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葉櫟
刺葉櫟 |
中文名稱:刺葉櫟 拉丁學名:Quercus spinosa David ex Fr. 別稱:刺葉櫟、鐵橡樹、刺青岡 界:植物界 科:殼斗科 屬:櫟屬 |
刺葉櫟,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3–6米;常生於海拔600-2600米的石灰岩石山嶺或峭壁上。幼枝有黃色星狀毛,後漸脫淨。葉柄長2-3毫米;托葉脫落。殼斗杯形,包圍堅果約1/4,直徑0.9-1.5厘米,高6-9毫米,內面有灰色絨毛;種子含澱粉;殼斗和樹皮含鞣質。
分布於陝西、甘肅、湖北、四川和雲南。生於海拔600-2600米的石灰岩山嶺或峭壁上。[1]
目錄
簡介
常綠喬木或灌木,高達15米。小枝幼時被黃色星狀毛,後漸脫落。葉面皺褶不平,葉片倒卵形、橢圓形,長2.5-7厘米,寬1.5-4厘米,頂端圓鈍,基部圓形或心形,葉緣有刺狀鋸齒或全緣,幼葉兩面被腺狀單毛和束毛,老葉僅葉背中脈下段被灰黃色星狀毛,其餘無毛,中脈、側脈在葉面均凹陷,中脈之字形曲折,側脈每邊4-8條;葉柄長2-3毫米。雄花序長4-6厘米,花序軸被疏毛;雌花序長1-3厘米。殼斗杯形,包着堅果1/4-1/3,直徑1-1.5厘米,高6-9毫米;小苞片三角形,長1-1.5毫米,排列緊密。堅果卵形至橢圓形,直徑1-1.3厘米,高1.6-2厘米。花期5-6月,果期翌年9-10月。[2]
形態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3–6米;幼枝有黃色星狀毛,後漸脫淨。葉倒卵形至橢圓形,稀近圓形,長2.5–5厘米,寬大1.5–3.5厘米,先端圓形,基部圓形至心形,邊緣有刺狀鋸齒或全緣,幼時上面疏生星狀絨毛,老時僅在下面中脈基部有暗灰色絨毛,葉脈在上面凹陷,葉面縐折,側脈4–8對;葉柄長2–3毫米;托葉脫落。
殼斗杯形,包圍堅果約1/4,直徑0.9–1.5厘米,高6–9毫米,內面有灰色絨毛;苞片三角形,背面隆起;堅果兩年成熟,卵形至橢圓形,直徑1–1.3厘米,長1.6–2 厘米。[3]
生長環境
分布範圍
雲南、湖南[5]、陝西、甘肅、湖北和四川
繁殖方式
種子繁殖。
主要價值
食用:種子含澱粉;殼斗和樹皮含鞣質。
藥用:功 能: 癬、肝炎。主 治: 癬、肝炎。
最美古樹
刺葉櫟(鐵橡樹)俗稱鐵匠木,以木質特硬而聞名,在成縣雞峰山森林公園主峰南坡中部的山脊上,分散生長着4棵古鐵橡樹。據公園碑文推斷,樹齡均在千年左右,4棵樹的樹高在10-11.5米之間,胸圍在1.5-1.98米之間,冠幅在28-68平方米之間。鐵橡樹生長極慢,如此高齡粗大的刺葉櫟屬隴上之冠。[6]
湖北省宜昌市大老嶺情人湖的起源不知可以上溯到何年何月,而生長在情人湖畔的兩棵含情脈脈、守望相助的刺葉櫟,卻是可以從千年前說起。他們是保護區內掛牌的古樹名木,在《宜昌古樹名木集》上有他們靚麗的身影。刺葉櫟本為普通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因葉邊緣有刺狀鋸齒而得名。在這裡,或者是因為這兒的土壤、水分適合長,或者是因為樹齡達到556年,這兩顆刺葉櫟都高達12米,胸徑近1米,樹冠面積近200平方米,是大老嶺眾多掛牌古樹中非常具有觀賞價值的兩顆古樹。[7]
參考資料
- ↑ 刺葉櫟,浙江省林業局
- ↑ 刺葉高山櫟Quercus spinosa David ex Franchet,植物通
- ↑ 刺葉高山櫟Quercus spinosa David ex Franchet,植物通
- ↑ Quercus spinosa 刺葉櫟,中國植物主題數據庫,2012-09-4
- ↑ 刺葉櫟,植物通,2012-08-18
- ↑ 成縣刺葉櫟王(鐵橡樹),中國林業網,2016-08-02
- ↑ 最美古樹名木:高山刺葉櫟,中國林業網,2016-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