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謙
劉正謙,又名小山,男,回族,祖籍山東青州,1929年10月生於北京[1]。自幼受家庭影響喜習書法,初取法何紹基,稍長潛心鑽研歷代諸家碑帖,注重師古而不泥古,創新而不離法度。擅行草,所作運筆凝練,變幻多姿,爽爽有神[2]。 作品多次入選國內外重大書法展覽及在專業報刊發表,被收入《中國古今書法選》等,為博物館、紀念館藏或被勒石。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寧夏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寧夏自治區文聯委員[3]。
快速導航 :榮譽記錄
出生地 :北京
國籍 :中國
中文名稱 :劉正謙
別名 :又名小山
民族 :回族
目錄 : 1人物簡介 : 2榮譽記錄 : 3任職情況 : 4生活經歷 : 5作品賞析 : 6突出貢獻 : 7求學經歷 : 8創辦書協 : 9得悟大道 : 10謹守大道 : 11書法造詣 : 12藝術探索 : 13為人評價 : 14其書述評 : 綜述 : 文化作用 : 家庭角色 : 公共角色 : 文明角色 : 結論 : 15個人觀點
目錄
人物簡介
劉正謙 1929年10月生於北京。自幼受家庭影響喜習書法,初取法何紹基,稍長潛心鑽研歷代諸家碑帖[4],注重師古而不泥古,創新而不離法度。擅行草,所作運筆凝練,變幻多姿,爽爽有神。作品多次入選國內外重大書法展覽及在專業報刊發表,被收入《中國古今書法選》等,為博物館、紀念館藏或被勒石。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寧夏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寧夏自治區文聯委員。寧夏書法家協會的名譽主席、寧夏書法院的名譽院長。
榮譽記錄
他的作品多次入選國內外重大書法展覽及在專業報刊發表,被收入《中國古今書法選》等,為博物館、紀念館藏或被勒石。他是寧夏書協和"全國回族書畫展"的創建者、組織者。出版有《劉正謙行書集》,作品在中國書協歷屆舉辦的重要書展中均入選並獲獎,多次到新加坡、日本、韓國、新西蘭、香港、台灣、澳門等國家和地區展出,並應邀先後到日本國以及香港、澳門、台灣地區訪問。2001年獲中國書協頒發的"中國書法藝術榮譽獎"。
任職情況
生活經歷
劉正謙,1929年11月生於北京,祖籍山東省青州。父親曾劉柏石和馬松亭阿訇共同創辦「成達師範」,這是一所有名氣的回族學校,初創時在濟南,後搬遷到北京,解放後改為回民學院。
劉正謙解放前來到寧夏。他自幼受家庭影響,非常喜愛清代書法家何紹基的作品。他曾就讀於西北師範學院,後教過多年中學。在繁重的教學工作閒余,他刻苦練習書法。他懂得了學書必須博精闢法,於是他潛心鑽研百家,功力大進。
他是中國書協德藝雙馨會員,中國書協一、二、三屆理事,寧夏書協名譽主席。寧夏書畫院名譽院長。獲中國書協成立二十周年書法榮譽獎。
概括書法家劉正謙的一生,絕非隻言片語所能。
劉正謙 劉正謙 在老人常常書寫的詩句中,我隱隱捕捉到了一些與他一生相契合的痕跡,挪用至此,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解讀這位已深諳書道與人生真諦的老者。
中年之前的劉正謙,大抵與他常寫的唐代詩人孔紹安《詠石榴》中的句子有些相像:「只為時來晚,花開不及春。」上世紀70年代初期,寧夏的群眾性書法事業尚為空白,其時,民間已隱匿着胡公石、劉正謙這樣具有相當實力的書家。他們或許還未料到,寧夏書法的春天馬上就要來臨,而且正是從他們身上生根發芽。
花甲之年的正謙老人,心態漸趨醇和淡然,於書藝於人生的參悟遠非青壯時可比,這亦像他愛寫的一幅集字聯:高懷見物理,和氣得天真。性情上深明事理,志趣上返璞歸真,怡然自得,物我兩忘。
如今,正謙老人已近杖朝之年,言語間透着一些童心的意味,讓人讚嘆,又恰恰對應了他寫過的陸游《老身自詠》中的句子:身入兒童鬥草社,心如太古結繩時。
作品賞析
