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動殺機自食惡果

勸善修心,心起惡念, 動殺機自食其果
圖片來自六圖網

勸善修心,心起惡念, 動殺機自食其果,姑娘不禁目瞪口呆,想到這位俊秀的堂兄不久將喪命深淵中,不禁心驚膽戰,不過,她想救自己的堂兄。姑娘終於想出一條妙計,她模仿伯父的筆跡寫道:「我已年近古稀,最近疾病纏身,身體一日不如一日。我的弟弟有個女兒,聰明賢慧,知書達禮,我將娶為兒媳婦。接到這封信後,請馬上準備種種聘禮,務必要選最精美,最好的東西,親自去把這門親事訂下來,並儘快舉行婚禮。」

目錄

原文

  從前,城裡有位財主叫首陀羅,雖然家財萬貫,但一直沒有孩子。於是首陀羅收養了一個棄兒,把他當做自己的親生孩子,精心撫育。

  但沒幾個月,首陀羅的妻子竟然懷孕了。首陀羅喜出望外,有心想遺棄收養的棄兒。於是,便用衣被把這孩子裹一裹,趁半夜把他扔到乾涸的小河溝里。牧羊人發現了,便把孩子抱回去,每天用羊奶餵養。首陀羅知道後,覺得很慚愧,也有點兒後悔,便把孩子重新收養下來。

  兩個孩子越長越大,首陀羅為他們請來教師,教他們讀書識字,學習各種知識和技藝。

  撿來的老大天性聰明,過目能誦;無論什麼知識和技能,一學就會。相比之下,首陀羅親生的孩子,只是個頑皮瞎鬧的小傻瓜。首陀羅看到這種情況,心中升起爐火,又決心無論如何都要把老大除掉,以免後患。

  首陀羅要老大去給郊外的鐵匠送信,剛走到城門口,正好碰上老二在與一群小孩子彈胡桃玩。老二已輸得一塌糊塗,看到老大過來,高興地叫道:「哥哥!你來得太好了,快幫我翻本。」老大說:「不行!父親命我到鐵匠處送信。」老二搶過信,叫道:「你替我彈胡桃,我替你送信。」老二來到鐵匠家,把信交給鐵匠。鐵匠打開信,只見信上寫着:「自從這個孩子來到我家之後,我家疾病不斷,雞犬不寧,財產不斷消耗,家畜不斷死亡,我請婆羅門占過卦,婆羅門說:『這一切完全是這個孩子造成的。』接到我這封信,你馬上將這個孩子給我扔到火里燒死。」鐵匠看完信,二話不說,抓過老二就扔到爐里去了。

  首陀羅知道親生兒子死的消息,病倒了。一股悶氣鬱結在他心中,更加痛恨老大,他想:我非想法子把他除掉不可!

  於是首陀羅要老大去管理自己的莊園。首陀羅有個弟弟,正好住在莊園附近。老大便帶着僕人先去拜訪叔叔。首陀羅的弟弟舉辦酒宴,歡迎老大。首陀羅的弟弟有個女兒,容貌艷麗,聰慧過人,看到堂兄,心裡暗暗起了愛慕之情,但她對堂兄突然前來感到有點奇怪。於是當夜趁大家都已酣睡,她偷偷打開老大的背囊,取出信件,打了開來,只見信上寫着:「等這孩子一到,馬上捆起來,綁上大石頭,扔到深淵中去。」

  姑娘不禁目瞪口呆,想到這位俊秀的堂兄不久將喪命深淵中,不禁心驚膽戰,不過,她想救自己的堂兄。姑娘終於想出一條妙計,她模仿伯父的筆跡寫道:「我已年近古稀,最近疾病纏身,身體一日不如一日。我的弟弟有個女兒,聰明賢慧,知書達禮,我將娶為兒媳婦。接到這封信後,請馬上準備種種聘禮,務必要選最精美,最好的東西,親自去把這門親事訂下來,並儘快舉行婚禮。」然後她把信裝回原來的信封中,按原樣封好,悄悄地放回去。

  第二天一早,老大告別叔父起程,很快來到首陀羅的莊園。莊園總管看完主人的來信,馬上按照信中的吩咐,準備了許多金銀珠寶,綾羅綢緞,親自來到姑娘家求婚。姑娘的父母很爽快地答應了這門親事。他們把親戚朋友都請來,即刻舉辦婚禮。婚事一辦完,總管馬上派人向主人匯報。

  首陀羅聽說老大已與弟弟的女兒成親,氣得說不出話,翻了幾下白眼,蹬了幾下腿,就咽了氣。老大見父親死了,十分傷心,痛哭了一場,夫妻兩人把喪事辦得十分隆重周到。全城的人,沒有一個不誇獎他們是孝子孝媳的。

  首陀羅本想借着棄兒的好命讓自己更加富貴,可是有了親生兒子後卻又惡念頻起,一心想把聰明優秀的養子除掉,結果卻一次次令自己遭到惡運,最後還賠上自己的性命。當真是不該有惡念,否則只會讓自己跌進惡運的深淵。[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