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劇院,有時又稱劇場,觀眾觀賞演出的場所。詞源出自希臘文 Theatron,意為觀看的地方。中國原有茶園、戲樓或戲園等稱謂,現統稱劇場。

劇院的基本要素就是表演處與觀看處,即舞台與觀眾席。有些古代的劇院屬於露天建築,但現代的劇院以室內建築為多。觀眾席、大廳、售票口等觀眾可以進入的區域稱為前台。而以舞台為中心,所有表演者及劇院技術部門工作、休息的空間稱為後台;廣義的後台與前台相對,包含舞台區域以及控制室;狹義的後台意為舞台後方,指觀眾在演出期間所不會看到的舞台工作區域,例如舞台兩側、演員休息室等。

鏡框式舞台是現代劇院最常出現的舞台型式;而電氣化的舞台設備,例如吊杆及燈光迴路等,已成為現代劇院不可或缺的配置。

目錄

演變

古希臘的劇場為露天劇場,三個部分毗連一起又各自相對獨立 。古羅馬時代 ,這三個部分成了統一的建築整體,為半露天。

這個傳統經過中世紀的中斷 ,到文藝復興時期,在意大利得以繼承 。1618年在帕爾瑪建造了第一座有鏡框式舞台的劇場,後來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就是在這種劇場的基礎上,從不同的方面去改進它,豐富它,直至發展成具有現代化機械設備的劇場。

現代化劇場的重要標誌是電力能源的利用以及在此基礎上各種舞台設備的不斷改進和完善,如轉台 、附台 、推拉台 、車台 、活(電)動台板或升降台、完備的吊杆系統、照明控制系統等。

隨着非鏡框式舞台演出的發展,又出現了不同樣式的劇場結構,如伸出式舞台、中心式舞台、終端式舞台、可自由組合變化的舞台等劇場形式以及兼有鏡框舞台和伸出式舞台特點的劇場等。20世紀60年代以後,西方又出現了將不同類型的演出、娛樂場所建造成綜合建築群的趨向。

中國的劇場

中國劇場的歷史可上溯到漢唐。漢代上演百戲有看棚,隋唐有戲場、樂棚,宋代出現了瓦舍、勾欄,具有了劇場的要素,成為後來中國劇場的基本格局。

清代的劇場沿着宮廷劇場(三層樓大戲台)、府第劇場、營業性的民間茶園、地方性的或會館裡的小型劇場等不同的型制在發展 。1909 年建造的上海新舞台,是在中國最早出現的建有鏡框式舞台的劇場 。這類劇場 ,1949年以後得到大規模發展 。80年代建造的劇場有北京中央戲劇學院實驗劇場、上海戲劇學院劇場、中國大劇院[1]

劇院的空間

基本要素

  • 舞台
    • 表演區域
    • 左右側台、後舞台區域
    • 舞台陷阱區
    • 樂池
  • 觀眾席
    • 座椅區域
    • 走道區域

核心設備

  • 舞台
    • 吊杆系統:配重平衡系統、手動杆操作區;卷揚機馬達、電動杆操作區、頂棚區
    • 布幕系統:大幕、沿幕、翼幕、天幕、背景幕、中隔幕
    • 燈光設備:燈具、燈杆、側燈架、地排、燈橋、迴路[2]
    • 特殊機具:旋轉舞台及升降舞台
    • 消防設備:滅火、截火、排煙、緊急照明
    • 舞台監聽喇叭
  • 觀眾席
    • 座椅
    • 空調系統
    • 公共廣播系統
    • 緊急逃生指標

延伸空間及設備

  • 前台:觀眾的空間
    • 停車場
    • 入場處、入口廣場
    • 票房、票務中心:購票服務
    • 服務台:信息服務、寄物服務、紀念品販售
    • 休憩處、飲食處
    • 盥洗室
  • 後台:舞台工作者的空間
    1. 遠離觀眾席的空間
      • 化妝室、休息室
      • 排練室
      • 會議室
      • 管理室、辦公室
      • 倉庫、備品室
      • 布景工廠、服裝工廠、洗衣間
      • 布景道具出入口
      • 演職員專用出入口
      • 停車場
      • 盥洗室
    2. 接近觀眾席的空間
      • 燈光控制室
      • 音響控制室
      • 追蹤燈(追光)室
      • 架燈空間,如貓道、燈光包廂......等。
        • 貓道:位於觀眾席天花板上方用來架設燈具的區域;其開口正對着舞台,觀眾不易察覺。
        • 燈光包廂(Box):位於觀眾席前端左右牆面內用來架設燈具的區域;其開口斜對着舞台。
    3. 設備
      • 對講機系統
      • 燈光線路系統:控制台、調光器、電源迴路、訊號線路
      • 高空作業機具:升降調燈梯、A字鋁梯、鷹架
      • 錄音、播音系統:麥克風、混音機、擴大器、等化器、喇叭
      • 舞台監聽、監看設備
      • 服裝管理設備
      • 化妝室設備:化妝鏡
      • 外接電箱
      • 一般電源插座

視頻

劇院 相關視頻

【中字】用現代的方法演繹古希臘的劇場
劇院平台宣傳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