劉正謙作品 "筆墨精良人生樂事,氣質變化學問深時。"劉正謙老先生對自己幾十年如一日練習書法是這樣的詮釋的。 劉老指着自己書寫的這副對聯說,藝無止境啊,這是我幾十年的努力與追求。氣質有變化是不是標準就很高呢?但這就是我的人生追求。書法是我國幾千年傳統的藝術,先輩們在這方面的藝術水準已達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我們後人要趕上前人是不容易的事,後人要超過更不是簡單的事。古人在書法上花的心血多,傳世作品多得很。先人有書聖,就我來說,我盡心盡力的追求,做一點成績。我在書法上花了很多心血,這是我一生追求。
"高懷見物理,和氣得天真。"作為練習書法的人,不能一輩子光能寫字,你要工作,為社會服務。志懷高遠,靈魂要純盡,思想要靜,這樣你才能懂世理,否則是膚淺的。劉老說,和氣:就是要有和諧之氣,浩然正氣。和氣是修養出來的。正氣是經過錘練出來的。天真是一種質樸,這不是假的,是真的。
"白頭雖老赤心存。"我摘抄的這句唐代杜甫詩句就是我一生對書法的追求。坐在一旁的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吳善璋說,劉老的書法藝術經過幾十年的不懈追求,已經達到一種成熟的境界,內涵越來越豐富,有自己獨特而深厚根基。劉老在書法的練習中吸收古人的多家之長,並經過幾十年的不斷進取,在書法線條的錘練上才達到了今天這樣的高峰。劉老的書法寫的直率、舒暢、清靈而有變化,感覺有含蓄,有思想境界,既然有傳統的含量,又有自己的表現,風格突出,求得自己的特點,書法脈絡清楚,他與書法大家之路一脈相承,非常經得住看,耐人尋味,非常合理,每處都有看頭,有書法的堂堂正氣,書法簡靜,又很流暢,符合書理,表現力強。
突出貢獻
劉正謙作品 劉老對寧夏書法組織的建立做出了突出貢獻。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吳善璋說,當時的寧夏書協是在劉老的倡導和組織主導下成立的,辦公地點就是他家的一間房子,寧夏書協組織開會就在他家裡,每次組織活動,他就把茶水提前煮好,冬天就把爐子燒上,一進屋就很溫馨。當時我們都是小青年,三天兩頭就跑到劉老家裡,劉老不但在書藝上、工作上、為人處世上給我們講道理,還以身作則。比如,他把一個收藏的書法字帖主動借給我去學習。劉老就是這樣一位老前輩,為寧夏書協創造了一個團結的好氛圍、好環境,現在寧夏書協仍然保持着這樣一個好傳統,每年為群眾寫春聯沒有間斷過。
寧夏書協剛成立時,劉老就帶領大家經常在一起交流書法技藝,互相切搓,互相提意見。劉老主動帶頭把寫好的字掛在牆上讓大家給他提不同的意見,搞點評,這樣就形成了一種好的氛圍,大家就互相點評、交流,為以後寧夏書協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後來,在固原、吳忠、靈武、平羅先後成立了書協組織。
書法家馬學智說,劉老用自己的行為感化着周圍的人,在劉老的周圍始終有眾多的學生,他不但在書法藝術上有一種魅力,而且更有人格的魅力。劉老是寧夏書協組織的建立上發揮承上啟下的重大作用,他甘做人梯。作為一個書法家,他把自己的家當書法家協會,給書法愛好者創造了一個學習交流的好環境。
求學經歷
抗日戰爭時,年幼的劉正謙隨家來到寧夏,在寧夏上小學、中學,後到蘭州上大學。父親的字寫得很好,受其影
劉正謙作品
響,劉正謙從小就酷愛寫字。那時,他並沒意識到書法這個概念,因為每天的大楷小楷是固定的功課。年齡稍長,他開始臨習碑貼,再也沒有斷過。大學畢業後,劉正謙先後在寧夏的幾所學校當教師,即使是上課寫板書時,他也拿出臨貼一般的認真勁。那一時期,劉老師的板書成為學生們最欣賞的字,學校每辦黑板報都要請他去寫標題。在黑板上寫大字不好寫,劉正謙就用抹布沾水在水泥黑板上寫好,再用粉筆雙勾出來,效果出奇的好。當年批改學生作文,劉正謙也一絲不苟,一直用毛筆沾紅墨水寫評語。
對於寧夏書法界而言,劉正謙的身份絕非只是書法家,他更是一位卓越的組織者,是寧夏書法事業的奠基人之
一。文化大革命以後,劉正謙離開學校到銀川市文化館工作,搞書法相對有了更好的條件。1973年,寧夏(銀川)成立了書法學習小組,小組成員涵蓋老、中、青三代,老同志有曹佑安、胡公石、安卓三、羅雪樵等,劉正謙正值壯年,還有一些年輕的愛好者如柴建方、吳善璋、郭守中、馬學智等。在他們的組織和倡導下,民間書風日益濃厚,交流學習活動頻繁。上世紀70年代中期,書法講座、書法展覽、少兒書法培訓班等一系列活動陸續開展,銀川地區的很多書法愛好者得到了學習交流的機會。
