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別樣的年味(鄺萬梅)

別樣的年味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別樣的年味》中國當代作家鄺萬梅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別樣的年味

年末,涼山日報記者李老師發來信息:鄺姐,採訪一下,你小時候家裡的團年飯吃些什麼?隨着時間的推移,你家的團年飯有些什麼改變?我想了解不同年代的人,他們記憶里的團年飯。

一句記憶里的團圓飯,心被觸動得有些痛。

七歲以前的年夜飯我沒有記憶。聽媽媽講1973年的年夜飯,家裡什麼都沒有,媽媽便去了20多里外的大舅家,心想萬一大舅會拿一塊肉給我們過年呢?天黑後媽媽空手而歸,但堅強的媽媽是哼着歌兒回來的。1974年春節,生產隊分了兩斤肉,哥哥饞肉,偷偷地割了一小點肉在火塘邊烤,卻因為忙家務火塘邊的肉被雞啄食,心痛丟失的肉,哥哥傷心地哭泣。好心的鄰居心痛我們娘兒幾個,請我們去她家一起吃團年飯,飯後不忘送一塊肉給我們。1975年春節,一位遠房堂舅接我們去團年,飯後,舅娘裝一塊肉讓我們帶回家。這些從媽媽那裡聽來的團圓飯的味道和溫暖。將永存在我的腦海中,終身難忘。

記事以後的春節,生產隊殺豬按人頭分肉,我們一家5口過年終於有肉吃了。大年三十,媽媽和二姐在家推豆花,我與二哥、三姐被安排出去撿柴,當我們一人撿滿一背篼玉米稈背回來也就開飯了。豬肉加自己磨的豆花,年三十的幸福感豐滿了很多。

我十三歲那年土地包產到戶,我們每年會養一頭肥豬。過年的前幾日媽媽會讓去供銷社買豆瓣,豆油。那時候一個縣城就一處供銷社,購買豆瓣豆油的隊伍排得好長好長。小小的我好多時候被擠出隊伍,自己又擠進去,從長長的購買隊伍中就能感受到年的味道近了。年三十媽媽起個大早,一大鍋里煮上豬頭、豬腳、香腸。而後豬腳燉粉條、豬耳朵涼拌、香腸切片,雞肉半截涼拌,一半又是燉粉條。肉湯里煮一鍋白菜,這樣一來,飯桌上也就有五六樣菜品了。一尺長的白菜是不切斷的,我們小時候稱為長菜,一大鍋要從年三十吃到正月十五,吃到酸。米飯一定要蒸的滿滿一甑子,寓意一年能吃飽飯。那時我們還沒有用味精,我家沒有碓窩舂辣椒麵,辣椒都是放灶膛草木灰里焐,冷卻後緊緊地攥在手心裡,另一隻手拿上三五支筷子使勁往手掌心來回揉搓。說到這我愛人就問:「豬腳、雞肉都燉粉條啊?」我笑得不行,答:是啊,因為不會做其他的菜式。給他講起我二十二歲那年,姐姐生病住院,我去買了兩條魚,可看着魚在水裡游來游去,不知如何下手。後來紅着臉跟水管邊洗衣服的小伙說:「我幫你洗衣服,你幫我殺魚好嗎?」……

光陰似箭,生活一天天好起來,團年飯,餐桌上所呈現的菜品與樣式越加豐盛起來,家人的烹飪技術也是更上一層樓。我們姊妹都居住在同一個村,在二姐的提議下,每家的年夜飯都做早一些,在鞭炮的此起彼伏聲中,媽媽到每家餐桌上嘗幾口,最後大家都聚到媽媽那裡來一次大團圓。除夕,無論餐桌上菜品如何變化,不變的是我們一直陪在媽媽身邊,辭舊迎新留下一張全家福。如此看來,我們家的年味更多的是呈現在一張張照片上。

從小受媽媽的影響,我十四歲那年做保姆每月十塊錢工錢,在缺吃少穿的年代,卻捨得用兩塊錢去照全家福,那時的我還不懂以鏡頭記錄時代。那些年,如老家有親戚來,媽媽都會帶上家人去照相館留影一張。也許,媽媽的內心深處懂得:歲月流逝中,鏡頭下的歲月充滿了別樣的韻味。再後來,有人下鄉照相了,媽媽會請人給家人照一張全家福。捧着照片思念爺爺,回味中年時的媽媽,看我青澀的模樣,孩子們從嬰兒到翩翩少年,不禁感慨萬千。照片在褪色,時光在年華處深藏。自從有了智能手機,每一次親人的相聚,每一年媽媽生日,每一年除夕,甚至每一縷風吹過,我都想將他們定格。因為,每一張照片,都是時光的標本。

若干年後,堂妹們遠嫁他鄉,堂弟到大城市打拚,年三十或初一的這天,家族群里的話題永遠都是:正月初一上山祭祖,給爺爺奶奶上墳,我們姊妹和叔叔一家吃團圓飯。年初一那天,我在群里發了一張我們兄妹三十六年前春節的合影,照片中二十歲的大哥懷裡抱着一歲的堂妹。看到照片的堂妹發來消息:「哥哥姐姐你們都好嗎?想你們,因為有你們,所以兒時的我們更快樂。懷念每年春節輪流去每家吃團年飯,那氛圍真的好幸福。今天特想二姐,大清早的想二姐想的哭。」幽默的大哥說:「都沒有人想我」。其實,那麼多年的春節,年三十的團圓飯,身在天南地北的堂姊妹們都在群里曬着各自家鄉的團圓飯,雖南北的菜品不一樣,但親人間相互牽掛祈求平安幸福的心情是一樣的。用堂妹的話說:閉着眼睛都能感受到彼此幸福的氛圍。

我們家的春節,拍全家福是第一要事,寫春聯就是第二大事了。生產隊分到過年肉的那一年,恰逢我們家終於有了自己的家,媽媽買來紙筆,請了鄰居叔叔給我們寫春聯,把我們小屋的每道門,貼得喜氣洋洋、紅紅火火。那時的人們也許是餓怕了,春聯的主題大多與吃有關,年少的我不懂得春聯的意義,還記得糧滿倉、牲畜興旺等等。每年的春節寫對聯,成了我們家最幸福的事情之一,從買紙、研墨、書寫、至貼在門上,那一路的歡欣與幸福,足以讓我懷念至今。

年三十的晚上,家人齊聚一堂,歡聲笑語,祝福聲聲,八十高齡的媽媽也隨口吟出:「和順一門有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不論世事如何變遷,願每一個新春佳節,我家的全家福都會一直延續下去,一代又一代。[1]

作者簡介

鄺萬梅,行走於鄉間阡陌的女子,小學生、農民工。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