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琳
劉瑞琳,編審。哲學碩士。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總編輯[1],兼該社旗下北京貝貝特出版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理想國"品牌創始人。曾任山東畫報出版社副總編輯,《老照片》主編。"理想國"年度文化沙龍組委會執行主席。閱讀傳統的守望者。
劉瑞琳 | |
---|---|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總編輯 |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出版人 |
目錄
個人經歷
劉瑞琳,女。編審。哲學碩士。閱讀傳統的守望者。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總編輯,"理想國"品牌創始人 ,《溫故》主編。1993年10月~2003年10月在山東畫報出版社任編輯、編輯室主任、總編輯助理、副總編輯。2003年10月任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總編輯,北京貝貝特出版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曾獲2010年《中國新聞周刊》"十年影響力之出版界人物"[2],《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度魅力人物",河北衛視、中國圖書商報社"2012讀書盛典·年度影響力書業人物"等榮譽。
編輯行當
扛書推銷
劉瑞琳1993年進入新成立的山東畫報出版社,參與編輯《圖片中國百年史》。這部書後來獲得了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剛剛成立的山東畫報出版社,想盡辦法掙錢生存。除了做《圖片中國百年史》有人文內涵的書,還通過關係請省長題詞,做了一本叫《創業者》的書,其實是找企業家入選,然後按頁碼收費。當時劉瑞琳不認識什
麼企業家,就問總編輯,新華書店的經理算不算,總編輯說,當然算。她心裡想,書店的經理總比其他企業老總應該容易打交道。打聽到當時山東臨沂和煙臺兩個新華書店的老總都幹得不錯,劉瑞琳準備走一趟。她帶上已經出版的一些書,順便推銷。尤其是《圖片中國百年史》這樣的大書,人家只有親眼見到才能買。她的想法得到領導的支持,借給她一套《圖片中國百年史》等書,裝了一紙箱,坐火車出發。劉瑞琳從濟南到臨沂,下火車後背着紙箱子到處打聽新華書店在哪裡,坐一小段公交車,路上還把裙子給拉破了,又求人用自行車幫忙推了一段,總算到了新華書店。
劉瑞琳沒考慮過編輯這個崗位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不清楚這個行當那些有名的大編輯都是怎麼工作的,也不理會什麼條條框框。她只是憑着自己的直覺去做事情,她關心的不是自己,而是書。
膽識別具
2002年冬,劉瑞琳在飯桌上聽一個記者說,陳丹青有本書在江蘇印出來了,又被禁了。之前劉瑞琳在雜誌上看過陳丹青的文字,很喜歡,這事她好奇,也惦記。後來她找清華美院的人要了陳丹青的電話,拿到了那本被出版社自我審查過濾掉的書。劉瑞琳一字一句讀下來,覺得沒有任何問題。於是她來到北京,對陳丹青說:我們可以出這本書。陳丹青問:你確定沒問題嗎?她說:我相信我的判斷。然後陳丹青去濟南,配圖、排版,很快書就出來了。這本書就是《多餘的素材》,憑着劉瑞琳的膽識得以重見天日。