1978年,為了開闊眼界,寧夏書法界派出胡公石、劉正謙、柴建方、馬學智前往全國各地學習交流。在北京,他們與後來擔任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的沈鵬進行了交流,隨後即到南京,拜訪了著名書法家林散之。當時散之老人已快80歲,見到幾位西北來的書法家非常高興,雖然老人的手指屈伸很困難,但還是為他們每人寫了一幅字。康有為的女弟子、著名書法家蕭嫻先生也給他們贈送了作品,以示勉勵。在蘇州,4人拜會了著名書法家費新我,並和蘇州的書法組織達成協議,舉辦銀川蘇州書畫聯展。到杭州,沙孟海先生的熱情接待,更令他們對日後發展書法事業堅定了信心。1979年,銀川地區成立了書法篆刻小組,這是「文革」後國內第一個書法篆刻組織,劉正謙任副組長,負責日常的組織工作。
創辦書協
劉正謙作品 1980年5月,寧夏書法家協會早於中國書法家協會正式成立。當時的寧夏書法家協會,是全國3個省級書法家協會中最早成立的。在寧夏書協的第一屆理事會上,劉正謙當選副主席兼秘書長,日常事務俱由他來處理。書協成立後沒有固定場所,沒有經費,舉凡開會、評審,大多是在劉正謙家中進行,身兼秘書長職務的劉正謙除了參與活動外,還要負責大家的「後勤保障」,經常忙得不亦樂乎。
1980年,全國第一屆書法展在瀋陽舉行,劉正謙作為寧夏書協的代表參加了評審工作,當時啟功先生是評審委員會的主任,劉正謙是委員。這屆全國書法展覽,寧夏的入選作品量位居全國前10位,令許多文化大省刮目相看。其實誰能想到,在這個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有組織的書法活動早已熱火朝天地搞了近10年。
1981年,中國書法家協會成立,劉正謙被選為理事。
寧夏書協成立後,在劉正謙等書家的倡導和努力下,寧夏連續舉辦了多次書法展覽。有銀川市書法展,有全區書法展,還有寧夏、甘肅書法展,寧夏、青海書法展。劉正謙意識到,要提升寧夏的書法水平,還要舉辦更高層次的展覽,這個念頭隨之催生了「西北五省區書法展」、「黃河流域十省區書法展」、「全國回族書法展」等等。一連串大型書法展覽,在全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寧夏書法事業呈現出一片紅火的景象。在這片紅火的背後,劉正謙和大夥付出了很多。劉老回憶:當時的許多工作是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進行的,出差交流,差費大多得自己解決,甚至連辦展覽都要湊錢。舉辦如此之多的展覽,沒有專職人員,大家都是兼職籌辦。整個書協只有劉正謙是所謂的「專職」。記得最初籌辦展覽時要交作品,給大家發了幾張宣紙,這可難壞了這些書法家們。因為條件困難,大家過去習字都是用麻紙,沒怎麼用過宣紙。看着雪白的宣紙,平素恣意於筆墨間的書法家們一下拘謹得像個孩子,不敢落筆,生怕寫壞了。
得悟大道
劉正謙作品 在學書之初,劉正謙就深知臨帖之重要。他對清代書法大家何紹基尤為推崇,自年輕時就刻苦研習。臨貼雖多,但劉正謙卻把握住了「師古不泥古」的要旨,在多年的摸索中獨成一家,其書作具有鮮明的個人特徵。全國書法展至今舉辦了7次,正謙先生是寧夏入選最多的人。正謙先生曾告誡書法愛好者:老老實實臨貼,儘可能筆筆中鋒,方能得線條厚重,通暢飽滿。這番告誡,正如何紹基所曰:「如寫字用中鋒然,一筆到底,四面都有,安得不厚?安得不韻?安得不雄渾?安得不淡遠……」
劉老的一位同仁說:正謙先生對於寧夏書法界的貢獻,更大是在於他倡導了一種正確的書風,為許多後來者把准了方向。很久之前,劉正謙就為寧夏書法的發展定下了大目標,他曾多次說:「寧夏只出一兩個書法家不行,成不了氣候。寧夏要有自己的『揚州八怪』,要出十個八個高水平的書法家,寧夏書法才能站住腳!」這句豪言壯語在寧夏書法界廣為流傳,時時激勵着寧夏的書法家們。從最初的幾個人到現在的上百人,寧夏書協逐步發展壯大,而寧夏書法家在全國也日趨受人矚目。令劉老感到欣慰的是,寧夏書協的書風很正,非常團結,這在全國有口皆碑。
從幼年習字到現在,無論身份、環境如何變化,劉正謙未有一刻停止過對書法的研習與創新。70歲之後,得脫工作之累,劉正謙更是靜下心來專注於書法。每天他都晨起臨貼以承古求新,一寫就是
