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功德寺

图片来自xuite

功德寺,位于今中国北京市海淀区青龙桥功德寺1号,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

目录

历史

功德寺原名大承天护圣寺,位于瓮山泊(即今颐和园昆明湖)西北岸边。大承天护圣寺建于元朝天历二年(1329年),元朝朝廷曾经“发卫卒三千助大承天护圣寺工役”,并且将大量籍没的资产、田地赐给该寺作为永业,布达实哩皇后也资助该寺五万两银。寺内建有行宫,为元朝皇帝驻跸之所,并供奉有元文宗皇帝及太皇太后的御容。寺前的湖中建有三台,传说是元朝皇帝的钓台。元朝至正初年,该寺毁于火灾,随后重修。1980年代初,曾在该寺寺址前的稻田中出土了元代汉白玉栏板、望柱以及建筑基础,文物部门推测其正是寺前钓台的遗址。大承天护圣寺是元朝该地区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寺院。

明朝宣德二年(1427年),大承天护圣寺重修,更名为“功德寺”,仍建有行宫,明朝宣德帝嘉靖帝均曾在此驻跸。嘉靖年间以后,功德寺转衰。

清朝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功德寺奉敕重修。乾隆帝清漪园时也去功德寺拈香。功德寺是清朝北京9座满族藏传佛教寺庙之一,且由理藩院管理。

清末民初时,功德寺逐渐败落。中华民国时期,该寺改为学校。释妙舟《蒙藏佛教史》载,“现改为学校。寺内僧众额定二十二名,移居海甸陈府太平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寺址成为玉泉山中学的校址。21世纪初开始,寺址上为“海淀区学校后勤管理中心”,该中心的门牌号为海淀区青龙桥功德寺1号,位于玉泉山路北侧。如今,功德寺的建筑物已无存。

功德寺山门前原有两只石兽,其中一只原留在地面上,后被迁入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2000年代,在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在功德寺寺址上进行的施工中,挖掘出埋于地下的另一只石兽,以及功德寺山门门额(上有乾隆帝御笔所题“敕重建古刹功德寺”)、山门拱券石、乾隆帝题诗的御制碑及雕龙碑首等等,这些挖掘出来的石刻均放在寺址院落内。

2015年,海淀区计划启动“玉泉山和颐和园之间”(简称“两山片区”)的园外园一期工程,位于该区域内的功德寺,未来有望恢复山门等遗迹。[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