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動物篇:(肉食性動物~獅子)

'動物篇:(肉食性動物~獅子)

目錄

獅子 (食肉目貓科獅亞屬的大型動物)

獅子(學名:Panthera leo;英文名:Lion):是食肉目、貓科、獅亞屬的大型猛獸。簡稱獅,中國古稱狻猊。是一種生存在非洲與亞洲的大型貓科動物,是現存平均體重最大的貓科動物,也是在世界上唯一一種雌雄兩態的貓科動物。

獅子體型大,軀體均勻,四肢中長,趾行性。頭大而圓,吻部較短,視、聽、嗅覺均很發達。犬齒及裂齒極發達;上裂齒具三齒尖,下裂齒具2齒尖;臼齒較退化,齒冠直徑小於外側門齒高度。皮毛柔軟。前足5趾,後足4趾;爪鋒利,可伸縮。尾較發達。有「草原之王」的稱號,是非洲頂級的貓科食肉動物。野生非洲雄獅平均體重240千克,全長可達3.2米。獅子的毛髮短,體色有淺灰、黃色或茶色,雄獅還長有很長的鬃毛,鬃毛有淡棕色、深棕色、黑色等等,長長的鬃毛一直延伸到肩部和胸部。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獅子
  • 拉丁學名:Panthera leo
  • 南非名稱:Leeu
  • 斯瓦希里語:Simba(辛巴)
  • 祖魯語名稱:Ingonyama
  • 法語名稱:Lion d'Afrique
  • 西班牙名稱:León
  • 英文名稱:Lion
  • 別 名:獅、狻猊
  • 界 :動物界
  • 門 :脊索動物門
  •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 :哺乳綱
  • 亞 綱:真獸亞綱
  • 目 :食肉目
  • 亞 目:裂腳亞目
  • 科 :貓 科
  • 亞 科:豹亞科
  • 族  :豹 族
  • 屬  :豹 屬
  • 亞 屬:獅亞屬
  • 種  :獅 子
  • 亞 種:2亞群、8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58
  • 保護級別:非洲亞種全部易危(VU);
  • 亞洲獅瀕危(EN)

生活在熱帶稀樹草原和草地,也出現於灌木和旱林。肉食,常以伏擊方式捕殺其他溫血動物。分布於非洲草原、亞洲印度。在野外獅子活10到14年,圈養下更長壽,一般達二十餘年

形態特徵

獅子是世界上唯一一種雌雄兩態的貓科動物。雄獅有鬃毛,而雌獅沒有。獅子擁有貓科動物中最大的頭骨和肩高,雄獸普遍的要大於雌獸。雄獸的頭體長一般在35-38厘米, 雌獸一般在28-32厘米。南非、埃及的標本比較大(這裡全部以雄體為準),頭體長一般都超過37厘米,38厘米和39厘米的標本也不少。最大的可達40.2厘米。東非的一般在35-37.5厘米之間。一向被認為是體型非凡的北非獅,頭骨並不大,最大的也僅有36厘米,頭體長的範圍基本上與東非獅相當。亞洲獅體型和非洲獅子體型相比身軀略小,全長3-3.2米。其中雄獅重180-220千克,雌獅重130-200千克。相對非洲獅,亞洲雄獅的鬃毛比較少不是很濃密,在它的腹部和前肢肘部也有少量長毛,而它的尾端球狀毛也較大。 [1] 獅子體型大,軀體均勻,四肢中長,趾行性。頭大而圓,吻部較短,視、聽、嗅覺均很發達。獅子的頭部巨大,臉型頗寬,鼻骨較長,鼻頭是黑色的。獅的耳朵比較短,耳朵很圓,母獅的耳朵基本是短短的半圓,而美洲獅的耳朵則比較長,耳尖也比較尖。獅子的前肢比後肢更加強壯,它們的爪子也很寬。尾巴相對較長,末端還有一簇深色長毛。犬齒及裂齒極發達;上裂齒具三齒尖,下裂齒具2齒尖;臼齒較退化,齒冠直徑小於外側門齒高度。皮毛柔軟。前足5趾,後足4趾;爪鋒利,可伸縮。尾較發達。肉食,常以伏擊方式捕殺其他溫血動物。 獅子的毛髮短,體色有淺灰、黃色或茶色。雄獅長有很長的鬃毛,鬃毛有淡棕色、深棕色、黑色等等,長長的鬃毛一直延伸到肩部和胸部。那些鬃毛越長,顏色越深的的雄獅,常常更能吸引母獅的注意。生活在非洲大陸南北兩端的雄獅鬃毛更加發達,一直延伸到背部和腹部,它們的體型也最大。