幾個小時,旺盛的精力令人驚嘆。書法界的朋友發現,這位老前輩的作品隨着他年齡的增長愈有味道,時時精進。快80歲的劉正謙很忙,每天除了寫字外,他還要參與很多書法交流活動。汶川地震後,老人心繫災區,凡是和賑災有關的書法活動,他概不推辭。
為什麼幾乎一輩子沒有停止對書法的探索?劉老的答案簡單而有力:我愛書法!從師法何紹基、於佑任諸前賢到現在,正謙先生朗聲說:如今我是在寫自己!多年的積累,潛移默化,他的風格就是自己的名片。
現時的正謙先生雖然門生眾多,受人崇仰,但他自己卻從未有一絲滿足,仍舊謙和而自省:「一直以來,我從來沒有對自己的字滿足過,現在仍覺得某些方面還欠精到。」「除非是因為年齡、身體的原因寫不動了,只要身體和精力允許,我會一直寫下去,這是我畢生的追求!」劉正謙說。
謹守大道
他是中國當代書法界的領軍人物之一,具有承上啟下的意義,歷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一、二屆理事、寧夏書協副主席等職。之前,我僅是在一些地方見到老人的字。無論回漢,皆視他的字如上玉。在這個民族多樣、性格各異、意見紛爭的國度,只有在藝術和真理的認知上,大家才會不約而同站在一個立場,才會自覺地心悅誠服。
在西海固的那座清真寺里,一群襤褸又深具靈性被黃土包裹的農民在等待迎接老人的字。
這是中國無數的書法家難以比擬和企及的高度。這是尋道者一生的自足和福音。
當我和正謙老人交流討論的時候,他向我坦言:感情是我一生所看重的。
這是民眾和人們看重老人的原因。一位藝術家如果丟棄了人民,就丟棄了根源,就像毛離開了皮肉,將不再被生命滋養。
劉老的根在民間,他的心裡有普慈,所以衣衫襤褸的窮人愛護他。
正謙老人一生,是將自己的感情和真理的要義、機密統統隱藏在古人的文章、詩詞和話語裡的。那些文章、詩詞僅僅只是載體,他本人的思想、精髓、感情、精神卻一點一滴瀰漫在他書寫的字裡行間。
劉正謙,在他多年書法的史海里,我們可通過與歷代大師的對比,體悟到那來自藝術本真和原始的特性。這是一些斑駁古老但泛黃流金的品質。這是他神奇的魅力與神秘。
老人的每一幅作品,穩穩地、靜靜地滲透紙背。從老人的字,可以看出他的心很乾淨,可以看出他的為人是普慈和善的,且對自己卻又是極其嚴謹和自省的。很少有一個書畫家能像他這麼自律和不斷反思自己、解剖自己。從他的字,可以看出他的心完全是安詳的、靜着的。據說他可以久久地一連好些天呆在書室里,不思外面的世界。他完全將自己融化在自己書寫的字里,將自己融化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而了無痕跡。
面壁十年圖破壁,一筆寫透千層紙。那是一種無意之意,是一種出神入化的功。不是形式和外在所用的力量。劉正謙追求的正是這個。他追求的是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他睿智地告訴我:立是容易的,破卻是不易的!
他所說的「立」,其實就是要得體、要入門,就是要有來源和根脈,要對古人有所繼承。但是,最關鍵的是「破」,得發揚和傳達出自己的精神和內涵。
入門也非輕而易舉和一朝一夕的事情。正謙老人「天人合一」的境界,其實還可以理解成一種他對大自然以及人民的擁抱。回歸自然,領受了天地的日精月華,生命才會亘古和永恆。
這仿佛是命定的機緣,像萬河尋源一般,終歸要走到這裡來。而此處正是正謙老人書法藝術的汪洋大海。
正謙老人強調「功夫」和「工夫」的關係。這兩者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但又是辯證統一的。事實上,一切都勿空談、奢談,都要從一開始,得一步一個腳印,一筆一划落到實處,落到紙上。
劉正謙作品
他始終在藝術之路上下求索,在繼續向一個看不見的高峰前進。這就是一位深入人心和民眾的書法大師、一位老人的心靈。正謙老人的根在民間,是因為他從骨子裡,從一開始就摒棄了功利和媚俗,就具備了進入書法藝術的真境與花園。
這是從骨頭和血液裡帶來的。因而,他自覺地保持了獨立的藝術風格和平和無極的境界。南方多才子,北方出聖人。正謙老人的字里有大和平,讀他寫的字如和風沐浴一般。並且,他以一人之筆力,平復了整個人心的世界。 《古蘭經》二十章曰:遵守正道者,得享和平。記得有人曾在文章中評論正謙老人的字充滿了凌厲!