書出來之後,他們去南京做活動。有記者問陳丹青下一本書會寫什麼,會在哪個出版社出,陳丹青指着劉瑞琳說:"劉瑞琳,她就是我的出版社,我下面的書都會交給她出。"後來劉瑞琳問陳丹青:"你說我是你的出版社,什麼意思?"陳丹青說:"也許我在國外生活久了,我只認人,不相信機構。"劉瑞琳說:"如果我換出版社呢?"陳丹青說:"我跟着你走,你就是個好編輯。誠懇、敏銳、果斷、劍及履及,這當然就是做好編輯的料啊。"在陳丹青的書被否定的時候,是劉瑞琳的判斷給予了支持,而且事後證明,當時的判斷是對的。
2003年,劉瑞琳離開山東,加盟廣西師大出版社,陳丹青果真把他的所有書都交給劉瑞琳來出。後來又向她推薦木心的作品。當初出版《多餘的素材》建立起來的那分樸素的信任,結出了豐碩的果實。劉瑞琳說:一直很感激陳丹青,也感激給予她信任的每一位作者。做書,其實是在做人。而作者的信任,就是作為編輯最大的資本。越來越渴望把自己的精力花在真正的好書上面,從容不迫地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把書做得更純粹,也讓自己的生命更純粹。
閱讀事業
人書相遇
這些年,劉瑞琳走過很多地方,讓她感觸最深的是:"在日本地鐵里,5個人就有5個人讀書看報;在台灣,5個人有3個人讀書看報;在香港,5個人中有2個人讀書看報;而在中國大陸的地鐵中,5個人中往往有兩個人在講話,而另外三個人在聽他們講話。"這是中國大陸的閱讀現狀。"而我所能保證的是我盡我最大能力不製造文化垃圾、浪費紙張。"劉瑞琳說。
從2003年加入北京貝貝特,劉瑞琳從沒做過教材書,雖然此前這個公司一直靠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做教輔來養着。貝貝特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直屬的分支機構,當年該社試圖異地突圍,打破偏安西南的局面,於是建立了這個公司,並採用現代企業的管理模式。出版是商業,也是文化。劉瑞琳時時需要在商業與文化之間做
取捨、做平衡。於是她的中庸之道是:做出版既要有操守,又不能自命清高、固步自封;既要善於把握機會,又要有定力,有遠見,有胸懷。劉瑞琳做的書,除了那些溫故歷史的舊書,稱得上代表作的即是陳丹青的作品集,以及今年備受矚目的梁文道的隨筆集,《我執》和《常識》。偶爾,她也做做暢銷書,但那也是走文化路線的。比如《郎朗自傳》,比如《米其林旅遊指南》。雖然這些書才是北京貝貝特書籍銷售排行榜上的常勝將軍。
劉瑞琳比較驕傲的是,全國很少有像他們這樣做高端書的還能略微盈利。她信奉的是,盈利是靠好書,而不是靠鋪天蓋地炒作出來的垃圾書。她知道貝貝特的讀者群是有堅持有趣味的那一小撮人,所以一直守得住這份寂寞。過去的十年,出版業內的關鍵詞圍繞着暢銷書、網上書店、營銷、網絡寫手、包裝、簽售等等一路走來,事實上,劉瑞琳說這些詞她都不喜歡,雖然她也不得不跟着去做。而伴隨着互聯網的衝擊,越來越多的人們以為即使不看書也能獲得信息。而就在最近,亞馬遜的電子閱讀器"Kindle"和巴恩斯·諾布爾的電子閱讀器"Nook",在這個聖誕已經賣脫銷了,這讓傳統的紙質出版業處境愈發尷尬。而劉瑞琳這樣的老出版人卻多少顯得固執,在她看來,瀏覽信息和閱讀,永遠是有區別的,"我們閱讀的古老習慣,永遠無法取代"。而紙質出版在她看來是個思想的傳承和文化的延續,它帶給人溫暖的感覺,這不是其他東西能夠替代的。就像出版社與作者、與讀者的關係,也是一種人與書維繫的溫暖。
上來透氣
業內很多人對於陳丹青與北京貝貝特的鐵杆關係嫉妒得眼紅。各種關於天價版稅的猜想眾說紛紜。而其實,陳丹青只是與劉瑞琳合作慣了,當劉離開山東畫報出版社,陳也就跟着轉會。雖然當時,他其實並不太清楚這個新東家。出版界對於盈利的渴求,讓劉瑞林感覺大家普遍有種焦急的短視。仿佛過了今天就沒明天,先把這個作者搶來再說,只靠高版稅來吸引人,根本沒有耐心交流、琢磨、維護。"這不是一種從容做出版的方式,我們從不搶作者,那沒意思。要是認為用錢能買到一切好的作者,那他就錯了。"
