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利令智昏
lì lìng zhì hūn

近義詞 :見利忘義、利慾薰心

反義詞 :見利思義、捨生取義

出 處 :《史記

體 裁成語

屬 於 :貶義詞

利令智昏是一個中國的漢語成語。讀音 lì lìng zhì hūn,意思是因貪利而失去理智,不顧一切。出自《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目錄

原文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虞卿既以魏齊之故,不重萬戶侯卿相之印,與魏齊間行,卒去趙,困於梁。魏齊已死,不得意,乃著書,上采春秋,下觀近世,曰節義、稱號、揣摩、政謀,凡八篇。以刺譏國家得失,世傳之曰虞氏春秋.

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體。鄙語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貪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兵四十餘萬眾,邯鄲幾亡。虞卿料事揣情,為趙畫策,何其工也!及不忍魏齊,卒困於大梁,庸夫且知其不可,況賢人乎?然虞卿非窮愁,亦不能著書以自見於後世雲。[1]

譯文

虞卿因為魏國宰相魏齊的緣故,寧願拋棄萬戶侯的爵位和卿相大印,與魏齊一起從小路逃走,最後離開趙國,在魏國大梁遭到困厄。魏齊死後,虞卿更加不得意,就著書立說,採集《春秋》的史實,觀察近代的世情,寫了《節義》、《稱號》、《揣摩》、《政謀》共八篇。用來批評國家政治的成功與失敗,世上流傳,稱為《虞氏春秋》。

太史公說:平原君,是個亂世之中風采翩翩有才氣的公子,但是不能識大局。俗話說:「貪圖私利便喪失理智」,平原君相信馮亭的邪說,貪圖他獻出的上黨,致使趙國兵敗長平,趙軍四十多萬人被坑殺,趙國幾乎滅亡。虞卿分析事理推測情勢,為趙國出謀劃策,是多麼周密巧妙啊!到後來不忍心看着魏齊被人追殺,終於在大梁遭到困厄,平常人尚且知道不能這麼做,何況賢能的人呢?但是虞卿若不是窮困憂愁,也就不能著書立說而使自己的名聲表露於世,流傳後代了。

典故

齊國有個想得到金子的人,大清早,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到賣金子的地方去,見到有個人手中拿着金子,就一把搶奪過來。官吏把他逮住捆綁起來,問他道:"人都在這兒,你還搶人家的金子,是什麼原因?"那人回答官吏說:"拿金子時,我只看到金子,根本就沒看到人而已。

視頻

利令智昏

參考資料

  1. 平原君虞卿列傳,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