且看漢語詞典對凌厲是怎麼解釋的:凌厲是形容氣勢迅猛,暗含着異常強烈的進攻性。而一位內心如此平靜,在書法領域修得正果的老人,他的字如何會是這樣驕橫。他的字充滿了樸素、平靜與親切。正謙老人的每一個字只要仔細看,都仿佛是在微笑,都那麼平和、安詳,很容易讓人入靜,久了,會覺得有一團氣從丹田緩緩升上來,在周身溫泉一般流淌。再看上一會兒,你會情不自禁地生髮皈依的喜悅。老人的字在形式上刪繁就簡,在精神內涵上,完全是在傳達他的無盡的心情,他的難言的機密,他的透悟的真理與道。他追尋着道,謹守着道,他得享着天地之間的大和平。
書法造詣
劉正謙作品 劉正謙,號小山,回族,山東省青州市人。1929年11月生於北京。幼年隨父母移居寧夏銀川。大學畢業後曾先後在自治區黨校及銀川市文化館、市政協等單位工作。現為寧夏文史館副館長,一級美術師,並為寧夏書畫院名譽院長,寧夏書協名譽主席,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正謙先生是中國書協一、二、三屆理事;二屆中國書協創作評審委員會委員。其作品在中國書協舉辦的歷屆重要書展中展出,並多次到新加坡、日本、香港、韓國、新西蘭等國家及地區展出。正謙先生本人也曾先後應邀到日本及澳門訪問。正是這一系列業績,使正謙先生作為寧夏書法藝術事業的一位代表人物,受到了國內外書法界的關注與好評。
古人說:「萬古名家,無不由積學醞釀而得。」正謙先生也正是沿着這一條成功之路,而使自己的藝術追求與理想成為現實的。正謙先生出生於書香門第,其父劉柏石先生即寫得一筆何紹基體的好字,並享有一定的書名。正是在這種家庭氛圍的薰陶下,童年時期劉正謙從學習何紹基的書帖而踏上了自己的學書路程。而後,隨着學習的進步、年齡的增長、知識的豐富與視野的開闊,正謙先生逐漸認識到學習書法在掌握一家之法的基礎上,還需廣泛涉獵、博精群法。於是,他將自己的目光投向廣袤無垠的傳統書法之域。其間,他着力窮研深究、為我所用的主要有顏真卿、柳公權、劉墉、于右任諸大家。當然,在這個廣涉博取的過程中,正謙先生對於何紹基的研思與汲取是始終沒有放鬆過的。於是,這就構成了正謙先生的學書之路的總體風貌,直到他已經「功成名就」的現在。
劉正謙作品
通過學習古人來學習書法,這是每一個學習書法的人都必須要走的一條道路。但自古以來走過這一道路的人何止千千萬萬,而最終真正學有所成的人就沒有多少了。因此,「師古」並不是「成家」的關鍵。那麼,「成家」的關鍵何在呢?在「師古能化」,亦即不僅要「師古」,而且要「能化」。所謂「能化」,就是要在學透古人的基礎上,衍化、變化出一個既源發於古而又不囿於古的藝術自我來。正謙先生的書法藝術之所以能夠自成一家,正是因為他通過對所師古人的融匯貫通,而「變化」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藝術自我。而他完成這一「變化」的具體方式,則是將他所師古人的一些頗為矛盾對立的東西,融合到一起了。在我看來,在對正謙先生影響最大的幾位書家中,顏真卿、柳公權、于右任均是以骨勢為尚的;何紹基、劉墉則是以韻趣為尚的。骨勢與韻趣對於書法藝術,本是差距相當大、且有鮮明的矛盾對立性質。正謙先生藝術風格的建構,正是將它們糅合到一起了。
正謙先生糅合出的這一藝術自我,雖然既不同於它所自出的「骨勢」,也不同於它所從來的「韻趣」,但卻又無不處處散發着這「骨勢」與「韻趣」的精神與風采。譬如,其作品整體的筆酣墨暢、奇盪多姿,給人的第一印象無疑是堪稱登堂入室的何紹基家法;其用筆行墨的濃重溫潤處,又於何紹基之外平添了一些劉墉的意味。但進一步審視你很快就會發現,正謙先生的用筆已完全不是何紹基的棉軟與劉墉的肥腴,而是一種峭拔挺健、頓挫分明的骨勢洞達、筋力充溢特徵了。所以,正謙先生之書是以「韻趣」為表而以「骨勢」為里,有似於古人所稱道的那種「外若優遊,中實剛勁」的藝術類型。而這「骨勢」與「剛勁」,則無疑當是顏真卿、柳公權、于右任這些以「骨勢」為尚的書家的法乳。在我看來,正謙先生的書法頗為超塵脫俗,那種既清新爽健、明麗俊快,又蒼勁老辣、痛快沉着的風格特徵,是他糅合名家書法所結出的果實,這些體現着正謙先生的才華與功力的藝術創造是自不待言的。
藝術探索
劉正謙作品 正謙先生之所以能成為藝術探索之旅上的一位成功者,除去他藝術天分的因素之外,我覺得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是他對藝術探索的那種高標準、嚴要求與不斷進取、謙虛謹慎的態度。筆者與正謙先生結識近三十年,我們在一起經常談及書法藝術問題。正謙先生竟沒有一次對自己的書藝現狀表示過滿意,他總是覺得自己還有些不成熟的地方。若干年前,當《書法》雜誌打算對他作個專題介紹,寧夏人民出版社計劃出版他的書法作品集的時候,他以自己在藝術上「還不是太成熟」為由而拒之。由此所折射出的正是正謙先生在藝術事業上永不滿足的進取精神與虛懷若谷的博大胸襟,也是正謙先生走向成功的動力源泉。