2003年,劉瑞琳離開體制內的山東畫報社,進入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任副社長、副總編輯,北京貝貝特出版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她沒有選擇去三聯、商務這樣的老字號大社,劉瑞琳想做的是一種新型的出版模式。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當時在全國首先實踐了異地建社的設想--北京貝貝特,這屬於既在體制內又可以享受體制外的自由。這也正好符合劉瑞琳想要"上來透口氣"的想法,那些年在山東畫報出版社,讓她真實地感覺到出版行業的那些束縛。那幾年,整個出版行業改革慢是和"有飯吃"歷史的關係很大。"有飯吃"包括兩方面,一方面它享受政府撥款,依靠書號生存;而另一方面,靠教材出版,很多出版社日子也過得不錯。這也正是喊了那麼多年的文化出版行業的改制,雷聲大雨點小的關鍵。而北京貝貝特的這種發展方式,在當時屬於介於體制內外之間的一種自由。自由意味着自食其力,但對劉瑞琳來說,一個企業只談文化,商業上不成功,到最後一定還是走不下去的。
困擾劉瑞琳們的最大問題,還有圖書的定價。她時常問別人,花上百元看場電影,還是花一半的錢買本書?而遺憾的是,很多人往往用腳選擇了前者。這讓她時常困惑,是人們對做書的人充滿了失望,還是人們越來越不願沉思了。
人物評價
獲獎理由
在2010年中國新聞周刊"十年影響力人物"中,劉瑞琳是出版界人物獲獎者。她的獲獎理由是:
在出版體制的靜水中攪動微瀾,在民營書商的緊逼下未亂方寸。劉瑞琳和其麾下的北京貝貝特,印證着中國文化及出版行業世紀之交的困境與掙扎。這些年,我們看到她和她的團隊不棄出版人的操守與情懷,不斷奉獻好書,但遺憾的是,他們至今還沒有盈利。
扉頁名人
讀者最初知道劉瑞琳和她的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是幾年前他們出版的一本《袁氏當國》,雖然薄得要命,但已經足夠顛覆以往從教科書里得來的那段歷史。那一次也是讀者第一回知道了唐德剛。
對於那些生來對歷史不敏感的人,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的歷史書讓他們對歷史有了刨根問底的衝動,從唐德剛開始,到黃仁宇,再到史景遷……一路讀下去,竟然掀起了一股"讀史熱"。讀者們發現,當年從教科書里拿來的那點歷史知識,竟然差不多陸續都還給了教科書。
後來,劉瑞琳主編了一本叫《溫故》的小書。這本介於期刊和書籍之間的出版物,堅持着編者對於歷史和現實的思考。正如開篇語說的,人類始終生活在歷史的投影里。
那差不多是一個開始,之後劉瑞琳的名字不斷出現在一些好書的扉頁。作為一個書籍出版者,這些年她策劃出版了很多好書,但作為個人卻始終寂寂。這也許只應了劉瑞琳常說的一句話,只為了人和書的相遇。
自有方寸
她是一個十分低調的人,幾乎從不接受媒體的採訪,媒體鮮有其專訪發表。
她是一個名氣很大的女人,這名氣不僅僅是在出版業,而且是在中國知識界,她用她獨有氣質和才藝詮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這個國內一流出版品牌全新的魅力。
她是中國出版界唯一一位獲得"中國新聞周刊十年影響力"的人物。其"獲獎理由"這樣寫道:"在出版體制的靜水中攪動微瀾,在民營書商的緊逼下未亂方寸。劉瑞琳和其麾下的北京貝貝特,印證着中國文化及出版行業世紀之交的困境與掙扎……"
她在領獎台上這樣說:"如果說有什麼影響的話,我覺得這種影響完全來自於我們的作者和他們的作品,是他們的智慧,他們的堅守,他們的良知,在感染和影響着每一個讀者,包括我們自己。我覺得這個榮譽應該屬於他們。"
劉瑞琳:一個知性的女人,一個精緻的女人,一個優秀的出版人。
視頻
「新中國人」之劉瑞琳 在「理想國」中看世界2015-12-15
參考來源
- ↑ 劉瑞琳打造出版業「理想國」:不能只悶着頭出書 ,中國作家網, 2016-07-04
- ↑ 劉瑞琳榮膺《中國新聞周刊》十年影響力之出版界人物 ,新浪 2010-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