物種學史

獅子是大型貓科動物,科學家根據其進化軌跡得出結論,該物種起源於約12萬年前。英國《BMC進化生物學》雜誌刊登的這項最新成果由英國、美國、法國和澳大利亞等國研究人員共同完成。他們從分布在世界各地博物館中的古代獅子標本中取樣,包括已經滅絕的北非巴巴里獅、伊朗獅等。研究人員對它們進行了基因測序,並將測序結果與現有的亞洲獅、非洲獅進行比對,得出了現代獅子的進化路線圖。 結果顯示,獅子起源於約12.4萬年前的非洲東部和南部,大約2.1萬年前,獅子才開始走出非洲,最遠抵達亞洲的印度等地。從分支來看,現代獅子主要分為非洲東部、南部的一支和非洲中部、西部及印度的一支。後者已處於瀕危狀態,這意味着獅子面臨着基因多樣性減損一半的風險。在過去幾十年來,生活在非洲中、西部的獅子數量大幅減少,這項新研究從基因多樣性的角度說明,應該對這一支獅子加強保護,以維持整個獅子種群的生存和發展。 開普獅和巴巴里獅是滅絕的兩個亞種,開普獅滅絕於19世紀,沒有留下任何可靠記錄。巴巴里獅滅絕於上世紀前期,但動物園裡還有一部分籠養的巴巴里獅,它們鬃毛更加發達,一直延伸到背部和腹部。巴巴里獅的最後陣地是摩洛哥的阿特拉斯山脈,1922年,最後一隻巴巴里獅是被人類的獵槍擊倒。位於印度的亞洲獅體型比非洲兄弟要小,鬃毛也比較短。它們也處在滅亡邊緣。