從美學的層次來看,風格特徵、藝術實踐都是藝術家的藝術思考與美學觀念的物化與外化。所以,一位真正的書法家,對書法藝術都有自己的理論見解。正謙先生雖未撰寫過書論文章,但同樣有一些頗為精要的心得體驗與藝術觀念。首先,正謙先生認為,要在學書道路上有所成就,非「向古人靠攏」不可。初學時臨寫碑帖自不必說,學有所成後個人風格的確立,也必須保持與某家、某派的承傳關係,因而要想完全擺脫傳統,重打鑼鼓另開張是不會取得成功的。所以,他總是告誡那些學習書法的中青年同志,要多臨、多學、多看。他說:「光憑一點才氣,不堅持臨帖到了一定的時候,就寫不下去了,最後,還得向古人靠攏。」其次,正謙先生認為,人在不斷變化,書法也應不斷變化。他常說:「字一死,就完了。」甚至提出:「一個書家要是覺得自己的字無法變化了,那就不要寫了。」所以,在他看來,書家年輕的時候,字要年輕,老年以後,字也要隨之而「老」;若人已老而書猶稚嫩,這就不是名副其實的書家。正謙先生所說的書法之「變」,不是單純的為變而「變」,即僅在字形的變化上做文章。他認為書之變與人之變是一個同步的過程,若脫離開人之變,而單純地追求書之變,那只是一種筆墨技巧,失卻了其作為心聲心畫的本體意義。因而,對時下書壇上頗為風行的那種僅在筆墨、造型上用心思的形式主義傾向,他每每表示不以為然。最後,正謙先生認為書家絕不能僅有「字內功」,還必須同時具有「字
外功」。所以他經常引述古人關於「心正則筆正」「學書須胸中有道義」之類的觀點,強調既要在道義、情操、人品等方面加強修養,還要在文藝、美學、歷史等方面同時用功。
近30年來,正謙先生對寧夏書法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從70年代初,由銀川地區幾位書法愛好者自動組成書法研究小組起步,到80年代初寧夏書協正式成立,再到今天擁有一支有二十餘名頗具實力的書法藝術隊伍,在它的成長壯大的過程中他始終身居副組長、副主席、名譽主席這樣的領導崗位,承擔書協的具體組織領導工作。1992年全國回族書展,他是這一展覽的主要組織者與領導者。
13為人評價編輯 正謙先生之為人樸實敦厚、襟懷大度、直率坦誠,待人誠懇、隨和平易,正是正謙先生藝術風格和人格內蘊之所在。現正謙先生年近古稀,但他仍精力充沛、求索不已。他總喜歡說:「我的字還在變,過上兩年,還會好一些。」我對此也確信不疑,願正謙先生在不斷開拓進取的藝術之路上,創造出更加引人注目的藝術輝煌。
其書述評
綜述
清新雅健熔古鑄今
尹旭
回族研究,1999.2
[關鍵詞]劉正謙
穆斯林男人和女人生來就是為了同樣一個崇高的目標———代主治理世界。《古蘭經》說:「信道的男女互為保護人,他們勸善戒惡,謹守拜功,完納天課,服從真主及其使者,這等人真主將憐憫他們。真主確是萬能的,確是至睿的」(9∶71)。因此,婦女在伊斯蘭文明的發展過程中同男子有着同樣重要的作用。
我們有必要指出,現代西方的發展及文明已向穆斯林婦女提出了有史以來文化上和實際行為上的挑戰。比如,具有自由主義、存在主義、激進主義和兩性思想的男女平等理論,就屬於這種挑戰。具有激進思潮的婦女解放理論還向婦女提出了更為複雜的問題。男女平等主義中的激進思想正威脅着現代文明的基本組織———家庭。因此,我們認為,在這種情況下,穆斯林婦女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應趨向多元化。
文化作用
現代穆斯林民族的基本危機是文化危機。穆斯林民族在世俗主義的影響下,正在朝兩個方向發展,走向傳統或西方化。穆斯林婦女也成為這兩種趨勢的受害者。例如,少數穆斯林學者把穆斯林婦女的角色限制在家裡,並辯稱,如果婦女能夠有參與公共事務的機會,那麼這個社會將會有更多的問題出現。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問題不能歸咎於規定婦女在社會中應充當何種角色的伊斯蘭教教義,而在於某些非伊斯蘭的國家、民族和地區的文化風俗使然。另一方面,許多極端激進的女權主義者強調婦女受到了男子的壓迫,因為婦女承擔了生育的責任,她們在家庭中的角色是妻子和母親。為此,這些女權主義者建議,妻子、母親制度和家庭應被廢除,婦女應利用現代技術設備把自己從生育子女,養育子女的任務中解放出來。一方面,這些女權主義者想要從「婚姻」制度和家庭中解放性行為,另一方面,她們還要求性主動。性主動指的是消除兩性的區別,接受所有的離經叛道的性方式和各種基於同性戀、女性同性戀,易性癖者的新式家庭。因此,穆斯林婦女應具備非凡的應變能力。她們要面對來自兩方面的問題———既要照顧穆斯林民族傳統,又要接受穆斯林民族以外的西方文化。穆斯林婦女應同時學習伊斯蘭文化和西方文化,以使在任何問題上都能得出正確的觀點。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以伊斯蘭哲學為基礎,對伊斯蘭教和西方文化進行進一步的比較研究。
