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侖鎮
勐侖鎮位於勐臘縣縣城西北部,面積為355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64%。2008年全鎮人口為14828人,轄區設有4個村民委員會,37個自然村42個村民小組。鎮內居住着傣、哈尼、漢為主的十四餘種民族。[1]
目錄
概況
勐侖鎮位於勐臘縣西北,距縣城60千米。面積355平方千米,人口2.10萬人(2006年)。轄曼邊、城子、勐醒、大卡4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新寨。勐養—勐臘公路穿境。古蹟有塔莊峨、塔莊傘、塔莊東南三座佛塔、傳說建於明朝。羅梭江畔的葫蘆島上,建有中國科學院雲南熱帶植物研究所,所內有千百種熱帶植物,風光秀麗,是旅遊佳境。勐侖自然保護區,以熱帶雨林風光著稱。境內有國有勐醒農場。
沿革
傣語,勐:地方,侖:柔軟石。古為一土司地。1913年屬第五區行政分局(勐臘)。1953年屬版納易武。1957年為勐侖區,屬易武縣。1969年設團結公社,1972年稱勐侖公社,1984年改區,1988年置鎮。1997年,面積355平方千米,人口1.1萬,轄曼邁、城子、曼峨、大卡、曼納堵、勐醒6個行政村。
[郵編]666303 [2006年代碼]532823104:~201曼邊村 ~202城子村 ~203勐醒村 ~204大卡村 ~101國營勐醒農場 ~301國營勐醒農場二分場 ~302國營勐醒農場三分場。[2]
鄉鎮簡介
勐侖鎮位於勐臘縣縣城西北部,地處北緯21度50分——21度59分,東經101度00分——101度25分之間,東連易武鄉,南接芒果鄉,北鄰象明鄉,西與景洪縣的勐罕、基諾鄉交界。總面積355平方公里。鎮政府駐在勐養至勐臘公路邊的新寨村旁,距縣城97公里。轄6個辦事處,34個自然村, 人口17031人,人口密度47.97人/平方公里,居住着傣、哈尼、漢、彝族及其它民族。
「勐侖」系傣族地名。「勐侖」即意為柔軟的地方。傳說佛祖釋迦牟尼巡遊經南侖河頭時,坐到一塊石頭上休息,有感地說:「這裡的石頭好柔軟」,故得名。
勐侖鎮土地面積為355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64%。2008年全鎮人口為14828人,轄區設有4個村民委員會,37個自然村42個村民小組。鎮內居住着傣、哈尼、漢為主的十四餘種民族,有經濟林木 71485畝,其中:橡膠71173畝,年產干膠2891噸;主產糧食、橡膠、熱帶水果等。2008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可比價)為11634萬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77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900元。2008年糧食總產量為409萬公斤。全年生豬存欄4771頭,大牲畜存欄227頭,當年肉產量為561.9萬公斤;水果面積3777畝,產量4222噸。全鎮37個自然村42個村民小組基本實現五通,32個自然村通了有線電話, 42個村民小組已全部通移動電話,通信事業蓬勃發展,已列入全縣信息富民示範鄉鎮,全鎮呈現出一片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社會繁榮的大好局面。
地理氣侯
全鎮地勢為中間河谷平壩,四周群山環繞,年平均氣溫在21℃至22℃之間,年平均降雨量在1400毫米至1800毫米,最高海拔1400米,最低海拔540米。
資源環境
勐侖鎮地處勐臘縣西北部,距縣城68公里,全鎮國土面積355平方公里,轄區有4個村委會,37個自然村42個村民小組。2008年全鎮人口14828人,實有耕地面積11239畝,其中水田9059畝,旱地2180畝。經濟林地面積715.85畝,橡膠面積71173畝,熱帶水果面積3770畝,年平均氣溫21℃至22℃,年平均降雨量1500毫米。勐侖鎮自然資源資源豐富,有熱帶雨林旅遊資源,民俗文化旅遊資源,水資源等旅遊資源,適宜種植水稻、玉米、橡膠、熱帶水果、香蕉和冬果蔬菜等作物。
民族特色
民族習俗:民族風俗各異,流傳着「送親」、「迎親」、「敬神」、「攆鬼」的風俗習慣。
民間歌舞:民間歌舞是勐烈鎮各族人民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人們通過歌舞抒發思想感情,陶冶情操,交往聯繫,和睦相處,如:具有當地特色的哈尼族、彝族音樂及舞蹈「葉尼渴(煙盒舞)」、「四弦舞」、「跳笙」、「唱親歌」、「迎親調」、「接親調」、「出門調」、「吹葉子調」、「吹竹杆調」「阿迷車」等,鎮社區內有老年人自發組織的「金秋娛樂會」,他們所表演的民族歌舞 「阿迷車」深受國內觀眾的青睞,在2007年的省老幹部活動中心舉辦的「金秋風采」大賽中獲得銀獎,在全國群眾舞動中華活動中獲金獎。[3]
人文地理
傣族水井