亞洲獅曾經在亞洲地區廣泛分布,但因人類的獵殺和環境的破壞,使亞洲獅幾乎走向了滅絕。生活在亞洲,尤其是印度的獅子差點在20世紀初被征服印度的英國殖民者獵殺殆盡,幸好一向將獅奉為聖獸的印度人最後保住了它們,將它們安置在印度西北古吉拉特邦境內的吉爾國家森林公園內。那裡的獅子如今已繁衍了大約300-400頭左右。生活在西亞的亞洲獅因偷獵而滅絕後,吉爾國家森林已成了亞洲獅最後的棲息地。獅子過去曾生活在歐洲東南部、中東、印度和非洲大陸。分布於除了熱帶雨林地區以外的非洲各地、南亞和中東地區。冰川期間一個亞種還在中歐和北美洲生存過,但冰川期後它們就消失了。按當時學者的報道,到古希臘時期在巴爾幹半島還有獅子生存。一般認為歐洲的獅在公元1世紀由於人類的活動滅絕。當代,除了印度的吉爾以外亞洲其它地方的獅子均已經消失。北非也不再有野生的獅子,獅子現在主要分布於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草原上,因此基本可以算是非洲的特產。 獅子是現代貓科動物中進化得最為成功的種類。它們的演化在第四紀達到了頂峰,曾廣泛分布於非洲、歐亞、北美大陸,在最後一次冰期時代它們還一度侵入南美的中南部。同時在獅子的進化歷程中也分化出了許多形態來適應各大洲所不同的氣候、環境條件和獵物基礎,諸如著名的洞獅(Panthera spelaea)和美洲擬獅(Panthera atrox)。 [2] 前的古生物學證據顯示,最早的大型貓科動物(豹屬)化石出土於非洲的坦桑尼亞(Tanzania), 在地質年代上屬於晚上新世(早維拉方期,Early Villafranchian), 距今已有350萬年的歷史。這種大型貓科動物在形態上具有很多現代獅的骨學特徵,大部分學者將其視為最古老的獅類動物(Lion-liked Panthera sp.)。隨後又在東非發現了距今180-170萬年前的早更新世的獅子化石(Panthera shawi)。中更新世的早期,獅子已廣布於非洲大陸的東部和南部。與此同時,化石記錄顯示起源自非洲的獅子已開始進入歐亞大陸。到了更新世中晚期,獅子已擴散到歐洲大陸、英倫群島(Panthera fossilis)、 亞洲的中東、西伯利亞、中國北部(周口店)和西南亞的大部分地區(Panthera spelaea)。這類大型貓科動物的擴散、輻射能力是驚人的。舉個例子,獅子從歐亞大陸的西伯利亞經白令陸橋遷徙至北美的阿拉斯加僅僅用了100年時間。到了最近的一次冰期時代, 獅子又從北美侵入南美的中南部。在形態上,從東非發現的早更新世的獅化石(Panthera shawi 下頜骨、髖骨、股骨), 已與現代獅無異。這表明獅類(實際上其它貓類也是如此)在質量性狀的進化速率較慢。但卻有着較快的形態尺寸的進化速率。在歐洲維拉方期中晚期所發現的洞獅材料, 在顱骨和牙齒尺寸上都要平均地大於現代非洲獅。最近有人通過對顱骨和牙齒尺寸的大小,準確地推算、復原出洞獅、巨型美洲豹的生活形態。更新世晚期的美洲擬獅,在體型上已相當巨大,它們具有比例上較大、細的肢骨,在頭骨和牙齒上也與洞獅有差別。總體而言,形態尺寸的變化是獅類演化中的焦點。此外,鬃毛的演化也引起了許多學者的興趣。從歐洲石器時代先民所作的岩畫顯示,早期的獅子是沒有鬃毛的,這些獅子被稱為「無鬃獅」(Maneless forms), 這包括了洞獅(Panthera spelaea)和美洲擬獅(Panthera atrox)。直到1萬年前,無鬃獅還生活在歐亞和新大陸(北美和南美)。到了32萬-19萬年前, 現代有鬃獅才開始出現,並逐步取代了無鬃獅。今天生活在非洲大陸和亞洲西部的獅子,便是這些有鬃獅的後裔。在獅子的輻射、擴散過程中,起着主導作用的因素有很多,古氣候、古環境、生物地理學和古哺乳動物學的綜合分析表明,更新世的氣候、環境直接影響着大陸間的連接和隔離。海侵和海退,間冰期和冰期的更替使得大陸間時而連接,時而隔離。氣侯和環境的複雜變化也使動物產生了快速的分化,尤其是獅子的主要獵物——大型有蹄類動物。這些因素是獅子進化的主要動力。此外,成為社群性動物的行為機制也是獅子能夠廣泛分布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大型陸生哺乳動物進化史中, 獅類無疑是進化的最為成功的。在獅類種群繁盛的地區, 其它貓科類動物總是相對處於劣勢。比如在歐洲和北美所出土的獅類化石,在數量和地點上往往要遠大於同一時期的豹、美洲豹、美洲劍齒虎和鋸齒虎。獅類並沒有擴散到東亞,這很可能是由於東亞的山地森林(封閉型生境)不適於獅類這樣的集群動物生存,而更適於另一個崛起的大型豹屬動物——虎。化石證據表明, 虎與獅在輻射、擴散過程中, 總是採取生態位的分離來避免直接的進化競爭, 虎傾向於封閉型生境, 獅傾向於開放型生境。獅和虎在最後一次冰期時代的種群衰退, 是由於人類種群的繁盛所導致, 那些曾經占有統治地位的大型貓類,最終被智人所取代。獅子的亞種較多,人類學界也對獅的亞種做出了不同分類,以前以 Lioncrusher's Domain的十三種分類法為準。其中包括已經滅絕的兩個亞種。註:巴巴里獅(又名北非獅、阿特拉斯獅,是獅子的指名亞種。已滅絕)、開普獅(凱布獅、好望角獅,已滅絕)、肯尼亞獅、馬賽獅(東非獅)、南非獅(克魯格獅)、剛果獅、索馬里獅、卡拉哈里獅、亞洲獅、西非獅(塞內加爾獅)、喀麥隆獅、羅斯福獅(蘇丹獅、埃塞俄比亞獅)。Hemmer先生在1974年提出八分法:①巴巴里獅(北非獅、阿特拉斯獅)(P.l.leo)、②波斯獅(亞洲獅)(P.l.persica)、③努比亞獅(東非獅)(P.l.nubica)、④剛果獅(P.l.azandica)、⑤克魯格獅(德蘭士瓦獅)(P.l.krugeri)、⑥開普獅(好望角獅)(P.l.melanochaita)、⑦加丹加獅(卡拉哈里獅)(P.l.bleyenberghi)、⑧塞內加爾獅(西非獅)(P.l.senegalensis)。

