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別匡山(李白詩歌)

別匡山(李白詩歌)

李白詩作
圖片來自搜狗網

《別匡山》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詩。此詩用美景和閒適生活來襯托壯志雄心,匡山美景和閒適生活固然讓人安閒舒適,但詩人「無心戀清境」,決心把自己的文韜武略奉獻給政治清明的時代,表達出詩人奮鬥的豪情、高遠的追求和欲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全詩寫得秩序井然,跌宕有致,以寫景為主,寫景與抒情結合,景象清幽秀美,情感深沉強烈,顯示了李詩飄逸豪放的特色。

目錄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匡山:即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縣,是詩人少年時讀書學劍之地。

⑵參差碧:《彰明縣誌》作「色參差」。

⑶檻:當指大明寺之欄杆。

⑷失鶴池:《彰明縣誌》作「飼鶴池」。

⑸莫怪:《彰明縣誌》作「莫謂」。清境:《彰明縣誌》作「清景」。

⑹書劍:指文才武藝。明時:謂政治開明之時代。

白話譯文

清晨,我遠望匡山,但見青山如畫,青翠的顏色深淺不一,樹木參差不齊。藤影隨風飄動,垂到欄杆上。

山上野徑交錯,人們常帶着家犬行走;夕陽西下,晚歸的農人就背着柴薪走下山來。

我倚樹而立,聆聽樹上猿啼陣陣,有時看見大明寺里的僧人在失鶴池中洗吃飯的缽盂。

不是我不愛這秀麗的美景,只因我已決心將我的文才武藝全都投入到政治清明的時代,以開創一番事業。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唐玄宗開元十二年(724),是李白在大匡山隱居讀書十年後,離別大匡山時寫的,是詩人為了實現理想而決心離開故鄉的抒情之作。安旗《李白詩秘要》云:「此詩諸本均未收錄,惟見於《彰明縣誌》《江油縣誌》及北宋《敕賜中和大明寺住持記》碑。碑載此詩無題,題始見於縣誌。後作《上安州裴長史書》云:『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此詩即其遠遊之始,辭鄉之作。文據宋碑移錄。」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李白的詩主要有兩種風格:一種為「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式的大氣磅礴、雄奇浪漫之壯美,諸如《蜀道難》之類;一種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清新自然之優美。這首《別匡山》應屬後一類。

首聯「曉峰如畫參差碧,藤影風搖拂檻垂」,從遠近兩個角度描繪匡山的美景:遠處,晨光初露,翠峰環簇,山色斑斕,美景如畫,不禁心情舒暢;近處,晨風輕拂,搖動藤蔓,枝條輕輕拂過欄杆,令人心曠神怡。頷聯「野徑來多將犬伴,人間歸晚帶樵隨」,則是一幅幅有濃郁生活氣息的畫面,給人平靜而悠遠的感覺。這是詩人熟悉的山村,使人倍感親切。頸聯「看雲客倚啼猿樹,洗缽僧臨失鶴池」,寫詩人閒倚古樹,心隨浮雲,不料山僧洗缽,群鶴驚飛,打斷了詩人的遐思。於是引出最後「莫怪無心戀清境,已將書劍許明時」兩句,這兩句描繪出一幅匡山雖美、無心留戀、決心奉獻文才武藝的雄心壯志圖,表達了李白內心遠大的政治抱負,並且詩人即將去追隨自己的政治理想。詩人「將犬」為伴,「帶樵」晚歸,聽「猿啼」,看「鶴飛」,心曠神怡,安閒舒適。短短几句詩,描繪出匡山的美好景致,也表達出作者對這裡所懷有的深沉感情。

此詩也透露出詩人隱逸與入世的矛盾。此詩的前三聯描寫了匡山的自然美景,雄奇、秀麗、清幽,可見其對家鄉的深情與依戀。尾聯則抒發了他欲為大唐盛世奉獻出文才武藝的宏偉抱負。不是不熱愛家鄉與大自然,只是因為早已有了在盛世施展才能的抱負了。詩人思想中有很深的隱逸情結,所以把家鄉描繪得極其優美,且環境清幽,適於隱居。但畢竟身處大唐盛世,男兒志在四方,立志報國,所以最終「無心戀清境」,離開家鄉,「已將書劍許明時」。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