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
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
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
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自2013年7月20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自2015年5月11日起,中国人
民银行决定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3倍调整为1.5倍。 自2015年8月26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放开一年期以上(不含一年期)
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动上限,标志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 自2015年10月24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
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1]
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有市场主体自行决定利率的过程。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如果市场竞争充分,则任何单一的市场主体都不能成为利率
的单方面决定者。利率随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而变化,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是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
根据麦金农提出的金融抑制理论,利率受严格控制的金融市场讲造成资本利用效率的低下,将抑制经济的增长。由于存贷款利率收到了行政性的压制,
存款利率
低下使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被严重削弱,造成了资金供给不足;另一方面,过低的利率又刺激了企业对于资金的过度需求,从而造成资金需求远远大于资金供给
的局面。这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资金分配将严重向强势需求者倾斜,更多的资金被分配给了强势的大公司,而弱势的中小企业无法获得资金,被排除在金融体
系之外。因此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众多中小企业难以通过正常融资途径获得充裕资金,只能转而寻求利润积累或者民家借贷的方式筹集资金,但过
低的利润积累率和过高的民间融资成本又导致其发难而缓慢,最终拉低了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
利率市场化的主要意义在于放开利率管制,提升金融市场主体的竞争意识,使金融资源能够根据市场需求情况进行有效配置,充分体现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原
则,利于形成规范有效的金融市场环境,使得所有经济主体能在金融市场得到拥有的金融支持。
目录
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和市场利率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一言以蔽之,名义利率是看得着的利率,实际利率看不到,市场利率是金融市场关注的。老百姓在理财、投资中更多关注的是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靠计算,市场
利率是银行与金融市场关注的。
但是作为高级别理财选手,或者考虑更好理财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实际利率,因为实际利率是你实际可以从投资中获取的:比如,通货膨胀率是3%,名义利率5%,
你的实际利率就是5%-3%=2%,100万放银行,实际上最后增值只有2万元。
所以,投资时要更多关注实际利率。
从概念上讲,三个利率的主要区别是:
1.名义利率,是中央银行或其他发生资金借贷关系的金融机构,在考虑目前银行存款利率水平,且不考虑通货膨胀风险的影响下,利息与本金的比率。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在银行看到的挂牌利率(银行大厅LED屏上显示的利率)。
2.实际利率,是在名义利率的基础上,剔除通货膨胀率后的真实利率。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水平的上升,导致货币购买力的下降,造成“钱不值钱”现象,这种物价水平的上升幅度,我们用通货膨胀率表示。
倘若发生通货膨胀,投资者所得的货币购买力将贬值。
为了刻画一个项目的真实收益,就需要刨开通货膨胀的影响,进而引入了实际利率概念,实际利率是投资者决定是否投资的首要因素,受货币需求量和货币供给量影响。
3.市场利率,是市场资金借贷成本的反映,银行间同业拆借、国债回购利率即市场利率。
市场利率受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其与债券成反方向变动关系。
从学术角度来探讨:
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和市场利率即有区别也有联系,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是伴随着通货膨胀的发生而变化的,倘若通货膨胀发生,物价水平上升,同等货币水平
下购买力下降,此时的货币分为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那么此时的借贷行为将会有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之分。
为了反映名义利率、实际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根据费雪效应:1+名义利率=(1+实际利率)×(1+通货膨胀率),由于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数值较
低,上述公式可以简化为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2]
而市场利率即市场名义利率,其有可能大于或小于实际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