勐侖鎮地處勐臘縣西北部,距勐臘縣城68公里,距州府63公里。全鎮國土面積355公里,轄城子、曼邊、勐醒、大卡4個村民委員會,37個自然村42個村民小組,是西雙版納州旅遊東環線上的一個重要旅遊重鎮。213國道、昆曼高速公路和羅梭江貫穿全境,往來遊客、商客絡繹不絕,是一個人流、物流、信息中心。勐侖二期開發打造國際精品旅遊小鎮正在有序進行中。2008年末全鎮總人口14828人,居住着漢、傣、哈尼、彝族等十四餘種民族,少數民族人口12752人,占總人口的 86%。勐侖地處瀾滄江深大斷裂帶以東,無量山脈尾梢,基諾山系羅梭江浸蝕的峽谷盆地,年平均氣溫在21℃至22℃之間,四季如春,全年無霜,是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支1600㎜之間,海拔最高的是帕不魯山,達1400米,最低的是羅梭江下游的曼賽村,低達540米。勐侖鎮土地肥沃,自然條件得天獨厚,適宜種植糧食、橡膠、茶葉、泡果、柚子、西蕃蓮、橙子、水稻、玉米、冬季蔬菜等作物。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是由中國著名的植物學家蔡希陶創建。它與勐侖鎮區隔江相望,在羅梭江打轉358°的地方形成了一個葫蘆形的半島。島上薈萃了3000多種世界各地的名貴植物。它是「植物王國」的縮影,是植物學工作者考察、研究野生植物的重要基地。島上的「老莖生花、樹杆結果」、空中花園、各種奇花異草如神秘果、跳舞草以及紅豆樹都能令人驚嘆不矣、流連忘返。勐侖熱帶植物園是集科技示範、觀光旅遊為一體的植物園,是學習參觀、旅遊、度假的好去處。
位於勐侖鎮東面5公里南醒河對岸的「翠屏峰」,距勐侖約4公里的「三石峰」和距勐侖10公里的「雨林谷」,你可一攬無餘地欣賞到周圍的石灰山季雨林、熱帶河穀雨林和傣寨風光,令你心曠神怡。獨具神韻的勐侖旅遊景區令中外遊人流連忘返、魂牽夢縈。目前每天到勐侖觀光旅遊的遊客達數千人。
旅遊
勐侖鎮自然資源豐富,可用「江山+田園+林」作一簡單概括,分布有國家級熱帶雨林自然保護區,旅遊景區主要以中科院版納熱帶植物園為主,與鎮區隔江相望,是熱帶植物種群薈萃集錦之地,被譽為「綠色王國」皇冠上的一顆明球。綠石林、翠屏峰、雨林谷森林公園,既可觀賞到神秘的熱帶雨林風貌,又可觀賞到神奇而氣墊雄偉險峻、風光秀麗的石灰岩山雨林。貝葉文化、宗教文化、建築文化、民俗文化、歌舞文化、醫藥文化等神秘的民俗文化與景區旅遊吸引着眾多的國內外遊客。2008年共接待52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080萬元。[4]
特色產業
林果產業
抓好經濟林木病蟲害綜合防治工作,橡膠是勐侖鎮的骨幹產業,也是該鎮農民增收的主要經濟來源。2008年來全鎮共有民營橡膠71173畝,年產干膠2891噸,收入達 4365萬元,抓好橡膠科學管理和病蟲害防治工作,努力確保橡膠增產,農民增收。
大力發展泡果、柚子、菠蘿、西番蓮、橙子、芒果等熱帶水果種植,2008年來全鎮水果面積3777畝,產量4222.75噸,實現收入450萬元。
畜牧業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因地制宜的發展畜牧業養殖,從產、供、銷各個環節加強引導和管理,引導扶持農戶改革傳統飼養方式,規範養殖、科學飼養、改良品種,提高養殖水平,抓好畜禽疾病、疫情的治療,提高肉產品質量。2008年全鎮年生豬出欄6610頭,大牲畜出欄334頭,家禽出欄27275頭,全年肉產量535噸,實現畜牧業總產值506萬元。
人口
勐侖鎮全鎮總戶數3668戶,總人口14828人,其中男性7569人,占總人口51%;女性7259人,占總人口49%。農業人口為11857人,占總人口的80%,非農業人口2971人,占總人口的20%。鎮內主要居住着漢族、傣族、哈尼族、彝族等14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1999人,占總人口的14%;傣族人口8303人,占總人口的56%;哈尼族3262人,占總人口的22%;彝族741人,占總人口的5%;其他少數民族523人,占總人口的3%。[5]
文化教育
勐侖鎮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進程。2008年全鎮鎮轄區3所完全學校、1個村級完小,其中完全中學1所,擁有中學教師58人,28個教學班。在校中學生1073人,入學率達114.82%。有78個小學教學班,學生3065人,入學率達100%。「兩基」教育成果得到鞏固發展,小學鞏固率達99.63%,初中鞏固率達99.15%,「普九」工作各項指示均保持在達標線以上,「兩免一補」政策得到全面落實,全鎮教育教學質量在全縣名列前茅。
2008年在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文化產業取得了新成績:積極加強對文化市場的監督管理和發掘民族民間藝術,在「嘎湯帕節」、「潑水節」、縣農村文藝調演、重陽節等期間共開展文藝活動31次,觀眾達60000餘人次。在第五屆全州少數民族曲藝比賽中2名阿克族演員在比賽中獲得了三等獎。全鎮有文化室 9個,存書12000冊,農村文藝宣傳隊41支。2008年全鎮8個村寨成立了老年體協分會,有600多名40歲以上的農民朋友加入了老年體協分會,豐富了農民業餘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