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前牛宮中心小學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前牛宮中心小學始建於1980年,學校占地13.77畝,建築面積3802.6平方米。學校現有教職工16人,中級以上職稱12人,大專以上學歷14人,現有教學班8個,來自七個自然村的1―6年級學生229人。

目錄

所獲榮譽

學校先後獲得市總工會頒發的「七五立功獎狀」, 市教育局授予的「模範先進集體」、「普及初等教育先進單位」,縣教育局授予的「辦學水平一級校」、 「中小學日常行為示範校」、 「安全學校」、 「優秀家長學校」等榮譽稱號。

校園建築

研究學校建築的學者邵興江曾專門對上述概念作了學術資料匯總梳理,從其所掌握的各類學術資料看,絕大部分學術資料通行使用「學校建築」,其次是「校園建築」,但「教育建築」、「校舍建築」也有所使用,不過其內涵與前兩個概念相差較大。而「學校建築」、「校園建築」兩者的內涵則具有更多的相似性。

事實上,「學校建築」與「校園建築」還有廣狹義之分,學者湯志民對此兩者的差異作了深入區分,認為兩者之間雖然存在眾多重疊之處,但仍然存在差異,總的來說,在學術用語上更多地採用「學校建築」,而一般用語則也會採用「校園建築」這一稱謂。(在我國學術界,有數對術語的使用頗值得研究者關注,例如與「學校建築」、「校園建築」這一組概念同樣流行的還有「學校文化」與「 校園文化」[1]這一組提法。從表面看,兩者之間似乎並無太大的區別,事實上,兩者的具體內涵也確實存在着相當程度的交叉重疊。但若對其內涵進行深入的思考與論證,我們將發現兩者之間還是存在着某些本質的區別,這一區別主要體現在「學校」與「校園」兩詞之間內生性的本質差異性上。「校園」一詞更多指向的是空間維度內的區域或場所,是一地理環境圈的範疇概念,而「學校」一詞更多的是指以培養人、教育人為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組織機構。由此可見,兩者的切入視角存在差異,即前者是從地理環境圈的視角,而後者是從組織的視角。是故在對「建築」或「文化」進行界定時,顯然前置語的不同會導致某些本質的差異。在我個人看來,從地理環境圈的角度對「建築」或「文化」進行界定,有其天然的不足之處,即過多的受到地理環境圈的先天限定,似乎很難表達「建築」或「文化」與周邊環境、社會、政治、經濟、人之間的動態發展聯繫。因此,本研究更傾向於使用「學校建築」這一術語[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