值得指出的是,在西方,所有推動社會發展的努力都基於世俗主義。因此,伊斯蘭文明的發展應基於對伊斯蘭教基本精神的理解,即應把《古蘭經》和先知的聖訓作為指導人們「理性」和「感性」的主要源泉。因此,穆斯林婦女,在許多問題上,都應在頭腦中同時具備伊斯蘭思想及西方文化思想,這樣她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採取一種比較的方法來處理問題。這些問題是由女權主義者提出的,還是由其他的持西方觀點的人提出的,都已經變得無關緊要了。
家庭角色
家庭是文明社會的基本組成單位。在這裡,穆斯林婦女還要面臨兩個主要問題,即伊斯蘭傳統和西方化。伊斯蘭家庭體制的特點被一些人錯誤地理解為家長制,這實際上暗示了在穆斯林家庭中男人對女人的控制和專橫。他們認為男人居統治地位,而婦女事事順從的形式破壞了家庭環境。甚至認為穆斯林家庭在某些情況下,變成了獨裁統治的王國,在這個王國里,婦女總是沉默的。
實際上伊斯蘭家庭體系、社會體系,甚至政治體系既不是父權制的,也不是母權制的,而是協商型、參與型和顧問型的。伊斯蘭婚姻是建立在丈夫和妻子和睦的關係之上的,而不是令人恐懼的,君主制的關係。先知穆罕默德曾說:「你最好的東西就是他,而他是他的家庭中最好的,在你們當中,我對於我的家庭來說是最好的。」
更進一步說,先知穆罕默德也曾幫助過他的妻子們做家務。他對他的妻子和藹可親,他也同他的孩子們和孫子們玩耍。因此,穆斯林男子應在各個方面效仿先知,包括作一個理想的丈夫和一個理想的父親。
另一方面,象剛才提到的女權主義者,她們對家庭這個單位缺乏應有的認識。婚姻被看成是對婦女的奴役,養育孩子被看成是一種負擔,而家庭則被看作是家長制社會的一個政治單位。一個穆斯林婦女應實際地在家庭中履行好受人尊敬的「妻子」和「母親」的責任,這樣才能抵制這些錯誤的觀念。值得指出的是,那些受傳統影響或西方化影響的婦女,不能在家庭中擔當「妻子」和「母親」的重要責任,這會使家庭破裂,使人們心理上不平衡,導致青少年犯罪及其它社會問題。
一個懂得在家庭中如何當好「妻子」和「母親」的穆斯林婦女,會使家庭團結、和睦、安寧、穩定,這對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會起到關鍵性的作用。西方社會所有的先進技術和物質基礎已不能維持它的發展,因為它缺少道德和精神基礎及家庭體系的完整性。未成年人懷孕現象就象瘟疫一樣席捲西方社會,艾滋病正威脅成千上萬人的生命。因為缺少家庭的完整性,丈夫和妻子、孩子都不住在一起,他們各自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是為了逃脫令人不悅的家庭環境。
這裡值得指出的是,一個穆斯林婦女需要從作為她丈夫的穆斯林男子那裡得到支持和鼓勵。如果丈夫在家庭中遵循傳統的個人專制統治或模仿西方超出婚姻關係的自由婚姻模式,那麼一個穆斯林婦女無疑會面臨最大的家庭問題。儘管她會繼續承擔作為穆斯林妻子和穆斯林母親的角色,但她還要承受心理上的憂慮和痛苦。因此,召開有關穆斯林男子在家庭中作為丈夫和父親角色的研討會和講習班是非常重要的。作為一個家庭的重要成員,穆斯林男子更認為自己是家庭經濟來源的主要支柱和一個在外面工作的人。作為一個丈夫和父親,他確實應義不容辭地給他的家人提供食品、衣服和避寒的居所,但他不能忘記他的妻子和孩子也需要他的注意、關心、愛護和尊敬,甚至比他所提供的物質需求更為重要。
公共角色
穆斯林婦女在社會、經濟、政治等領域都發揮着重要的作用。歷史是見證人,在先知和四大哈里發時期,聖妻們在各個領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先知穆罕默德的妻子們和其他的女同胞在文化、社會、經濟和政治領域都發揮了她們的才能。例如在知識界,「穆民之母」阿伊莎的名子是最響亮的,她不僅確立了許多傳統,而且還被認為是那個時期知名的宗教法官。在社會生活領域,宰乃白·賓特·胡宰邁(ZainabbintKhuzaima)以幫助貧困窮苦的人們而得名。她以「窮苦人的母親」而受到人們的敬仰和紀念。在經濟和政治領域,施法·賓特·阿布杜拉(ShifabintAbdAllah)值得人們的注意,她在第二任哈里發歐麥爾·本·哈塔布(UmarbinalKhattab)時期,被任命為麥地那市場的管理員。在政治領域和戰場上,烏姆·安瑪賴(UmmAmmarah)的貢獻是不能被忽略的,她曾參加了許多談判和戰役。
