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勸豫》是龔自珍寫的一篇愛國散文,內容是什麼,來了解一下吧。   

目錄

原文

夏之既夷①,豫假夫商所以興②,夏不假六百年矣乎?商之既夷,豫假夫周之所以興③,商不假八百年矣乎?無八百年不夷之天下,天下有萬億年不夷之道④。然而十年而夷,五十年而夷,則以拘一祖之法⑤,憚千夫之議⑥,聽其自陊⑦,以俟踵興者之改圖爾⑧。一祖之法無不敝,千夫之議無不靡⑨,與其贈來者以勁改革⑩,孰若自改革?抑思我祖所以興(11),豈非革前代之敝耶?前代所以興,又非革前代之敝耶?何莽然其不一姓也(12)? 天何必不樂一姓耶? 鬼何必不享一姓耶(13)?奮之! 奮之! 將敝則豫師來姓,又將敝則又豫師來姓。《易》曰: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14)。」 非為黃帝六七姓括言之也(15),為一姓勸豫也(16)。

鑑賞

本文選自《龔自珍全集》,又題為《乙丙之際著議第七》。「乙丙」指嘉慶二十年乙亥(1815)和二十一年丙子(1816)兩年,「著議第七」即第七篇論政議時的論文。當時,作者作為一位有進步思想的知識分子,看到朝政腐敗,危機四伏,社會矛盾激化,主張自上而下地進行改革,預先革除改朝換代所要革除的弊端,這就是《勸豫》的思想。

文章從反面入題,以夏、商兩代為例,指出:假如他們借用商朝、周朝所用以導致興盛的政策法度,不是可以延長夏朝六百年和商朝八百年的統治嗎?從而得出:「無八百年不夷之天下,天下有萬億年不夷之道。」這「道」,就是治理改革之道。這樣,作者的正面論點就在反詰論述中自然顯露。接着,作者進一步分析歷代王朝衰敗的根本原因在於:拘守一祖之法,聽不進民眾的批評建議,「聽其自陊」。其實,一祖之法創建時是因為革除了前朝的弊端,是合理的。但時間一久,情況變化,就顯得陳舊過時; 民眾的議論要求,誰要對抗只有倒台。所以,作者認為:「與其贈來者以勁改革」,不如自己先行改革。這是很有見地的。作者再結合清代創業的實例,說明也是在革除前朝「腐敗弊病」的基礎上興盛起來的。進而提出: 「天何必不樂一姓耶?鬼何必不享一姓耶?」這是值得深思的!最後,引用《易經》的話作結: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以深化「勸豫」的宏旨。

文章採取正反論證的方法,思路清晰,層次分明。作者語重心長,史論結合,情理交融,「勸」統治者預先進行改革,防患於未然,雖說是為鞏固封建王朝的統治,但這種思想有利於治國安邦,有利於國計民生,是進步的,是可貴的,充分表現了作者憂國憂民之心![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