遺傳學上,現代獅被劃分為兩個支系:北非-西南非支系和南非洲支系

最新公布的親緣地理研究表明,亞洲和非洲的獅子,按傳統分為多種不同的亞種是不科學和站不住腳的。2014年,負責貓科動物分類任務的IUCN SSC貓科動物專家組提出了不同於傳統的分類,將獅子分成兩個亞群,亞洲獅群和非洲獅群,非洲獅根據分布的區域分為西部、中部、東部、南部、北部族。在與非洲獅子工作小組一起,動物研究科學家和同事們進行分類譜系的製備,其中包括借鑑當前研究的新的分子數據,包括衛星提供的分布圖譜,完整的線粒體基因組和常染色體SNPs,強烈支持這種分類整理和識別對這些修訂的亞種的研究鑑定。鑑於一些地區的獅群微弱的保護現狀,這種新的分類整理立即被IUCN紅色名錄支持,對於下一階段的基於相干和科學合理的獅子保育策略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作為食肉動物的獅子,為什麼不直接吃鬣狗?這是由內到外地嫌棄

在我們居住的這個星球上,生存着一種動物,憑藉着群居的優勢,讓膽大的它們連著名的草原之王也敢去侵犯。它們的身體結構讓其有着強大的撕咬能力,九公斤重的獵物能被它們輕易地拖走百米之遠,也許正是這些生存的優勢,我們在視頻中,時常可以看到它們與獅子之間產生的爭鬥。這種動物就是讓獅子們憤恨而又厭惡的鬣狗!鬣狗的性情極為兇猛,還有着極強的進食和消化能力,據說它們一次能連皮帶骨吞食15千克的獵物。也許是在長期與獅子奪食的過程中得到了訓練,它們也極其善於奔跑,並且最高時速能達到60公里。 [3] 由於都是群居的肉食性動物,極為厚顏的鬣狗給獅子們的生活形成了較大的影響。而獅子王們也不願意去輕易招惹一大群鬣狗的。對於那些來騷擾它們的鬣狗,獅子們通常也只會做出警告性的攻擊。而鬣狗們也知道獅子王們的意圖,並不是害怕這種警告。當然如果獅子們真的被它們惹怒了,它們也會識趣的逃開,在這個過程當中,也會有一些運氣不好的鬣狗會被獅子捕殺。而由於鬣狗是食腐者,獅子對它們也是極其討厭,在泄憤式的殺死鬣狗後,它們通常的做法就是看也不看地掉頭就走,並不會去吃掉它。

由於個體戰鬥能力並不太強,所以鬣狗生活當中非常團結,團結起來的它們對於草原上的任何動物都是一種巨大的威脅。最能說明這個問題的事實就是對於那些幼小和落單的獅子,它們會用圍攻的戰術,來進行徹底的報復,有的時候,落單的成年獅子也難逃厄運。面對着這樣一群傢伙,獅群對於鬣狗通常是非常警惕的,如果鬣狗過於靠近,成年雄獅們就會加以驅逐,也只有這樣,才能儘可能地減少受到進攻的機率。


                                                             动物篇:(肉食性动物~狮子)的相关视频


相關視頻

不守規矩的獅子


相關視頻

瀕臨滅絕的百獸之王 獅子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