因此,現代穆斯林婦女應以伊斯蘭文明發展史上女性同胞所擔當的傑出角色鼓舞自己。這裡,穆斯林婦女面臨的最大的問題之一是,在家庭和社會上如何掌握自己的雙重角色。值得指出的是,對於一個懂得在家庭中承擔主要角色的穆斯林婦女並不是象大家所誤解的那樣,她的地位是不重要的,是微不足道的。如果她按照伊斯蘭的教義來行使她作為「妻子」和「母親」的責任,那麼這是一件善功。進一步說,她也應該認識到真主所賜予她的才能。因此,從一開始,她就應知道在真主的事業中如何為穆斯林民族的發展顯示這種才能。要做到這一點,丈夫和妻子需要相互理解,他們要懂得如何用平靜和愉悅的心情分擔家庭內部外部的責任。
文明角色
以上提到的各種角色作用都是互相關聯的,所有這些角色旨在建立伊斯蘭文明。穆斯林男女在建立和發展穆斯林民族方面是合作者,而他們又應該相互取長補短,以贏得真主的喜悅。歷史上的許多實例足以激發穆斯林婦女在社會發展中擔當重要的角色。在先知穆罕默德時期,第一個歸信伊斯蘭教的人就是婦女即聖妻赫迪徹(Khadeeja);第一個為伊斯蘭教獻出自己生命的也是一名婦女,蘇曼亞(Sumayya);顯示偉大的母愛,在薩法和麥爾臥兩山奔走尋水以為她的孩子伊斯瑪義止渴,同時向真主祈求以得到幫助,並發現滲滲泉的母親是哈吉爾(Hajra)。
結論
一個穆斯林婦女,從定義上說,她是一名婦女,她願意把她自己奉獻給真主,她擁有潛力與穆斯林男子合作建立一個持續發展的伊斯蘭文明。建設伊斯蘭文明需要穆斯林男子和女子的共同努力。
個人觀點
一點認識
——我國書壇的發展趨勢
寧夏銀川劉正謙
中國書壇局面可喜,愛好者眾多,人才輩出,勢必要造就出一大批出類拔萃的書家,為祖國、為偉大的社會主義時代增光添彩。
縱觀書法藝術發展史,所有被後人肯定、稱道、學習與研究的對象,無一不是熔鑄古人,自僻蹊徑的開拓者。學習書法,必須入門,從習字開始,認真臨帖,逐步向古人靠攏,進而掌握一種流派,一個風格。在舊時代,因交通閉塞、信息不靈、交流甚少、眼界不寬等諸多不利因素的制約,守着自己能夠見到的一兩本碑帖,往往還是走了原樣的版本,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習書法,事倍功半。大多數書法愛好者用畢生心血,最後只能算是一個善書者。歷史上極少數成功的書家,他們得天獨厚,能夠走南闖北,廣泛交流,既可以入書法之門,又能博採眾長。他們有學問,重修養,悟性高,對書法藝術情有獨鍾,勤於實踐,潛心鑽研,為古人所說的既可入帖又能出帖之人。
現在,我們與古人所處的環境大不相同了,包括前面所說的那極少數得天獨厚者,恐怕也不如我們現在了。我們可以在國內、國外舉辦展覽,參觀展出,利用信息廣泛交流,特別需要提出的是過去只有王公貴族方能看到的傳世之作,以及大量的精品、能品等,因我們有了發達的印刷術,高保真的影印件,所以大多數書法愛好者都可以輕易的獲得。這樣有利的學習條件下,勢必要造就大批的書法家,這是不容質疑的。但是要提醒的是,正因為客觀條件變了,一切都顯很容易的時候,有人反而不願下功夫,在繼承這個問題上,以走馬觀花的態度淺嘗輒止,而大談創新,這樣的不知臨習碑帖,沖刷自己字里的俗姿,久而久之,一定會步入不知所措之地。
書法藝術是傳統藝術,能正確認識風格與流派的形成是一種成熟的表現,潛心學習和鑽研風格與流派是為創新打基礎,只要態度端正,方法得當,獨立門戶是水到渠成的事。
詞條標籤: 政治人物 官員 人物
視頻
參考來源
- ↑ 劉正謙,又名小山,男,回族,祖籍山東青州,1929年10月生於北京,搜狐 - www.sohu.com/a... - 2016-8-23
- ↑ 自幼受家庭影響喜習書法,初取法何紹基,稍長潛心鑽研歷代諸家碑帖,注重師古而不泥古,創新而不離法度。擅行草,所作運筆凝練,變幻多姿,爽爽有神,知乎專欄 - zhuanlan.zhihu.com/p... - 2020-10-22
- ↑ 被收入《中國古今書法選》等,為博物館、紀念館藏或被勒石。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寧夏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寧夏自治區文聯委員,華夏收藏網 - www.mycollect.net/a... - 2012-4-30
- ↑ 1929年10月生於北京。自幼受家庭影響喜習書法,初取法何紹基,稍長潛心鑽研歷代諸家碑帖,搜狐號 - mt.sohu.com/2... - 2016-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