佛法。據史料記載:「景飄佛寺」始建於明代,是南傳佛教象徵十二版納的標誌性建築之一,也是版納佛教活動的重要場所。
社會影響
南傳佛教對傣族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都有着極深厚的影響。傣族數百部長篇敘事詩都是在佛教傳入後出現的。 傣文的大藏經,號稱八萬四千部,大部分刻寫在貝葉上,稱貝葉經。
西雙版納的傣族人們全民信仰南傳佛教,傣族男孩到了8-10歲都要入寺去過僧侶生活,他們在那裡學經識字,一般在1-5年還俗回家。 每逢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等重要節日,傣家人都要到佛寺里賧佛。 在西雙版納,佛寺遍布村寨,幾乎是一村一寺或二村一寺,其建築風格也各不相同。 如今,在西雙版納的傣族村寨中仍有500多座佛寺、200多座佛塔。 而勐泐大佛寺是所有佛寺中最大的,地位也是是至高無上的,是傣家人心目中的聖地,佛教文化、地域文化等進行觀賞體驗的需求。 寺住持由中國南傳佛教首座大佛爺祜巴龍莊勐擔任。
佛教體系
西雙版納傣族幾乎全民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佛教當初由印度向南方流傳的,傳到斯里蘭卡,然後再傳到東南亞的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及中國雲南傣族等地區,屬於南傳佛教,也稱小乘佛教。 由於小乘佛教以巴利文為經典語,故又稱巴利語佛教。小乘佛教部派分為:大眾部、上座部、說一切有部、正量部等四個部派。 勐泐大佛寺上座部流行於印度南方及東印度;說一切有部在西北及中印度和西印度;正量部流行於西印度和南印度。說一切有部還傳播到蘇門答臘、爪哇,而正量部也存于越南中部。 小乘佛教的基本教義及理論:「四諦」(苦諦、集諦、滅諦、道諦)是佛教的基本理論。佛教認為人生一世所經歷的生、老、病、死等八苦,主張自我解脫,隱居修行,最終達到涅槃境地,期望通過奉行善業和積累德業,通過修行來世得到好報。按照小乘教義,有二法不可違,一為佛法,一為王法,故小乘教在其所傳播地區與政治統治者關係密切,從而使這一宗教的傳播具有兩個特點: 一是自上而下傳播,宗教得到統治勢力的大力提倡和扶持; 二是在其傳播地區具有全民性,對人民的政治、經濟、文化有深刻而巨大的影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