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強勢品牌
《創建強勢品牌》,副標題:社會化媒體視角下的品牌創新與管理,出版社: 企業管理出版社,ISBN:9787516429860。
讀書,可以與時俱進,開闊自己,提高自己,充實自己,完善自己,是全球文化[1]科技知識擴容和更新的需要,是知識[2]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
目錄
內容簡介
隨着智能手機、物聯網等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已進入「移動互聯」時代。社會化媒體一躍成為消費者獲取品牌信息的重要渠道。在傳統媒體(如電視、報紙、廣播等)中,消費者只能單向、垂直、被動地接收品牌信息,而在社會化媒體(如、等)中,消費者可以多向、水平、主動地參與信息的傳播。基於社會化媒體的特徵,應該採用什麼樣(what)的品牌傳播策略呢?這些品牌傳播策略的作用機制如何(how)?在什麼樣的場景(which/where)下可以提升品牌傳播效果呢?以上3個問題長期以來困擾着營銷人員。
依託線下人際關係在虛擬社交網絡中的延伸,品牌信息可以通過口碑等形式實現線上的廣泛傳播。基於線下人際關係的背書,社交網絡中的品牌口碑感知風險降低了,對消費者的說服效應更強,更容易使消費者形成積極的品牌態度和行為。此外,相比傳統媒體中品牌廣告的製作周期長、投放周期固定、成本高等缺點,社會化媒體中傳播的品牌信息製作周期、投放周期大幅縮短,且能夠根據客戶群體甚至個體的需求進行定製,使企業的營銷策略更靈活,其營銷決策變化能夠及時地反映在社會化媒體品牌傳播的實施和推廣中。
目錄
第一篇 稀缺促銷(限時VS限量)對品牌傳播的影響
第1章 引 言002
1.1 問題提出002
1.2 研究意義004
1.3 研究思路006
第2章 文獻回顧009
2.1 限量促銷和限時促銷009
2.2 利他動機012
2.3 產品類型014
2.4 關係強度016
第3章 研究假設019
3.1 不同促銷類型信息對分享行為的影響019
3.2 感知稀缺性和利他動機的中介作用020
3.3 產品類型對感知稀缺性的調節效應022
3.4 關係強度對分享意願的調節效應024
第4章 實證部分025
4.1 預研究025
4.2 實驗一 030
4.3 實驗二033
第5章 結 論041
5.1 研究結果041
5.2 理論貢獻042
5.3 管理意義043
5.4 研究局限和未來研究方向045
第二篇 名人代言對品牌傳播效果的影響
第6章 引 言048
6.1 研究背景048
6.2 研究意義050
6.3 研究思路052
6.4 內容安排054
6.5 本章小結054
第7章 文獻回顧055
7.1 關鍵概念界定055
7.2 名人代言056
7.3 實用性產品和享樂性產品058
7.4 社會影響059
7.5 本章小結061
第8章 研究假設062
8.1 理論模型062
8.2 研究假設063
8.3 本章小結067
第9章 實證研究一068
9.1 數據背景與數據基本概況068
9.2 數據分析070
9.3 結果討論074
9.4 本章小結074
第10章 實證研究二076
10.1 研究設計、數據收集與數據前測076
10.2 數據分析082
10.3 結果討論095
10.4 本章小結095
第11章 結 論096
11.1 研究貢獻096
11.2 研究局限性與未來研究展望098
11.3 本章小結098
第三篇 廣告信息呈現方式與產品屬性的匹配
第12章 引 言100
12.1 問題提出100
12.2 研究意義102
12.3 研究思路104
第13章 文獻回顧106
13.1 廣告信息呈現方式106
13.2 產品屬性109
13.3 可接近性-可診斷性理論112
13.4 信息流暢性114
第14章 研究假設118
14.1 信息呈現方式和產品屬性的匹配效應118
14.2 信息流暢性的中介機制121
第15章 實證部分124
15.1 預研究124
15.2 實驗一128
15.3 實驗二 134
第16章 結 論139
16.1 結果討論139
16.2 理論貢獻140
16.3 管理意義141
16.4 研究局限與未來研究方向142
第四篇 品牌傳播內容與關係範式的匹配
第17章 引 言146
17.1 問題提出146
17.2 研究意義148
17.3 研究思路151
第18章 文獻回顧154
18.1 負能量與悲觀理論154
18.2 品牌傳播與品牌態度158
18.3 關係範式160
第19章 研究假設162
19.1 情緒的雙變量模型162
19.2 悲觀與沮喪情緒163
19.3 悲觀與舒緩情緒165
19.4 關係範式對悲觀傳播效果的調節作用166
第20章 實證部分168
20.1 預研究168
20.2 實驗一172
20.3 實驗二 175
第21章 結 論181
21.1 理論貢獻181
21.2 營銷意義182
21.3 研究局限性與未來展望183
參考文獻185
附錄1209
附錄2221
附錄3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