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晦之
簡介
劉晦之名體智,晚號善齋老人,安徽廬江縣礬山鎮劉墩村人,晚清重臣四川總督劉秉璋之子。劉秉璋在浙江巡撫任上時,正值中法戰爭爆發。他率軍坐鎮杭州。在戰爭的關鍵時刻,他對家人說:「萬一戰場失利,吾得對國盡忠,夫人要盡節,三個兒子(指老大劉體仁、老二劉體乾、老三劉體信)要盡孝,小四、小五尚小,送給李鴻章了。」此言一出,軍中將士無不鐵心報國。中法之戰鎮海一役歷時103天,空前酷烈,全憑浙江一省的財力和兵力支持,最終戰勝法軍。法軍艦隊司令孤拔受重傷,不久死在澎湖列島。劉秉璋因此戰獲勝而擢升為四川總督。
劉晦之正是劉秉璋的「小四」,自幼聰慧好讀。因劉秉璋是李鴻章的至交,兩家又是姻親,故劉晦之從小就得以進入天津李鴻章的家塾,與李氏諸子弟一起讀書,中西文俱佳,又得以與李氏門生故吏及其子弟朝夕相處,過從無間,還飽覽了故家舊族多年秘示人的典籍和收藏,這都為他後來從事銀行業和收藏事業打下了基礎。 劉晦之的文物收藏堪稱海內一流,尤其是龜甲骨片和青銅器的收藏,世間罕有其比。
其甲骨文的收藏在戰前就達28000餘片,1953年全部出讓給國家。據文物部門統計,現存我國大陸的龜甲骨片,總共9萬餘片,分布在95個機關單位和44位私人收藏家手裡,而劉晦之的28000片,差不多就占了三分之一,是私人收藏甲骨最大的一宗。
所藏甲骨之多為海內外之冠
1936年郭沫若亡命日本時,日子過得很困窘,有時連毛筆也買不起。劉晦之知其博學多才,就將自己歷年所收集的龜甲骨片,請人拓出文字,集為《書契叢編》,分裝成20冊,托中國書店的金祖同帶到日本,親手交給郭沫若,供其研究、著書。郭沫若見後嘆為觀止,從中挑選了1595片,先期研讀考釋,並據此著成了甲骨學上具有重要意義的巨著《殷契粹編》,在日本出版。郭沫若在書序中一再感嘆道:「劉氏體智所藏甲骨之多而未見,殆為海內外之冠。已盡拓出其文字,集為《書契叢編》,冊凡二十,去歲夏間,蒙托金祖同君遠道見示,更允其選輯若干,先行景布,如此高誼,世所罕遘。余即深受感發,不揣譾陋,取其1595片而成茲編,視諸原著雖僅略當十之一,然其精華大率已萃於是矣。」「……然此均賴劉氏搜集椎拓之力,得以倖存。余僅坐享其成者,自無待論。」(郭沫若《殷契粹編.序》)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抗日戰爭結束後,復旦大學胡厚宣教授從大後方復員回滬,即常往市區新閘路上的小校經閣拜訪劉晦之先生,與之訂交,參觀過他的藏品,並專門安排了學生們前去參觀他收藏的甲骨。那是用楠木盒子規規整整分裝起來的100盒甲骨,打開盒蓋,滿目粲然。
另有甲骨拓本《書契叢編》20冊,每冊後附簡單釋文。這套拓本,與盒內的甲骨實物先後次序正相對照。胡厚宣曾查其甲骨實數,實為28192片。著名學者陳夢家還考證過,其中有300餘片為徐乃昌隨庵的舊藏。
1953年,劉氏甲骨出讓國家,由中央文化部文物局接收,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將其又重新墨拓了一遍,拓本題名《善齋所藏甲骨拓本》。
對於劉氏所藏甲骨,前些年中國台灣學者董作賓不知何故,認為「劉晦之所藏甲骨號稱二萬片,但大者多是偽刻」(《甲骨五十年》)。解放後,中科院考古所主持甲骨學史上最權威的著錄《甲骨文合集》時,認真考證過一遍,認為劉氏所捐獻的甲骨中,偽刻只有112片,還不到1/250,這就不能算是「多」。董作賓還說:「他(劉氏)的精品,已選入《殷契粹編》,共1595片,真是其餘不足觀也已。」而事實是,郭沫若、胡厚宣在編《甲骨文合集》時,經詳加考證,證明郭氏當年編的《殷契粹編》所收,固然都是精品,但精品並沒有收完,如四方風名刻辭和一些特大的牛胛骨卜辭,就沒有收進。而《甲骨文合集》在編輯過程中,就從善齋拓本中又選錄了不少精品,而且有的還很重要,並非「其餘不足觀也已」。董氏所說,不知何據?
小校經閣與藏書
新閘路1321號,近陝西北路口,知道的人叫它「小校經閣」,是上海灘現存唯一的一幢近代舊式私家藏書樓,同時,也是民國銀行家、收藏家劉晦之的舊居。
這幢准中國風格的八角小樓有500箱古籍線裝書、28000塊甲骨龜片、各式古墨數萬錠、古代兵器130件、唐朝樂器大小忽雷二具,還有數百件青銅器……[2]
除去甲骨和青銅器的收藏之外,小校經閣內還以藏書著名。劉氏藏書達10萬冊之巨。1934年他的住宅里實在容納不下日益增多的藏書了,只好專門造一藏書樓,取名小校經閣。他的藏書以明清精刻為主,亦不乏宋元古本。至解放時,尚有宋版9部、各地方志1000餘部,善本達1928冊(此為解放初上海市文管會接收時考訂的結果)。這些書籍分裝在500隻特製的書箱裡,打開書箱箱蓋,上面罩了一層細細的鐵絲網,這是為了在曝曬時防止老鼠鑽進去而特設的。
劉氏藏書還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點,就是《四庫全書》中被當時四庫館臣們刪改過的書,他必須收得原來的舊本。他立志要把《四庫》中「存目」之書,依目統統收齊,收不齊就借來抄錄副本。他要以一己之力,收齊《四庫全書》所收書的原刻本,統統恢復舊貌,因此這小校經閣,長年雇着十幾名抄書、校書的工匠,書山書海,忙得不停。
解放後,劉氏所有的藏書連同那500隻箱子,全部捐給上海市文管會,後又轉入上海圖書館。第一批捐書326箱,67873冊;第二批捐歷代碑刻拓本282種,共436冊,其中有漢魏名碑50種;晉至隋79種、唐185種、宋金元明122種、雜帖36種;第三批捐書34箱。1951年9月,還捐獻了上古三代及秦漢時期的兵器130件,分裝二十個箱子裡,後由上海市文管會轉交上海博物館保存。為此,陳毅市長曾頒發嘉獎令,表彰他的愛國精神。
劉晦之逝於1962年,在生前已把所有藏品捐獻殆盡(還有一大批古墨古硯捐獻給安徽省博物館,該館為之特辟「中國歷代古墨陳列室」),身後不留一石一木,這在私家收藏史上,亦是為數不多的。
參考資料
- ↑ 劉晦之:擁有2.8萬片甲骨,全部捐給國家 ,藝術頭條,2017-07-14
- ↑ 【收藏大家】晚清總督劉秉璋家族的收藏傳統 新浪網,2016-03-29